俄国作家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开篇有两句话:“幸福的家庭大致一样,不幸的家庭各不相同。”这两句话用在儿童教育上也是一样的,那些出现问题的孩子,真的是各有各的原因,而一些有优秀的孩子则是有一些共同因素:比如良好的早期教育、亲密的家庭关系、父母的关爱和鼓励、良好的家庭氛围、良好的学习生活习惯、良好的智力条件和非智力条件等。
做父母的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健康快乐的成长,但是要达到这个目标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为一名合格负责的现代父母一定要持续学习育儿相关知识,因为教育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毫无准备的盲目教育或直接延续上辈人的思想观念和教育方法,是不科学的。
自从自己成为母亲后,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也在边学边践行中。我读了很多育儿书籍,比如,陈鹤琴的《家庭教育》,《斯宾塞快乐教育书》,《斯托夫人的自然教育》,《爱的教育》,《蒙台梭利育儿全书》,《正面管教儿童心理学》......另外本着对教育的爱好,我专门系统地自修了教育学专业(一共13门课程,目前已完成4门),这些让我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和教育有了充分的理论储备和初步的指导思想。
如何让孩子健康快乐呢?我总结了几点心得:
一.讲科学是前提。包括科学喂养和科学教养。科学喂养就不用多说了,无非是做好饮食营养、睡眠、运动等方面的工作,这个一般父母都很容易学会。难的是科学教养,因为教人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的,不是你想怎么教,孩子就会按你期望的方向发展,孩子的成长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掌握以下教育规律就很容易实现目的了。
1.不打乱孩子的成长顺序。新生儿生下来,只能躺着,随着时间推移,慢慢能坐了,后来学爬,再过一段时间能站稳了,最后慢慢能迈开腿走路了,这个顺序是不能打破的,没有哪个孩子站都站不稳能走路的吧。同样,幼儿园的孩子,你光问她3+2等于几,她会很困惑,如果你让她掰手指或借助实物(如摆三个苹果和2根香蕉她面前),她会很快算出来。为什么幼儿园提倡游戏和实物教学,是有原因的,因为这时期儿童的思维是具体形象思维,还没有达到抽象思维的高度,如果像教小学生一样教幼儿无异于鸡同鸭讲,还可能导致幼儿对学习产生抵触情绪。孩子学到了什么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保护好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这对一生都有好处。
2.不超越年龄教育孩子。现在我们周围的孩子报各种特长班补习班已成风,在这样的现状下,家长还能保持淡定真的是佛系了。我也曾看到自己孩子的班里别的孩子报了大大小小各类补习班,为此我时常感到焦虑。但是一想,这么多兴趣班,难道孩子都真的感兴趣吗?如果不是,她们能学进去吗?何况孩子的天性是玩,那玩的时间在哪呢?学习是需要内驱力的,没有内在的动机,就是说不是自己真正感兴趣愿意学的,旁人强加的学习都是无效的,且不持久的。看似学了很多,实则空无一物,孩子无法体会快乐。孩子喜欢学什么自己决定,家长只需要引导和提供环境即可,没必要拿孩子来实现自己的愿望。
3.不错过教育孩子的关键期。2-3岁是学习口语的最佳期;4-5岁是开始学习书面语言的最佳期;学习外语应从10岁以前开始;学习乐器在5岁左右。在智力发展的关键期内,环境和教育对智力的发展影响1年的时间超过其他时期8-10年的效果。例如婴幼儿学语言是非常快的,一本书的诗歌,毫不费力就能全部记住,他们的记忆力好,接受能力很快。小孩子学语言也是很轻松的,既地道又流利,我们成人就不行了,学起来吃力且发音不标准。掌握了关键期,教育就能事半功倍。
4.成长比成绩更重要。每个孩子成绩都好,那是不可能,成绩总会分出上中下,成绩可能会影响孩子的高考,但绝不会影响孩子一辈子。梦想、品格、意志力、责任感、进取心、坚持性这些远比成绩更重要。
二.有爱心是关键。一个人从孩子到长大成人,这个成长过程实际上就是从被爱到学会爱的过程。世界上没有一个孩子一生下来就反感、厌恶自己的父母,但之后却不一定了。有的甚至与父母反目为仇,更有甚者,还会做出弑母弑父的恶行,这究竟是父母的责任呢?还是孩子的责任?一个长期得不到友好、鼓励和正确训练的孩子,她会在心里产生厌恶和憎恨。所谓:“野蛮产生野蛮,仁爱产生仁爱。”
1.建立亲密的亲子依恋关系。好的亲子关系胜过好的教育,建立了良好的亲子关系,家庭教育就等于成功了一半。但有一些年轻父母对这种依恋关系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在孩子满月后就交给老人带,自己轻松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尽情地享受温馨的二人世界(当然有些人是迫于生活不得已,我曾有过这样的经历,所以事后我觉得孩子最重要)。老人正好闲着没事干,非常乐意带孙子。这些年轻父母就这样错过了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母婴依恋机会。这些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的孩子、在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习惯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他们认为孩子还小,没有给与及时的引导和规范,认为长大了会自然变好,等到孩子大了回到父母身边,父母再对他们的不良习惯进行根正就很难了,孩子不会听你的,只会听爷爷奶奶的,因为他对你们没有依恋感。做现成的父母是要付出代价的。只有和孩子建立起感情和心灵上的依恋,孩子才会对你敞开心扉,才会感受到满满的爱。
2.给孩子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有的家里,父母只是经常提醒孩子:你要学习啊,你要读书啊。这种空洞的说教对一个学龄前的幼儿作用不大。最管用的方法有两种。第一种是亲子共读,找一本孩子感兴趣的书一起读,当孩子在阅读中体会到了快乐,孩子也就喜欢阅读了。第二种是言传身教。父母爱读书,孩子自然会模仿。父母一边拿着手机躺沙发上,一边命令孩子学习,孩子可能学习吗?就算学习了也是心不甘情不愿的。
3.学会激发孩子的内动力。要从孩子内在需要、兴趣爱好、内心渴望、远大抱负等方面来激发孩子的动力,父母真正了解孩子,才能有效激发孩子,与孩子平等交流,才能启发孩子。学会有效的鼓励和赏识孩子,一是要真诚,二是要准确,三是要客观。
4.帮孩子培养自信。无论要孩子做什么,都要从他能做到的开始,不要一开始就提很高的目标,孩子总是实现不了,就会有失败的感觉,从而失去自信。多鼓励孩子做他感兴趣的事,只有感兴趣,她才会集中注意力去做,这样学起来就轻松,进步也快,能体会到进步,孩子慢慢就会有自信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三.负责任是保证。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教育孩子是持久战,不是速决战,需要高度的责任心来保证。有的家长有爱心,教育的道理也懂,却输在责任心上。言传身教,有的家长三天可以,一个月后早忘了。
1.教育孩子父母需要学习。我国教育家陈鹤琴说过:“我们知道,养牛、养猪、养羊、养马、养鸟、养鱼,都要先懂得专门的方法,才可以养得好。难道养小孩,不懂得方法,可以养好吗?可是很多家长对于养孩子的方法事先毫无准备,事后又不加研究,好像孩子的价值,不及一头猪,一只羊。真是一件奇怪的事。”这个批评太深刻了。只有学习才能当一名合格的父母。
2.警告和惩罚也是一种教育。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如果缺乏这样的一种教育也是不完整的。一个孩子在家里、在学校严重违纪没有受到相应的惩罚,走上社会很有可能不把法律放在眼里。
3.耐心也是一种责任。现在的家长家庭教育的知识都懂点,育儿书也读了一堆,但实践起来就是没耐心。比如孩子作业做慢了,妈妈就吼她:“快做,没见过像你这么慢的。”孩子做快了,她又说:“字怎么写得这么差,马马虎虎应付差事。”时间长了,只要妈妈在旁边就会紧张。父母的急躁还是对孩子的成长规律认识不够,都是按大人的方式要求孩子,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孩子的成长是一个较长的过程,父母真的需要很好的耐心,这种耐心是需要真诚的爱和高度的责任心作支撑的。
父母的责任不仅是把孩子带到这个世界上来,更重要的是培养和教育孩子。有爱心、负责任的父母才是理想的,最好的父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