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高二学生自杀:被“逼”死的孩子背后,这些因素应引起我们重视

高二学生自杀:被“逼”死的孩子背后,这些因素应引起我们重视

作者: 成长视觉 | 来源:发表于2020-10-27 19:01 被阅读0次

    文/霓裳

    今年,有关学生自杀的报道似乎特别多。

    继武汉江夏学生因母亲当众扇巴掌而跳楼之后,又一学生自杀的消息传开。

    10月12日,江苏泰兴高二学生朱剑因为被老师长期“针对”并干涉自己早恋,留下遗书后跳桥自杀了。

    每当看到这样的消息,内心总是被堵得很难受。能让一个人放弃生命的,一定是当时无法放过自己的一种绝望的感觉。

    是什么让这些孩子那么容易感到绝望?

    有人提到一个词,叫做习得性无助。当下整个教育大环境,让老师、学生和家长都面临前所未有的压力与挑战,当一个人长期处在无助的状态里,就很容易悲观绝望。

    青春期的孩子,内心迷茫而脆弱无助,再加上无处不在的荷尔蒙爆发的冒险与冲动,也会更容易触发他们悲剧的发生。

    我们应该如何帮助孩子平稳渡过这个危险期?又该如何教育孩子应对挫折,让孩子不被挫折淹没,活得坚韧而快乐呢?

    从一个个被“逼”死的孩子背后,我想,有些因素,的确需要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了。

    在这个不断进步的社会里,对老师的要求,好品德永远是首位

    教师这个岗位的特殊性在于,他们做的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个使命。因为他们面对的是一个特殊的群体:心智还在成长中的孩子。

    这些孩子,是一个个活生生的有思想和灵性的,同时也是十分脆弱的生命,需要用心的爱来浇灌,他们才能健康地成长。

    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对老师的品德要求只会越来越高。

    因为,老师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重大的,老师在学生面前有着天然的权威与优势,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掌控学生在学校里的命运。

    只有用心、负责、拥有有好品德的人,才能真正胜任老师这个岗位。如果一个人对孩子缺乏爱心,那是绝对不适合当老师的。这样的人,千万不要从事教师这个职业,否则,在自己难受的同时,也给学生带来成伤害。

    自我十分弱小的孩子,承受打击的能力本来就十分薄弱,很多小事在他们眼中都会变成天大的事。

    当学生得不到老师的爱与认可,甚至受到老师排斥和打击时,对他们来说就是一种沉重的打击与否定。

    当然,老师也是普通人,也有自己做不到的地方。也正因为如此,老师更要注意在学生面前约束自己的言行,尽量减少给孩子带来的伤害。

    遗憾的是,现实中总会有些老师利用自己的权威与绝对优势,以自己感觉和需求为中心来对待学生。如果学生不符合自己的期待或个人喜好标准,他们就很容易去否定、打压甚至攻击孩子。

    朱剑因为未参加班主任焦老师要求的校内有偿补课,被焦老师处处针对了一年多:

    遭受辱骂和人身攻击;

    努力进步希望得到认可都只被看到缺点;

    干涉他的早恋,让女朋友不理自己。

    这样的老师,在孩子的世界里,就是一种灾难性的存在。

    所以,我能理解为什么一些家长会有这样的表现:一听到孩子在学校受委屈,就急忙去找学校。因为他们担心孩子会因为无法承受伤害而产生心理阴影,甚至引发悲剧。

    毕竟,孩子不是成人,他们想法幼稚且脆弱无助。

    但同时,家长也不要对孩子过于焦虑和过度保护,那也同样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因为那样的话,不仅束缚了老师正常教育学生的手脚,另外,过度保护对孩子本身也是一种伤害,让他们失去了学习和锻炼自已解决问题和应对挫折的能力。

    家长要对孩子学习以外的东西多点关心,不要忽略了孩子的内心感受

    老师对学生固然有着重要的影响,但父母对孩子的影响更多,也更长久。因为孩子与老师的相处最多几年,父母与孩子是一辈子的关系。

    许多父母越来越重视对孩子的教育,但依然也有不少家长忙于自己工作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的高质量陪伴,忽略孩子的内心感受。

    还有一些家长粗心大意,对孩子的感受和情绪变化不敏感。甚至,有些家长由于自己无暇照顾孩子,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推给学校,或只关心孩子学习成绩,对孩子的其他方面关心很少。

    这样也很容易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陷入困境。

    在朱剑自杀事件中,一年多以来,儿子多次向家长提起自己在学校被焦某处处‘针对’,可惜都被家长忽略了,妈妈还告诉儿子“这可能是老师在激励他”。

    看到这里,我能感觉到儿子的无助。这可能也是为什么后来他不再找父母诉说,因为经验告诉他,说了也没用。他只能渐渐关闭了与父母的连接通道。

    从遗书内容中也能看出,父母对他的陪伴不够,了解也大多基于学习的层面上,对他的内心世界关注不足。

    这可能也是朱剑早恋的原因之一。

    有了女朋友这个倾诉对象,他的情绪还有一个出口。当女朋友因为焦老师的干涉而不再理他后,他的世界彻底崩塌了。

    所以,他在遗书中这样对焦老师说:“您亲手毁掉了我的白月光,毁掉了我的救赎”。

    看到这里,我能深深感觉男孩在那一时刻的愤怒与绝望。

    及时帮助孩子摆脱困境,化解负面情绪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成人可能以为是小事,但因为孩子的世界很小,这些小事往往都是孩子心中的大事。

    很多孩子在不为父母所知的世界里,默默承受着自己无处诉说的委屈与痛苦。

    这些无法及时排解的负面情绪长期压抑在内心,渐渐累积成内心创伤,直到有一天,孩子无力承受,就可能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所以,家长一定要平时注意与孩子沟通,在沟通中重点关注他的感受,并及时引导和帮助他化解。

    如果朱剑妈妈听到儿子多次抱怨在学校中的不如意,尤其是老师对他的不当甚至不友善行为与态度,能够引起警觉和重视。如果妈妈及时与学校和老师进行沟通,并随时保持密切关注,积极处理。

    或许情况会有所改变,可能老师会因此而收敛,可能学校会做出相应的改善举动,例如换老师或给孩子调整班级等。

    这样孩子的状况就有机会得到改变,还能从挫折中学到积极主动的处理方式,而不是只能被动承受,产生绝望。

    帮助孩子学会正确归因

    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最要改变认知。

    一个人能否走出逆境,跟对待挫折的归因有着很大的关系。

    当孩子习惯于向外消极归因时,就会感觉到自己无能为力,因为外界是自己无法控制和改变的。

    当孩子习惯于向内消极归因时,又很容易自我否定和自我攻击,甚至导致抑郁或自杀。

    在消极的归因模式下,孩子往往会觉得负面的事情是普遍性和永久性的,不可改变的。于是孩子不会去努力改变现状,也就很难摆脱困境,走出挫折。

    比如,一个孩子因为学习成绩差被老师批评、否定,会在内心觉得“我很笨”、“我很差劲”(永久性的)或“我什么也做不好”(普遍性的),这就是消极的内归因。这样的他就是在自我否定,所以很难去努力学习提高成绩。

    如果他内心觉得自己学习不好,是因为这门功课很枯燥(永久性的),老师对自己态度不好(不可改变的)导致的,这就是消极的外归因。这样他往往只会抱怨外界,而不会去努力改变自己。

    积极的归因模式,认为负面事件是特定性的和暂时性的,可以改变的。

    家长要学会帮助孩子形成积极的归因方式,这样,才能培养孩子的乐观思维,让孩子远离悲观与绝望。

    在上面的情形中,如果孩子觉得“我学习成绩不好,并不是我笨和差劲,而是因为我前段时间不够认真学习(特定性和暂时性的),或我还没有找到好的学习方法(暂时性的)”,这就是积极的内归因。

    这样,孩子就能够通过认真学习和努力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来提高学习成绩。

    让孩子看到更大更远的世界

    在成长过程中,有很多挫折都是阶段性和暂时性的,但是孩子由于认知与人生阅历的欠缺,看不到这点,常常觉得眼前的事就是一切,眼前的痛苦是永久性的,永远无法摆脱。

    消极归因的孩子,遇到对自己不友善的老师,很容易就会觉得自己的人生从此完蛋了,因此而陷入绝望。

    所以,家长要帮助孩子看到更远和更大的世界,走出心灵的困境,才能让孩子摆脱绝望。

    例如,家长可以告诉孩子:

    儿子,我知道你受到老师的不公对待,内心很难过。但是,儿子不是为老师而活,我们是为自己而活的。所以,我们才不管焦老师说了什么,努力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就好了。

    再说,老师也不会跟着你一辈子,你现在已经高二了,只要再坚持一年多,你就可以彻底离开他了。无论他怎样,都再也与你无关了。我们有自己更重要的事要做,你现在最重要的是,努力学习,考上大学,让今后的人生过得更好。

    这样,就能让孩子看到,老师不是自己的整个世界,自己也不是为他的认可而活。让孩子看到,尽管这一年多的时间眼下看起来很长,但与人生的几十年相比,就很短暂了。

    如果孩子能够认识到老师对自己的人生影响其实是暂时的和有限的,一年多后,自己将离开这个学校,走向更广阔的世界,那么他内心就拥有了希望,从而让这个希望支撑自己努力坚持走完这一年多的困难之旅。

    这样,就算家长做过努力也没能让孩子在学校的情况得到明显的改变,孩子也不至于太绝望。

    他知道,眼前的一切都只是暂时的,一切都会过去的。自己终将长大,变得越来越强大,从而更加有力量去做自己,努力让自己活得越来越好。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高二学生自杀:被“逼”死的孩子背后,这些因素应引起我们重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nx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