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五年前写的,比较老了,想看的就当看个热闹)
近日,《南方周末》记者采访了中国电影海外推广公司总经理周铁东,他说:“(中国电影)国内市场是无限的,海外市场容量绝对有限,中国电影绝不可能成为世界观众的娱乐主食,充其量只是一道甜点。甜点的供应量都是有限。”周铁东从不认为中国电影能在海外和好莱坞抗衡。
2012年,中国电影总票房超过170亿元,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同一年,中国电影在海外的销售收入仅为10.63亿元人民币。这让许多人不禁感叹:中国电影为何走不出国门?许多人都试着弄明白这个问题,有人说因为中国的电影技术不如外国,有人认为中国电影缺少好的故事,还有人觉得中国电影不合外国人口味……总之,各有各的看法,各有各的道理。可是,纵观中国电影这几年的发展状况,我们不难察觉:中国电影人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把电影推出国门了,以至于他们忽视了一个最重要的问题:如何使电影走进民心。
近年来,中国电影多数走的是“大”路线:大场面,大制作,大手笔。制片人不惜掷重金追求电影的“大”,无非是想仿好莱坞电影之模式,投外国人之所好,以便走出国门,“与国际接轨”。可结果往往令人失望,一些电影人还在反思:是不是场面不够宏大?是不是制作不够精美?是不是特效不够逼真……的确,中国电影在科技上不如国外,这是硬伤,需要慢慢医治。而真正的重点在于:在追求大场面的时候,有没有加入能吸引人的细节;在追求大制作的时候,有没有构思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在迎合外国人口味的时候,有没有注重影片的价值取向;在力争走出国门的时候,有没有融入我们中国自己的文化?答案是没有。因此,中国电影事业的当务之急不应该是一味地考虑如何能走出国门,而应该是如何能走进民心,让观众认可,让观众买帐。
一部好的电影,都有一个能抓住人们眼球的故事,和几个能拨动人们心弦的场景。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故事。中华上下五千年,好的故事并不少:古代的三国,水浒,岳飞精忠报国,花木兰替父从军……可是这些题材早就被拍烂了,观众早就看腻了。因此,一个好的故事一定要新,要能抓住观众的眼球,如今书籍出版事业一片繁荣,如何能从如山的作品中选出好的故事改编成电影,那就要看电影人的眼光了。其次,要有能触动心灵的场景。《泰坦尼克号》中,杰克怀抱罗丝站在船头迎风眺望夕阳的画面令人陶醉;《肖申克的救赎》中,安迪从五百米长的、脏臭不堪的下水道爬出,在狂风暴雨中将双臂伸向自由的场面令人震撼……要想抓住观众的心,就要在场景、在细节上下功夫。还有就是影片中要融入自己的文化、传达明确的价值观,《功夫熊猫》是外国人拍的,在中国却很受欢迎,因为它很好地融入了中国的文化。在《南方周末》的采访中,周铁东提到《甄嬛传》,说它是“黑价值、负智慧、负能量,无法传扬出去”,我不是很赞同他的观点。《甄嬛传》台词古朴考究,故事引人入胜,场景和细节更是细致入微,是一部难得的好剧。说它是“黑价值、负智慧、负能量”未免有些夸大,就算传扬不出去,那也是因为与外国人的价值取向不同,可是它抓住了中国观众的心,从这一点来说,《甄嬛传》是成功的。如果仅仅为了迎合外国人的口味而丢失了自己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那么中国电影事业的前途将会令人担忧。如今的中国电影还有一个现象:为了票房而不惜加入许多恶俗的东西,而真正值得人们学习和崇尚的东西却很少出现,以至于中国观众的品味都在向恶俗转变。正如许多国外人士说的,中国人不缺钱,缺的是文化,是精神。所以,切莫让中国电影被文化自卑所压垮。
当一部接一部的电影在海外市场销声匿迹,我们应该记住一件事:别走得太急。一味的跟风、模仿外国电影,只能换来“邯郸学步”的结果,本来还能安安稳稳地向前走,如今只能在排斥和质疑中匍匐前进了。在把电影推出国门之前,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树立自己的文化,树立自己的价值观,树立自己的口碑,让电影走进观众的心,让观众认可、让观众买账。这样才会有更多优秀的电影诞生,在把电影推向海外的时候我们才会更加自信、更加有把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