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朋友圈里一篇文章,讲的是高中隔壁班的同学获得了2018年度RNA学会/Scaringe青年科学家奖的新闻。正好群里聊起了高中的八卦,就把链接丢进去,得到的回应是:好牛逼,已经不是一个层次的人了之类的话。
作为当地市里面最好的高中实验班,同学们有着不同性格,不同的背景,却有着同样的志向,三年高中,大家也都考上了二本以上的大学。如今,毕业九年了,高中同学的境遇却是大相径庭。有的出国深造,有的留在了北上广深一线城市从事科研,金融,IT等工作,有的回到省城工作定居。大家有了不同的生活工作环境,不同的圈子,不同的品味,有的继续拼搏,离理想越来越近;有的困于生活的羁绊,变成油腻的中年男人。
不想站上帝视角点评众生,只从个人体会分析下,当年同样的风发少年,最早一批的90后,为什么差距如此之大。
首先是视野的差距。高中同学里有背景的同学挺多的,市委领导,军队干部,大学校长,银行行长,而且都是凭实力进入了实验班,这些家庭的孩子视野会开阔很多。这些人大部分对成功的定义要高,也更清晰,在高考选专业的时候会听到来自亲戚朋友更权威的指导,会了解不同大学不同专业的真实情况,选择更方便的城市,更合适的专业,他们中有的父母就是这些大学毕业的,有的长辈的朋友在这些任教。
大学里,他们能较早了解到本专业毕业之后的前途,身边会有模板供参考,决定继续深造还是就业,学习起来也会有的放矢。本人虽然有幸考到了985,甚至选择了当下最火的人工智能专业,但是当时并不知道专业课可能的用武之地,导致把力气用在了没什么必要的科目,如今回首,挺多感慨。
努力的程度影响了如今的高度。有些事情是需要天赋的,但是大部分人努力程度之低,尚不足以拼天赋。高中入学时同样的高分学生,到高考时已经拉开了差距,身边有很聪明的同学,因为贪玩分心从前几名落到很靠后。高中有长辈督促,制度约束尚且如此,更何况是上大学后自由的学习氛围。大学里有很多所谓学神,不费力就考第一,这是老天爷赏饭吃。也有很多人成绩不好,但是大家都说聪明,这些人缺少的是努力,没有把老天爷的饭端好,把祖师爷的饭碗也砸了。身边打游戏,看小说荒废了的应该不在少数。宿舍一个同学特别爱看小说,开学第一个国庆节,每天下午买个鸡蛋大饼,吃完坐在床上看小说到天亮,买个鸡蛋大饼吃完睡一整天,下午再买个鸡蛋大饼,七天皆如此。他很聪明,但是成绩一般,后来考了博士依然痴迷小说,但是短时间做出的科研成果却深得导师心,可能他若努力,会有一番更大作为。
再一个就是选择,既包括面对难题、岔路时的判断,也包括摆在面前的选择余地。对于前者,不同的人生观,价值观,会有不同的选择,比如出国,读研还是工作,比如考研时要不要转专业,再比如拿到offer时是选择薪资高的还是前景好的?要不要跳槽?下家去哪家?关键时候的选择,决定了未来一段时间的人生重点,进而决定了人生走势。有些人的选择余地会比另一些人的大很多,比如有些人能选择出国,考研和工作,有些人只能选择考研和工作,有些人只能选择去哪儿工作。 当然也有运气的成分,可能当时看似最佳的选择,后来阴差阳错变得糟糕,另一些人则如同开挂,选择最差,照样赢家。
作为最早的90后,已经有人走上人生巅峰,有人还在苦苦挣扎,差距拉开,种种因素导致了不同的遭遇。而从长远看,我们还年轻,觉得为时已晚的时候恰恰是最早的时候,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