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留学生回国只能上高职高专”的新闻火遍全网,此消息一出众多留学生纷纷在社交媒体表示强烈谴责。虽然留学生受到疫情的影响只能上网课,但对实际的学业问题并无大碍。然而,此新闻多多少少都在暗示着留学生群体不如国内本科生的倾向,伴随着社交媒体的煽风点火以及读者并未全面了解该项提案,这条新闻逐渐走向失控的局面。
这条爆炸性的新闻源自于一位人大代表的提案。起初在媒体的报道时,媒体侧重报道了该人大代表的四条建议的其中一条建议,即“因疫情回国学生可就读高职高专”。事实上,该人大代表还根据不同留学人群的需求提出了转入本科高校启动插班生考试、建立国外高校学业成绩转换机制的政策。提案人倪闽景委员随后表示我国现阶段并没有相对完善的留学生回国读书的应对机制,现阶段受到疫情影响应当对少数留学生群体给予足够的关注。这件事情能够持续发酵与现阶段媒体的采访与写作策略、读者的传播思维与素质密切相关。
首先,媒体新闻采访与撰写的流程需要尊重事实的客观性,即尊重提案所提到的四条留学生归国学业的建议,履行好“把关人”的职责,避免引导受众掉入社交媒体的“情绪陷阱”。新闻采访与写作的规则往往是从重到轻,即通过新闻原本的内容加之媒体的立场从重到轻进行整合编辑。在纸媒时代,报纸信息较为昂贵,读者往往也没有时间阅读报道的全部内容,仅通过阅读标题来获取信息。正是如此,越来越多的媒体开始重视标题和导语,方便读者阅读,提取关键信息,引导受众的思维。新媒体时代,信息井喷,人们利用更少的时间去阅读更多的内容,媒体也随之开始研究标题策略,在标题和文章的前几句内容多做文章。信息时代,流量为主,越来越多的媒体选择掩盖、分离新闻事实,将新闻内容最具有争议的部分展现给读者,或者断章取义文章的内容,以吸引读者阅读、讨论、关注,从而提升媒体的整体KPI。久而久之,这种做法被新闻媒体所接受,新闻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在越来越多的媒体严重不再成为新闻的本质属性,媒体突出“留学生”与“高职高专”的差异和冲突从而激发留学生的愤怒情绪,刺激了部分网络键盘侠的嘲讽情绪,读者在新闻媒体的一步步引导下逐渐掉入了媒体所营造的“情绪陷阱”当中。陷阱中的受众网络声量越大,媒体收益越多。
其次,读者应当更加理性阅读新闻,加强个人新媒体质素的培养,严防掉入媒体为了利益所创造的“利益陷阱”。相信大多数读者并未阅读全文,并未得知该委员还提出了其他三条为留学生归国一事而提出的提案观点便纷纷转发评论,指责该委员及其提案,有甚者将该话题上升到了人身攻击的地步。纵观全球,社交媒体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大多数读者并未了解媒体的运作流程,这更需要读者对媒体的产出作出严谨的判断,避免被营销号牵着鼻子走。不良媒体往往会将一条新闻由个人上升到一个群体,从而激发群体间的矛盾。但在信息双向流通的时代,媒体“魔弹论”效果甚微,读者往往可以对一条新闻进行完整的阅读后进行评论或者综合多家媒体的报道来确定新闻事实,读者可以完整了解关于留学生归国学业的四条建议,避免无意义的网络争吵。
疫情期间,提案能够为更多少数利益群体着想无疑是社会的进步,媒体作为议程设置的主体应当对留学生回国一事给予充分的关注以及全面的报道,读者同时也应当警惕社交媒体所创造的利益陷阱,加强监督,达成媒体与读者的相互制衡,留学生回国并非只能进入高职高专,插班本科院校和清算国际学分也是委员所提出的解决方案之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