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别把焦虑转嫁给孩子
1.他们自己的成长停滞下来,对自己能否适应社会产生了巨大的焦虑,但他们不是通过自己的成长去解决问题,而是将希望更多地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结果孩子承受了双倍的压力。
2.父母和孩子变成了“债主”和“债务人”的关系。
3.老师的孩子学习差,医生的孩子容易得病;因为他们无法容忍自己孩子教育不成功这样的结果,而给孩子施加过多的压力。
4.自我原因和社会原因
5.改变之道:
(1)给孩子空间
(2)自我成长
(3)进化爱的方式:从以前关注物质的方式中脱离出来,更多的关注孩子的人格成长和心理需求。
6.孩子为何把网络当成“安全岛”,这另一个角度来看,对于这些缺失爱的孩子,是一种相对安全的方式,不能把它妖魔化。
7.父母的无条件和积极关注是至关重要的成长元素。
8.所有与父母分离过的孩子,对回家都抱有很高的期待。刚回家时,父母必须要重视这一点,给他特殊待遇。
9.好的沟通是健康家庭的一个标志。
10.生命的价值在于选择,但做父母的常常忘记这一点,他们不让孩子去做选择,总是忍不住要替孩子做选择。
11.如果孩子没有秘密,那么孩子永远不能长大。
12.如果父母什么都替孩子做主,那么就是在杀死孩子的生命。
13.面对高考失利,孩子怕的其实不是失败,而是怕被人否定。父母应该真诚地和孩子一起承担挫折。
14.高三一年的时间,足以创造奇迹。
15.如果你达到过某种境界,再做这样的预言,你自己就容易相信。
16.关于考试的总结
(1)自证预言,首先得有过相关的高峰体验,然后在考试的时候想象这种场景,心态上的身心合一。推荐书籍《身心合一的奇迹力量》
(2)前提是基础知识要过关。
(3)研究考试技巧,每日做考试复盘,生活场景案例化,改变假设,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
(4)换位思考,站在出题人角度。
17.一个人的现实人际关系,是他内在的客体关系向外投射的结果。所谓客体关系,指我们心理中内化的“我与重要亲人的关系”。“我”是主体,而重要的亲人是客体,这个关系就被称为客体关系。
内化(Internalization)是在思想观点上与他人的思想观点相一致,自己所认同的新的思想和自己原有的观点、信念,结合在一起,构成一个统一的态度体系。这种态度是持久的,并且成为自己人格的一部分。最成熟的内化水平称为“自我同一性”,它反映了将内射和认同共同塑造到自我和他人的一致性形象中。
自我同一性,即青少年同一性的人格化,是指青少年的需要、情感、能力、目标、价值观等特质整合为统一的人格框架,即具有自我一致的情感与态度,自我贯通的需要和能力,自我恒定的目标和信仰。
18.学校教育体系的实质,是某个官员想要有政绩,而目前政绩的主要评判标准是升学率。
19.真正的轻松总是伴随着能力的解放,那会带来真正的优秀。
感受:
看了那么多触目惊心的案例,感恩自己父母给我自由的成长环境。尽管自己还并不优秀,但我会一直努力,健康的去成长,也会把这份自由带给下一代,如果有机会的话。
孩子不是父母的附属品,今天在看这本书时,旁边坐着14岁的孩子在做数学试卷,我 给他看了几页,然后说:“把这本书给你妈妈看,你觉得怎么样?”
他双手称赞说:“好、好、好”,那一刻,同情心开始泛滥,真的很心疼这些孩子,没有自由的空间,每天和父母谈话最多的内容就是关于学习,父母总是拿社会竞争激烈,强调社会达尔文,让孩子努力学习。可是对孩子而言,这些话除了让他们更加反感之外,没有其他任何作用。
老师说:“孩子成长,关注和陪伴就很好了。”
父母其实最应该做的,就是先关注自己的成长,不断充电学习。这样看似没有全身心关注孩子,但身体力行的引导会起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焦虑是会传染的,别把焦虑传递给孩子。
20.三种快乐
1.竞争式快乐:主要是满足人的自恋需要
2.条件式快乐
3.无条件的快乐
条件式的快乐和至乐能点燃我们的生命,让我们觉得不虚此行。
21.父母太暴躁的处理办法
1.把责任还给他
2.认识并接受真相
3.恨就恨,但不要报复
4.放弃保护妈妈的想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