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乐之城》也已经上映了相当一段时间了。没有选择下载网络资源抢先看,也没有选择去电影院看引进的正片,而是一直等到爱奇艺放出该电影,又等了好一阵子,才观看了这部片子。
怎么说呢,其实没有像之前影评里写的那么悲观。我看到的很正式的影评讲,说这个片子模仿了大量歌舞电影的经典桥段,似乎是说它并没有什么创意,且比不上它所模仿的那些旧作。这样讲,虽然真实,但是悲观。《爱乐之城》这部汇集了文艺与商业模式,遵从了现代以及怀旧风格的作品,在它的中间部分已经对这样的批评做出了辩驳:
主角与乐队好友探讨爵士乐,乐队好友说道,当年创造爵士乐的人,都是有着革命精神的;而你(主角)想要复兴这个音乐,却一直传统守旧,怎么能让现代观众喜欢上爵士乐,怎么能说你是在拯救这个音乐呢。
同样地道理,歌舞电影确实曾经辉煌,可是它的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如果没有创新要素,怎么能让现代的看着各种动作打斗、电脑特效、科幻题材长大的观众,喜欢上这种只有人物、场景、生活剧情的歌舞电影呢?
另外,影评讲《爱乐之城》模仿了大量经典桥段。这一点不假。可以识别出来的有:
《卡萨布拉卡》(Casablanca,1942)
《一个美国人在巴黎》(An American in Paris,1951)
《雨中曲》(Singin' in the Rain,1952)
《篷车队》(The Band Wagon,1953)
《无因的反抗》(Rebel Without a Cause,1955)
《名扬四海》(Fame,1980)
然而我很认同乔布斯曾经引用的毕加索的那句名言:
Good artists copy; greats artist steal.
《爱乐之城》没有“偷窃”,而只是“复制”。其实是导演达米恩·查泽雷(Damien Chazelle)向前辈电影的致敬。而这部电影的创新之处就在于,它将乌托邦式的幻想与真实世界面对的现实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能够打动很多有着相同经历和幻想的观众们。
像开场的那段高速公路上的歌舞,直接打开了我大脑的通路。这样不循常规、出乎意料的开场设定,就好比写文章不写开头,直接讲了个段子一样。
而最后的那段催泪剧情,实在是让我充满联想。
看到有网评将这段剧情与伍迪艾伦的《咖啡公社》做比较,我表示认同。从形式上看,确实都是幻想另外一种人生的可能。只不过,《咖啡公社》一如既往地伍迪艾伦风格,看这部电影就仿佛在看那个小老头对着那个老打字机开始讽刺吐槽这个世界。所以《咖啡公社》即便是有幻想另一种可能的桥段,也让人觉得这只是老头子又吐槽而已。而《爱乐之城》的这个桥段,则是让人感动流泪的。很多人都有“初恋情结”。都会去幻想,如果当初怎样怎样,如果当初没有怎样怎样,现在我们会怎样怎样。这不禁让我联想起高晓松执导的《同桌的你》。那部片子最后不也是有幻想截婚的片段吗?只不过《同桌的你》讲的是校园生活,格局实在太小了。另外,很多人在大学没谈恋爱,很多人在大学专心学术,还有一些人大学期间就在各种实习,我不认为这群人能从一个讲校园恋爱的青春片中得到共鸣。因此,《爱乐之城》之所以商业成功,就是因为它照顾了更广泛的观众。而从内容方面讲,它帮助很多人平缓了那个叫“初恋”的坎。
总之,我很喜欢《爱乐之城》这个电影。它让我体会到那种跳出乏味的愉悦感。它让我暂时逃离了现实的、理性的思考,进入一个幻想的世界(就像它的名字La La Land形容的那样)。我也很为之感动,无论是情节,还是配乐,让人心酸而又舒畅了。不过,我是不会再看第二遍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