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歌与回忆

作者: 寻找无双zxl | 来源:发表于2017-09-18 10:24 被阅读12次

            阿里郎是一首朝鲜族的民歌。05年跟几个朋友登黄巢山,同伴中有三个韩国人。他们当时都是五十多岁的老男人,但是激情澎拜,活力十足,把我们这些年轻人都比下去了。他们带了煤气灶,烤肉兴,致勃勃。休息的时候,他们边跳边唱,用勺子敲打着锅。我跟他们地里咕噜最后加个思密达,他们也地里咕噜加个思密达。三个老头好可爱。

            回来后同伴在网上发帖,文字写得好,背景用的就是阿里郎这首歌。有时候会在网上找出那个帖子看看,很有味道。往事如烟,时间就这样从身边溜走,感觉很无奈,但是又觉得留下了很多东西,用失去的时间换来永久的怀念。一首歌可以凝结很多故事,像一个解压文件,一点开就会释放出许多影像和声音。当我反复循环放一首歌的时候,脑海中是一幕幕的鲜活的场景、人物。有时候旋律跟歌曲的内容无关,他的旋律承载着的是那段美好时光比如文革中的很多歌曲,听起来却是儿时伙伴们玩耍的情景,跟造反无关跟左派无关。歌颂毛主席的歌曲今天唱起来完全是对逝去的青春的怀念。比如《北京的金山上》还有《锦屏似的小山》听起来特别亲切。很多人听歌不太会欣赏旋律。

             作品未必需要歌词,比如梁祝,比如贝多芬的交响乐没有一句歌词但是他却感全世界。那首脍炙人口的小提琴《金色的炉台》唯美的曲调优雅的旋律让人欲罢不能,百听不厌。其实它也是歌颂毛泽东的。这并不重要,不朽的是她的旋律。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感受写进去旋律,可以引起不同民族不同信仰不同层次不同地域的人的心灵共鸣。这就是音乐比语言文字强大的地方。希特勒斯大林都是很残酷的独裁者,他们不会为强大的对手折服,但是他们会被音乐折服。《苏丽珂》这首格鲁吉亚的民歌曾经让斯大林听一次流一次泪。一首家乡小调也可以让项羽几十万军队土崩瓦解。音乐是无国界无阶级的,我们虽然不懂韩语不懂日语但是听他们的歌你一样心会被触动。中国一个音乐家为周恩来写过一首交响乐,听他说是有几个阶段,求学啊,革命啊等等,讲的很多。其实要我说,你把他叫别的革命家也行,你写好后突然改变决定,说这是为别的革命家写的,一样适用。音乐说穿了就是给人制造一种幻觉。把当时的具体信息用这种特殊的方式记录在你的脑海。

            我有时候感叹,人啊!幸亏有回忆,要不然人活着该有多嘛无聊和无趣啊!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任何境遇,只要想想往日的美好,顿时心情就豁然开朗。原来还有那么美好的过往人生。接下来你就会觉得什么都不重要了,眼前的这点不如意很渺小。其实胸怀宽广不是很难做到,就是一念之差。有一首小提琴曲叫《流浪者之歌》,忘记是谁的作品了,第一次听它就是上高中的时候我们一个语文老师拉的,我当时根本就不知道这首曲子的来历背景和创作环境,但是一下子就被深深吸引我。后来,长大了,知道是描写吉普赛的曲子,一样能震撼我。儿时的我哪里知道什么吉普赛?共鸣是哪里来的?所以我就认识到音乐是无国籍无民族世界通用语言。

            我可能对音乐有一种比别人超乎寻常的感知能力,也未可知。可能我说的这些别人没有感悟,大部分人喜爱歌曲往往从喜欢人开始。与歌手形成某些互动,从歌词读懂他的思想在语言上沟通。比如现在的歌星和粉丝就是这样,为了这个人不停滴追他个人专辑,甚至不出新歌就会很郁闷很失落就像一个讲故事的人要每天有新内容,没有人愿意在老掉牙的曲子里徘徊,追求的是新和时尚。这也是一种方式。这个社会允许多元存在。他也能从中得到满足。而我个人的感受是,一首好曲子不是想写就能写出来的看,是上天赋予他的灵感,是神来之笔,是雷电和风雨造就。这是我的个人感受。每个音乐家有一首曲子流传称为经典就实属不易。比如谷建芬的歌可以编一本书,但是只有《让我们荡起双桨》会流传于世何。占豪和成岗在完成梁祝之后也谱写过更多的曲子,然而都不可能超过梁祝。当时就是他们俩灵光闪现的时候。所以追星的人不是因为音乐,而是因为人或者说是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老歌与回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vvs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