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致良知——FR方冉

致良知——FR方冉

作者: 妙笔必生花 | 来源:发表于2020-06-21 09:56 被阅读0次

            明朝的王阳明可以说是继承了孔、孟的儒,但是,王阳明的儒和他们两个的儒也是不一样的,各有各的道理,于是,王阳明就写了一篇短短的《四句教》:

            在中国文化中“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概念,但是,在这四句话里面的心并不是我们生物学上的、身体里面器官,孔子说的“心”是:生生不息,创生万物,活泼泼的仁心、天道。孟子说的“心”是:人之初,性本善,和侧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可以说孟子的“心”是仁、义、礼、智。荀子说的心是人之初,性本恶。可以说孔子和孟子讲的都是人之初,性本善,唯独只有荀子讲的是人之初,性本恶,而王阳明讲的是无善无恶。

            王阳明的“心”和“仁心”是一样的吗?其实王阳明的“心”和“仁心”是不一样的,仁心是要内推成己,外推成人、成事、成就一个美好的世界,这里的“心”是善良的,是具有创造性的,而王阳明的“心”我们在前面已经说过了,它是无善无恶的。在这个时候,王阳明的“心”和孔、孟的“心”虽然是不一样的,但他并不代表着王阳明的儒是要反孔、孟的,其实王阳明只不过是比孟子又往本体上推进了一步,也就是说王阳明并不满足孔、孟所说的人之初,性本善,于是,他后来又说了一点就是“心之体”。

            他还说“心之体”在发动的时候就变成了“意”,也就是说心之体单独的时候就是无善无恶,如果心之体和你的意愿一起的话,就是有善有恶了。跟我们的生活结合起来,就是在我们平常的时候,就会在脑海里面有一个“善”,而当我们生气、发火的时候在脑海里面就会有一个“恶”,而这就是“有善有恶意之动”。

            后来,他又说“知善知恶是良知”,但是,他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善和恶的呢?难道我们平常人也可以随随便便的知道自己的善和恶吗?其实如果我们真的想知道自己的善和恶的话,我们就要靠良知去知道它。

            那么王阳明讲的“良知”和孔、孟讲的“人”是一样的吗?其实是不一样的“良知”倾向于知,而仁是有创生能力的善,其实他们两个也是有相似的地方的,这个良知就是你的仁心的良知,而仁心就是觉醒的、不是麻木的。

            那么,王阳明说的“格物”又是什么呢?其实我们在《大学》里面也学过这个“格物”: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大学里的格物就是修身、学之道的起点,也就是说是向善的开始。在宋朝有一个著名的诗人叫做朱熹,朱熹所说的格物就是比如说桌子是个物,那么朱熹就要格它,因为他知道桌子里面还存在着一个道理,所以他要去慢慢的去探究它、探索它。而王阳明的格物和他的是不一样的,王阳明的格物是格竹,他当时把竹子格了三天三夜,最终还是把自己给格病了,其实,王阳明的“格”就是“成”字,也就是格一物就要成一物,也就是说王阳明直接继承了孔、孟之学,特别是孟子,对于此阶段的王阳明其实良知还是最重要的,如果没有了良知,那么他就无法分辨善和恶了。

            那么我们现在如何做到“致良知”呢?其实我们刚刚已经说过了,如果想要知道自己的善和恶那么我们就需要用良知来去知道它们,那如果我们在平常的时候,我们就会有一个善的意念,如果生气的话,就会有恶的意念,也就是说我们如果想要致良知的话题就要少生气,那么这个时候我们也就是“为善去恶”了,不要有恶的念头,多有善的念头就可以了。

            这就是我对致良知的看法与理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致良知——FR方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eyo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