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良好的习惯决定于家庭教育,这是无数的实践证明,长期的经验总结。
如:再好的朋友也不要在人家吃饭:“俗话说,让一让是一礼,锅里没有下你的米”。再说:孩子的饮食习惯不同,未必符合人家的要求。人家看不惯,当面不讲,免不了背后议论,宣传。
五岁的陈晨,父亲没有正式工作,常年奔波在外,虽挣不少钱,但给不了孩子应有足够的父爱。陈晨的母亲是一位普通职工,平时与陈晨相依为伴。因为是晚婚,近三十岁才有陈晨,所以倍加宠爱,事事随着孩子。
汪晨在家独生女,养成独来独往,为所欲为,到了人家做客也是很随意,玩具乱翻一气,让别人很不耐烦。到吃饭点不说走,人家障以面子,不好意思下达“逐客令”,礼节性让其吃饭。陈晨不避让,其母亲也随着孩子顺水推舟。也许是独生子女,都喜欢有同龄人做伴。
赵晴六岁,将要步入小学:妈妈爸爸都是正式工,上班,退休的爷爷奶奶专门照看。
由于赵晴的母亲张金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母都是标准农民,没有多少文化,不识多少字,过着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生活,养育兄妹四人,可为艰难,没有多少积蓄,生活条件很是一般。如今,年近七十扔在打工,挣得零花钱。赵晴的母亲通过刻苦学习,考取大学,通过公开招聘,华丽转身,成为市里正式职工一员。如此,经人介绍才与赵晴父亲恋爱,结婚。
赵晴父亲赵宽从小生活在优越的环境中,父母是双职工,尤其父亲是县城一名干部,上世纪九十年代主抓计划生育,县城拥有两层小别墅,独家独院,临街有门面,坐收房租收入可观。市区拥有三套楼房,价值少说也值三百万。物质经济条件不能说拥有千万,几百万不做难。
赵宽的姥爷,姥姥也都是退休干部,拥有退休金,成为不缺钱的主,几个儿女轮流伺候。谁伺候给谁钱。
赵宽从小生活在舒适,殷实的家庭中,除了读书,学习几乎什么家务活不干。如今,多是父亲承担。张金也说赵宽,总是金口玉言口难开,惜话如金,说句话就困难。这是考取公务员,若是在农村做打工仔,不知道怎么能待下去,生活就很困难。
我家妻子常用赵宽父亲事实教育:看人家赵宽的父亲作为干部,一样在家刷锅做饭。不欲而言,说我人懒,眼中没活,不知道干。
这样的家庭自然讲究:吃饭使用公筷,避免交叉传染。饭后各自洗刷自己碗筷。由于张金跟着孩子,总是吃到最后,最后收拾都有张金完成。张金很不习惯。
对赵晴的教育注重个性发展,买玩具,零食,衣服毫不吝啬,因为不差钱。对孩子的教育采取放养式,顺其自然。很少教读书识字,认为这是进入学校后的事情。任性,自私呈现出个性特点。如:小朋友在一起,她喜欢跟谁玩,就跟谁玩,不喜欢,她教唆其它小朋友不与谁玩。
赵晴的家人有一个共同特点,赵晴去谁家玩,大人送到就大事告完,让赵晴一人在别人家。一说吃饭,就不想走,成为习惯。
一次在邻居家玩,在邻居家吃饭,喝了一碗米饭,吃了一个包子。邻居惊讶赵晴的饭量,因为赵晴的家人都是赵晴胃口不好,吃饭困难。当邻居说赵晴吃了多少时,赵晴妈妈不信,认为赵晴绝对没有那么多,包子一定小的可怜。也许赵晴没有向家人表达清楚。这引起邻居极为不满:堂堂大学生,公务员,就着情商,不知道怎么在单位上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