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遍听《太阳》,这次是在读了《大概念教学》的一书之后,再看这节课,我对这节课的设计理念更清楚了,而且听得时候也更明白了。我发现,课堂上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老师的很明显的目标,而且把这种目标落到了实处。
1.比较文体
课堂伊始,引入不同文体的对比,在对比中发现诗歌侧重抒情,寓言故事侧重说道理,而今天的课文《太阳》是一篇说明文。通过这样的对比,发现说明文的特点。自然引入本单元“走进缤纷世界 探索万物奥秘”的主题学习。
2.情境设置,任务驱动
学习本单元后,我们要办一期班级的《我们爱科学》,现在向同学们约稿。这样的情境设置就让学生的学习有了目的,有了这种明确的任务驱动之后,学生的学习就有了方向和目标。包括在写月亮的说明文时,引入吴老师家小朋友关于月亮的疑问,那怎么帮助小朋友解决这个问题,就有了真实性,也激发了学生的兴趣。
3.默读课文,把握内容。
这个环节的设计非常巧妙,很多时候,我们了解课文内容就是纯粹了解课文内容。一般课堂上到这里,就算完成了任务。但吴老师把学生说的课文主要内容录下来,让学生们看,“我们这样说不是也介绍了太阳么?那这样说可以么?”学生思考片刻之后,立刻明白,这样说确实介绍了太阳,但这样不行!
这个时候,吴老师的一句话特别关键,“我们现在说的主要内容是作者的结论,但作者是怎么把这个结论说明白的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这个地方的巧妙就是,把握课文主要的内容的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明白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让学生明白了,主要内容是结论,而作者如何说明白的过程才是我们真正要研究的。深入思考的同时,自然过渡到如何研究说明文的“说明白”,这个地方可谓巧妙至极。
4.品读课文,体会用法
这个环节指向特别清楚,就是围绕作者是如何写出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因为基本的说明方法学生都了解,所以学生能立刻说出列数字具体的表现太阳的远。举步行到太阳上去,坐飞机到太阳上去的例子也说出太阳离我们远。这个时候,貌似学习任务也完成了,因为学生了解了基本的说明方法,也了解了这些说明方法的效果。但一个问题,学生又陷入了思考“既然列数字已经很具体地说明了太阳离我们远,那为什么还要举步行,坐飞机的例子?”这个问题太有价值了,他指向了说明文的“说明白”。列数字是为了把说明的事物说准确,但举例子是为了把抽象的事物熟悉化,一亿五千万千米远这个数字的确很准确,但这个数字离我们的生活太远了,我们并不明白他意味着什么,而步行和坐飞机离我们的生活近,举了他们的例子我们就立刻明白了。这两种说明方法的综合使用,就把太阳离我们远的特点说到了明白。
这个时候,学生不仅明白了说明方法的表达效果,同时也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选择这两种说明方法说太阳的“远”,这就是大概念中所说的“专家思维”。同时,学生在写的时候,也会意识到,我要想把一个事物说明白,就可以选择合适的说明方法。这个环节的结语老师是这样说的“有条理地介绍一种事物,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就能把事物的特点说明白了”教师的高度会决定学生的高度,一定是这样的。学到这里,从学生的状态来看,“说明白”这个关键已然深入学生内心。
5.初试身手,迁移运用
小组交流,你会用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月亮的哪些特点,让小朋友更了解月亮?先说,再写。这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学评的一致性,由学到的介绍太阳的说明方法介绍月亮,课堂上及时写,及时评。在引导的过程中,老师也不断强化,用什么说明方法介绍月亮的什么特点。
最后再次回归到课初的情境,《我们爱科学》的约稿,课下可以查阅更多的资料,了解月亮,从而把月亮介绍清楚,完成约稿。可谓是“有始有终”。这是大概念下的大格局。
大概念:根据不同的目的和对象等,说明文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他们的语言风格和说明方法会有差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