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进冬天,人的心情也和万物一样变得晦暗,总想在屋子里蜷缩成一团或者弄个“葛优躺”。幻想着春暖花开的时节,无比的寂寥和失意。
在百无聊赖时,听诵读是一种习惯,特别是诵读群老师和伙伴们或高昂或低沉或安闲或欢快的声音,简直如快乐的小溪般从耳朵钻进心田,或柔声细语,或慷慨激昂,或缠绵优雅,或语调铿锵,或千回百转,或爱意绵绵,让我徜徉在诗情画意里,渐渐的寒意消融,如同做了一次身心SPA,浑身舒泰,精神愉悦。
突然来了兴致,想起自己也有作业未完成,就打开音乐,模仿别人的诵读,卷起舌头,摇头晃脑地读起来。诵读看起来简单,读起来对我这样的“东北银”简直是种折磨,什么四和是,四和十,诗和斯,一团乱麻。几次垂头丧气之后,想起自己曾经也客串过学校的播音员呢,当时听到东北乱炖似的播音,估计同学们会笑得花枝乱颤。这样读了几遍之后,竟然发现有了点意思,于是发给老师点评,发给同伴们评判,竟然出乎意料的收到不少“高帽”,“高帽”谁不喜欢呢?于是喜滋滋把老师、同学送的高帽顶在头上,俨然觉得自己成了“董卿”,就算是东北盗版的,也挺飘飘然呢!
看看周围,不只是我一个人爱上诗歌和诵读,内行的、外行的,年老的、年少的、既有央视诵读节目的影响,也有中国诗词本身的魅力,通过诵读,更多的人了解了一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也顺便给郁闷的生活“排毒”,”这里的排毒,或许是总被感动而流泪排毒;或许是用朗读之静美,清除了浮躁之毒……
意大利的一些健康咨询网站显示,很多人在高声吟诗后,感觉心肺功能得到了改善,孤独失落感得到了缓解,揣摩诗句和意境让人头脑更灵活。这种“诗歌疗法”对健康的正效应,可是饱经实践与时间检验的。19世纪初,有学者明确指出诗歌可以用来治疗精神上的疾病。诗人罗伯特·格雷夫斯说:“精选的诗集可以用来诊疗常见的精神上的错乱,平时也可以作预防精神疾病之用。”罗伯特·黑文·肖夫勒撰写了《诗歌诊疗:袖珍的诗歌药箱》。这本书以“开处方”的方式为不同的情绪问题提供不同的“诗歌药方”。肖夫勒还认为,那些真正能起到疗效的诗,其实在诗人构思酝酿之时就已经开始它的“诊疗事业”了。20世纪90年代,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教授尼古拉斯·玛扎开始专门系统性地研究诗歌与健康之间的关系。他的理论也成了相关研究领域的一个标杆。现在,意大利大力推广吟诗疗法。医生会建议患者高声朗诵自己喜欢的诗歌,以调剂心情。经过专业培训的“诗疗师”也应运而生。诗疗师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为其开“诗歌处方”。比如,脑卒中后遗症患者适宜大声朗诵激情昂扬的诗篇;高血压患者和厌食症患者适宜轻声吟诵描绘自然风光的诗;失去至亲的心理疾病患者,应朗诵以爱情、人生为主题的诗歌等。
要讲诗歌养生,中国人应该是最有发言权的。春秋时期齐国政治家管仲曾说:“止怒莫若诗,去忧莫若乐。”意思就是,制止愤怒没有什么比诗歌更好,去除忧愁没有什么比音乐更好。
唐代诗人白居易在《读张籍古乐府》中也谈到了读诗的作用:“上可稗教化,舒之济万民;下可理情性,卷之善一身。”意思是诗歌有理顺性情、养心养生之功效。
到了南宋,爱国诗人陆游还曾用他的诗给一位老者治头痛。陆游在其《山村经行因施药之三》中写道:“儿扶一老候溪边,来告头风久未痊。不用更求芎芷辈,吾诗读罢自醒然。”仿佛他的诗歌治头痛的疗效比川芎、白芷还好。
吟诗等于给五脏做按摩,可宣泄压抑。由于汉语具有四声,抑扬顿挫,所以,声调不同,对人体五脏生理或以及人的情志变化有着相应的影响。有现代学者指出:“诗词吟唱时或高昂或低沉或安闲或欢快的声响,无一不浸透了吟唱者内在的生命旋律。在这样的旋律中,人的心理也得以提升和净化。从生理角度讲,吟唱时共鸣器官(胸腔、口腔和脑腔)的运用、气息的控制,犹如做健身操或全身按摩,从而把压抑的情绪宣泄出来。”
朗诵在诗歌养生理论当中被称作“诵读疗法”。据资料介绍,诵读疗法的作用机理主要是共鸣。当诵读者的七情六欲,通过诗人之手得以描述时,诵读者仿佛找到了情感共鸣,虽是诗人代为表达,但同样可以找到宣泄的途径。
哦,一不小心找到了这么好的身心疗愈之法,看来诵读被伙伴们爱得如醉如痴是有理有据的。如果你也喜欢这种最美的诵读疗愈,那么就加入我们,一起在美好的诵读世界里享受美好。
为美好的诵读疗愈众筹,共享美好的诵读天地,你动心了吗?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