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似乎是个老梗,大学生的我们总是能够写出这样一篇文章。
大一入学的我,犹如脱缰野马,肆意奔腾,离开了父母严格的管教,分别了高中的小男友,过上精彩的大学生活。课少,所以爱浪,在第一学期基本把广州给浪了个遍。
社团和组织大概是我大学生活比较重要的一部分了,先是在学院的外联部,取得成绩也还过得去,后来在校红十字会也收获了不少知识,朋友,得到了非常多的锻炼。
再后来,我找了一个兼职。可能本身运气就不算差,得到了上司的赏识,获得了很多培训机会,也认识了很多好朋友。非常庆幸自己能够在大学期间找到这份工作提前融入社会体验社会生活。
最后的一年,下定决心考研,退了社团组织,辞了兼职,要给自己一个更好的未来,给家人一个更坚实的后盾。
这样的大学生活好像大部分人都这样过着,也相信每位跟我度过大同小异的大学生活的你们其实心里也是百味杂陈的。
因为圈子比较广泛,所以交了很多朋友,可是交了很多朋友没有几个是陪着大学走下去的。大学生就像在走一棵大树,每个节点都会遇到一些人,也总会有分岔的一天,于是又各走各路,一年,两年?甚至半年几个月 ,留下的只是一个微信好友,渐渐地也不再在朋友圈互动了。就好像是慢慢的,你不找我,我也不找你,从此我们再没有交集。
舍友是大学生活的一大部分,我们的至少三分之一的生活是共同的。但是我想大家心里都清楚,毕业以后,也都是各走各路的。我们没有相同的命运,没有共同的家乡,更没有相似的性格,所以结果也是不想而之的了。
曾经有段时间,是我在大学生活最痛苦的时间,也是让我成长最重要的经历。整天忙碌于社团组织的我,身兼两个部门,即使有跟舍友同一个部门,可无奈思想不统一,工作自然走不到一块儿,出现了分歧,同时另一边也处于最热烈之中,同伴们都开始玩的很要好,活动越来越多,待在宿舍的时间也越来越少,于是,肥皂剧的剧情出现了,没人搭理你。好吧,于是过着出了宿舍门各种high 活动策划宵夜,回到宿舍面对舍友冰冷的面孔,失去了共同语言。每天的心情处于两个极端,白天很热烈,晚上很冰冷,以致于那段时间经常躲在被窝里哭,适应不了起伏太大的心情。而且社团组织里的伙伴们通常都不是同一个班级甚至不是同一个学院的,所以宿舍区,上课时间也是差很远。在那个时候,就要承受着过着多快活的社团生活就要承受多孤清的个人生活,要一个人吃午餐,晚餐,学习,完了洗漱好去开会,头脑风暴去宵夜去happy。嗯,总会习惯的,让自己适应多种生活环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