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云,老不做少事,穷不做富事。再次出山的陈峰颇有点无奈。“这五个多月对我来说是很艰难的时期,因为在5个月前,海航重要创始人王健董事长突然离世,让我被迫复出。我已经65岁了,回归是一个很大的考验,生活方式都变了,原来没那么大强度,突然所有的事情到堆积到我这里,仿佛是几座大山,这确实是一个很严重的局面。”
陈峰首先面临收拾人心的问题。“由于我们陷入流动性困难,债主逼门,员工对海航到底能不能度过难关也心存怀疑,全社会都在看着,人心浮动。”陈峰认为,过去二十多年,海航的品牌打造得很快、很成功,但近几年发展过快,“太快了就会出乱子”。正是因为发展太顺,成功后的海航逐渐开始走偏了,想着干别的产业,比如出现了各种并购,以至于在去年出现了流动性危机。“我们遇到流动性困难,主要是我们发展过快,渐渐偏离了主业。另外,也对外部环境预估不足,没有准备好。”不过,陈峰坦言,在各级政府及债权银行的支持下,海航目前已经暂时度过了流动性危机,但警报还没有完全解除。
更让他心痛的是安全问题。过去,海航是中国最先达到世界航空安全标准的企业之一,但在偏离主业后,对航空这个主导产业重视不够,加上在文化层面出现了一些问题,安全隐患被逐渐暴露出来了。海航集团旗下的首都航空就是其中的典型。今年8月28日11时58分,首都航空由北京飞往澳门的JD5759航班因机械故障备降深圳机场,导致5名旅客轻伤。而在两天前的,首都航空的JD5158次航班从昆明飞往杭州途中,突然发生机械故障,被迫返航。
“首航两三天内出现2起安全隐患。原因是这两年对安全工作有点忽视,发展太快。飞行员的技术是需要积累的,加上我们领导层对安全的要求也不够,才有这些不该有的事情。”
2、“负债率过高,不卖不行”
海航20多年的成长史就是一部并购史。
1000万起家,20多年时间,海航从一个一架飞机也买不起的小公司,借助并购扩张,成为资产过万亿,年收入近7000亿元的超级巨头,这火箭式的发展速度,颇为传奇。
但压垮海航的也是疯狂的并购。根据胡润研究院的数据,2016年,国内海外并购多达438笔,总额在2158亿美元,两个数据分别增长21%、148%。其中,民营企业的交易量同比增加了3倍,金额也超过国企。
在这其中,海航风头最劲。根据普华永道的数据,在2016年前十大海外并购交易中,“海航系”占据了3席,分别是渤海金控以99.95亿美元收购C2,海航旅游集团以64.97亿美元收购希尔顿25%的股权,以及海航集团以60.67亿美元收购英迈。
据不完全统计显示,自2015年以来,海航在全球的投资共花出3000多亿元。不过,陷入流动性危机的海航正在逐一将他们吐出去。陈峰表示,海航目前正在按照政府的要求,处置资产,聚焦航空主业。“从买买买到卖卖卖,我们也是经过了权衡的,你杠杆这么高,不卖行吗,不卖会更高。”他认为,尽管海航的负债率低于80%,在航空业态中还算健康,但金融、地产等业务的杠杆太高了,风险很大,这些非主业资产必须卖光。
“天下事是都你能做的吗?世界是很公道的,能够做好一两件事就很不错了。”陈峰对公司见闻表示,截至目前海航已累计处置了3000亿各类资产,未来将聚焦航空主业不动摇。
“一个企业一年处置3000亿资产,说明我们的资产都不错,可以卖得动。其实,我们过去几年并购的资产都不错,有17%的回报率。但我们要坚定不移地处置掉,只要非主业的资产,再优质也得卖。”陈峰坦言,这些改革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但这是我自己欠下的帐,必须为几十万员工,为社会担起这份责任。”
留给陈峰的时间并不多,他仍有一场场大仗要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