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上说:随着这一概念(指知识旁观者理论)的“死亡”到来的是相对论和量子思想。在这些框架中,我们已成为现实的参与者,没有人是旁观者。在后现代框架之中的课程不是一种包裹,它是一种过程——对话和转变的过程,以局部情境中特定的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为基础。
听了一些新教师的课后,便会发现,他们受“知识旁观者理论”的影响很重。比如:一堂课,一个人一直讲到底,自问自答,或者一直处于ppt的牵引中,成为满堂灌,生生的将自己变成知识的“搬运工”;认为讲授的教学效果大于操作的教学效果,所以应该动手的一律取消,就算有了意识,将学具摆到了桌面上,但也使用了很短的时间等,因为他们喜欢课堂整齐划一,担心学生使用学具后难以控制等等。
所以,以下观点,新教师是最需要明确的,也用于自勉:
(一)师生一起创生知识
在亲历知识生成的过程中,师生热情参与、积极探究,形成个性化理解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并不是一张白板进入课堂,他们的生活和直接经验也应该作为课程内容的一部分,一起参与创生知识。
(二)以学生为中心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创设各种情境,充分唤起学生的兴趣和思维,把学生从“知识的旁观者”的静观状态变为“知识的探究与创新的行动者”的动态。这也是杜威主张的以“探究”为基础的认识论。作为发现者,学生对知识燃起前所未有的热情、信念,他们全身心地投入知识的建构,通过一系列的探究活动和丰富的情感体验,亲近知识、亲历知识,才能关注学生在主动探究过程中所获得的对知识的个人化理解,认可学生在过程中的探究价值,同时认可学生探究结果上的多样性和个人化理解的价值,完成关于“人”情感的生长。
(三)将教材知识和生活知识打通
教材是静止的知识综合体,生活是动态的知识综合体,需要将这两者打通,才能完成知识的传递。让学生的各种理解都能在生活中寻找到合适的契机与平台,保证知识的落地、生根、生长和创造,并能通过不断的反思,促进知识的进阶生长。
作者说:“我已经表明杜威关于转变经验的思想和怀特海关于现实是不断进行的关系的连接是过程思想相互补充的两个方面。”这个长句是对杜威和怀特海关于课程思想理论的肯定,也是我们在做课程设计时应该遵循和考虑的因素。但作者又说:“我并不想缩小杜威和怀特海之间的差距或忽视怀特海等同于后现代思想的困难之处。”因为没有任何一个观点可以涵盖所有,因此,需要我们在实践中,尤其是通过培训老师,去引发对学生学习的思考与建构。但不管如何变化,整个社会都是在向前推进,我们的学习过程也应该朝前推进,正如“它不是指向静态而是指向不断地动态形成着的新创造”一样,需要我们在不断动态的反思中产生新的创造,让所有的学习者少一些“迷”,并较多处于“清”的状态。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