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多么痛的领悟!

多么痛的领悟!

作者: 汀汀汉堡包 | 来源:发表于2023-02-25 11:07 被阅读0次

    周末三天完成萨提亚一阶段的学习,有些收获,有所觉察,欣喜地记录下来,与大家分享。

    每当我在生活当中有遇到不能面对和处理的事情时,会产生非常多的内心冲突。这种冲突让我产生了焦虑不安,为了缓和焦虑,我通常选择不断压抑自己的想法和隔离感受,不让它们跑出来!

    在潜意识里我有需求要满足,可是在意识里我选择逃避;这些需求一直在寻求满足,情绪渴望得到释放,它们怎么都压抑不下去,形成一种模式:需求不断跑出来,积累到一定程度,我才意识到我希望被满足,向外寻求满足无果,精神痛苦,无法直面痛苦,又接纳不了现实冲突,我继续把它们压抑下去,继续逃避、或者爆发情绪——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伤心、委屈、愤怒、恐惧......各种情绪出不来,我特别焦虑,出于本能的防御,焦虑会置换成各种症状,用身体来表达。比如说,偏头痛、失眠、胃痛、全身酸痛(肩颈痛、腰痛、关节痛)等神经性病症。

    都说身体知道答案,我们的理智往往能欺骗自己,身体却做不得假;精神上太痛苦了会让人疯掉,生病了才能转移我们的注意力,我们用生病来“强迫”自己休息。

    随着这几天的学习,我察觉自己有很多应对姿态:讨好型、指责型、超理智型、打岔型。

    讨好型的人,只照顾环境和他人的感受,忽略了自己,我们有委屈;

    超理性型的人,喜欢用“应该”去说服自己和他人,讲道理,这样的人太理性,缺乏感受,缺乏同理心;

    指责型的人总喜欢将责任推卸给对方,将自己不能接纳的部分投射到别人身上,家庭中人人指责,家里不得安宁;

    打岔型的人往往会思维飘逸,他可能会很幽默、逗人开心,但他会回避事情,在会议中有这种人会让讨论很难进行,影响决策,生活中这种人不能顾及他人和环境,同时,也没照顾到自我。

    应对姿态没有好坏之分,有时它可以保护我们免于受伤,但长期固执使用一种应对姿态,我们会缺乏弹性。

    觉察自己这四种应对姿态,有一两种成为我固有反应模式,遇到事情的时候,我很少懂得伸出双手去拥抱接纳。

    与冲突相匹配的往往是不美好的感受,对应这些感受带来了非理性的想法。

    从小时候起,我发展出了这四种应对姿态和想法、感受痛苦,没有用一致性沟通去澄清我的想法是否与现实一致,不做联结疏通,而是隔离,逃避,否认,合理化,长大后的我不能接受小时候那样懦弱的自己,也不接受痛苦,我切断情感,让自己麻木,同时,我也失去了让自己快乐幸福的能力,我的内在是匮乏的,没有力量的。

    这几天的学习再次让我明白,知道不等于做到,道理都懂,学得再多也只停留在理论阶段,不练习,不用新的知识去调整旧的认知行为模式,没有对这些非理性想法做对治练习,我就无法看见我内心深层的需求。无论换了怎样的环境,与什么样的人相处,遇到事情我仍会在原地转圈圈,我仍然会用过去固有的反应模式去应对。因为我的潜意识的需求仍无法得到满足,它一定会无数次跑出来,提醒我,要改变了!要改变了!

    要用道理来说服自己,那就是超理智的,这也是一种应对姿态。练习,其实是为了让自己调整,坚持练习,要以重塑新的思维反应模式。练习,用一致性沟通去调整我的应对姿势。

    一致性沟通有效、正确使用的前提是,我必须先处理情绪。

    一致性沟通的一定是真实的,而真实并不代表一致性沟通。在课堂练习中我深有体会,如果我带着情绪,我的感受往往会有不好,我表达的可能只是自己对对方的抱怨、指责、要求,他听了会不舒服,我就是没有照顾到他人。

    一致性沟通不但要照顾自己,也要照顾他人和环境。三者和谐一致,达到“我好,你好,大家好“”才是沟通最佳的境界。

    一致性沟通的“真实”,是还原客观事实,而不是我内心真实的想法和感受,不是为了表达“真实的我”向别人发泄情绪。

    事实上,我的理解仅代表我心里的想法;你可能有你的想法,我的想法不等于你的,尊重彼此有差异,尊重客观现实。一致性沟通可以让我们看见自己内心的想法,对照客观现实,剥离带个人色彩的情绪和想法,向对方求证,“我认为你是......,这是我想的,你是这样的吗?”

    如果我对你有意见,我想表达,这是表达情绪,不是表达客观事实。

    如何做到真实?用拍照技术描述事实,不对事实加工——如果用加工过的想法去表达,说出的就只是我的想法,而不一定是事实,可能是歪曲的事实。

    所以,拍照技术很关键!时刻提醒自己——你是在对事实拍照吗?亦或者你所说的话从自己的角度加工过了?

    然后谈感受,包括表层的和深层的感受,比如我感觉到伤心,深层的感受很可能是我有委屈,希望得到无条件接纳;我感觉到恐惧,深层的感受可能是不安全感。

    用冰山图来看到,从上往下,我的应对姿态是什么?我的想法是什么?我的感受是什么?我的期望是什么?我的渴望(需求)是什么?通过多练习,才能看清自己日常思维结构和运行机制。

    心理营养怎么来划分?

    0~3个月,需要无条件接纳、生命至重

    四个月~三岁,重要感

    四岁~五岁,肯定,赞美,认同

    六岁以上,学习,认识,模范,榜样

    了解心理营养,内观自己,用冰山图看到我缺乏哪方面的心理营养,通过练习,一遍遍自己给自己补足。练习的时候有个关键,我们告诉小时候的自己,亲爱的xxx,现在,我要带你去......,练习时,不断和自己说,你感觉到满足了吗?开心吗?够多了吗?还要吗?

    我们要明白,现在的我不再是过去的我,在过去我们还幼小、无助、胆怯、害怕、彷徨,无法去面对和处理伤痛,我们把自己包裹起来,不去面对就如掩耳盗铃,有些伤需要被看见、被疗愈;现在,我们就像剥洋葱一样,一层层剥开,切入我们的潜意识,与自己意象对话,做功课。只要功夫深,改变就成真。

    我还学了画原生家庭图,简单的家庭图,分两个维度,亲密度和弹性度,我和我的家人,我们都有哪些应对姿态?我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画原生家庭图可以培养觉察力,处理人际关系、看见自我形象、病态依附关系,不健康应对模式,非理性想法,处理我们的悲伤和婚姻冲突。

    通过寻求资源,看到我和我的原生家庭,我的父亲,母亲他们是什么样子的?我有什么资源?有什么特质?我和他们(我的父母、兄弟姐妹)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我有哪些改变的地方?

    找到我们有什么资源?我的父亲,母亲的特质?我兄弟姐妹的特质?我自己的特质?我和他们的特质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我在当中看到了自己哪些改变了?看到我的兄弟姐妹给我的改变是什么?看到在这个家庭里面我和他们的亲密度和弹性度。我对他们的了解和他们对我的了解是不是有差别?更有弹性的还是更僵化呢?

    我还学会了要经常去复盘。做一个总结,复盘前要等自己或者对方的情绪都完全冷静平复以后。觉察—澄清然(求证),接着和对方做联结,最后沟通。

    还学习了“界限”,较松弛的界限、软化的界限和僵硬的界限,这个分类有点多,我几乎全占了。界限不清,自己总和别人、和事件、和环境绑定在一起,活得非常累。我需要做很多练习,把事件发生和我个人剥离,让自己看清事件是事件,我是我,他是他。

    世上的事情分三类:老天的事,他人的事和我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我管不了,他人的事我不能管,只有我自己的事我可以改变。

    昨晚回家以后,我和儿子求证了我的一些想法。我问他,在他眼中的我是怎样的?也告诉他,我眼中的他,平时他做的一些行为,我是如何看待和感受的。显然很多只是我的想法,那不一定是事实,求证的过程也是一致性沟通调整的过程。很神奇的,联结性沟通能更拉近我们的距离。

    当我带着偏见,盲目揣测来与人沟通,我只活在自己的想象中,与人隔离,有情绪也无法表达,我的情绪也会不断积压,总有一天会爆发!这么多年,我选择压抑回避的方式,而不是选择描述表达出来。我面对情绪的时候,很少发作,更多的是回避,这样做让我更退缩、慢慢变得有点神经质,坑了我自己好多年,啊,多么痛的领悟!

    情绪,人人都会有,有情绪太正常了,每周处理情绪是常态化的,太正常了;即使学习多年,有情绪也太正常了。我们不是神,我们只是凡人。接纳自己,允许自己。从不知不觉、后知后觉,到当知当觉、先知先觉,这是我们成长的过程。通过学习,我们可以活得更好,让身边的人更自在。

    三天的学习,在昨晚回家我做了复盘,让知识再沉淀。最后呼吁大家,知道不等于做到,请多加练习,尤其是肯定、赞美、认同,对自己先用起来,用熟悉了再应用到身边人身上,让自己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提升觉察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多么痛的领悟!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ufl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