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金明兄一阕词,《画堂春》
“ 词友一阙《画堂春》,发我一看。词藻华丽,然意境不够阔大。想昔日大明湖畔,隐有感然,遂随己意改之,已是另一面目。用《词林正韵》韵,方家正之。
凌之己亥年四月廿五日深夜纪之。
半湖蒲苇半青莲,云蒸弱水三千。岸堤高树忽鸣蝉,谁弄柔衫? 浅月素华朗照,琵琶欲饮连牵。巫娜《虚静》净心田,相顾无言。”
有所感,搜苏轼一阕《画堂春》共赏之。
画堂春·寄子由
宋 · 苏轼
柳花飞处麦摇波。晚湖净鉴新磨。小舟飞棹去如梭。齐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楼风日晴和。济南何在暮云多。归去奈愁何。
这阙词同样是写济南大明湖,而且正是这麦浪漾金的季节。
于词牌格律,我实属门外之人,但诗词入画的美感和所能给我的思考和意境是我孜孜以求的情衷,虽不能是那下蛋的鸡,亦可作那烹蛋的人。苏轼词中的“晚湖净鉴新磨”,也许与金明兄填词和我读金明兄新词的感觉是一样的。
济南的美,如果说烟花三月是属于扬州的,那么初夏一定是属于济南的。正如大明湖铁公祠的楹联所书“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也许与扬州有着地域气温差别的原因,初夏的大明湖如赵孟頫描述的那样“云雾蒸润华不注。”有着中国山水画的那种水浸墨润的灵韵,无论是清风朗月,还是细雨绵绵,都别走一番风韵。也许正是因为济南的这种美,才有了“济南名士多”的佳话。
我建议金明兄将“半湖蒲苇半青莲”改作“半湖蒲苇伴青莲”,蒲和莲都是文士喜爱的案头和居寓的伴物,而且我认为“满”不是一种美感,半湖蒲苇加半湖青莲,就没了留白。其实“半”是一个很好的字词,“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柳。”也正是这种意境。生活也许如此,“生活中不仅有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正是诗词的意义所在。其实也没有高下对错,我所衷情的还是诗词所给予我的思考。“岸堤高树忽鸣蝉”不仅仅代表的是一个季节,“蝉”与“禅”谐同,也是一种“理”的禅通。
词中最抓人的一句莫过于“谁弄柔衫?”我曾想类似的一句“谁意阑珊?”但无论如何也觉得不能替代。春已过,意阑珊,毕竟仅仅是薄薄的凉楚,“谁弄柔衫?”所给予的是更广泛的想象空间和真实的画面感。也许是小儿女用手指卷动衣角的自然作态,也可以是一种理性的整理。青年是一种无忧无虑的青涩,满怀梦想,可以为赋新诗强说愁;中年以后往往鲜有梦想,多的是旧时遗梦,抑或是理性在作祟,总是整理以后的继续整理……
巫娜的古琴曲,我也喜欢,胜在梵静。其实对琴的理解,也就如同对人生的理解。琴瑟和鸣讲的是不同间的和合,于琴自身而言,更加存在着一个和的问题。这就是和弦比较单音更加饱满圆润。并排的琴弦看似是孤立不相交的,但其发音是相互影响的,这正如现实生活中痛楚和快乐,糅合在一起也许就是幸福的一生!这是我对“琵琶欲饮连牵”所作的注脚。
金明兄填这首词,也许本意并不是创作一首哲理诗,硬是整出这些许鸡零狗碎,也许与词作者本意不符,但我想立意是统一的,那就是人生之乐事!与同学共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