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我爱书单读书
读书就是坐在空调房里,满世界跑

读书就是坐在空调房里,满世界跑

作者: 弗兰克海 | 来源:发表于2018-08-23 21:35 被阅读40次

    想认识这个世界,不一定非得亲自去看不可,有时候坐在空调房的懒人椅上,边读书边喝啤酒,也照样可以周游世界。书中自有黄金屋,如今或者也可以说,书中自有头等舱机票。

    人类历史几千年,一代代作家早就把这个世界的一切都记录在纸上,就等待我们自己去发掘。图书市场上关于旅行的书多得眼花缭乱,这些都是看世界的窗口。身体不能上路,不妨让心灵上路。就像勤快的有钱人坐飞机满世界飞,乐此不疲,又懒又穷如我,捧本书在手上也觉得怡然自得。两者皆是乐趣。

    今天向大家推荐几本我读过的自认为值得一读的“关于旅行”的书,之所以把“关于旅行”加上引号,主要想说明这里有的书并不是单纯的游记,而是诗歌、小说等带有虚构性质的作品,但它们同样是引领我认识这个世界的一道光。

    01:《在漫长的旅途中》- 星野道夫

    星野道夫是日本国宝级摄影师,二十几岁开始旅居美国阿拉斯加。阅读这本书,就像跟随作者一起行走在阿拉斯加的荒原,追逐驯鹿和狼的踪迹,倾听冰川落入海里的声音,观察一朵野花的绽放。在日式温柔的笔触下,作者不断省思“丰富人生”和“幸福”的定义。本书亦是星野道夫的遗作,一九九六年八月,作者在堪察加半岛遭遇棕熊袭击,不幸罹难。

    02:《衣锦夜行》- 廖伟棠

    廖伟棠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诗人之一,这本书里作者使用诗歌、散文、摄影这三种形式,记录下他游历大陆、香港、台湾、越南、法国、英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地的经历。当时在《明日风尚》连载的时候,我就迷得不行。本书表面虽是游记,实际上写的是青春之激荡与冲突。衣锦夜行者,非“富贵而不归故乡”之意,其实是穿着鲜花走进茫茫深夜。

    03:《流动的盛宴》- 欧内斯特·海明威

    “假如你有幸年轻时在巴黎生活过,那么你此后一生中不论去到哪里她都与你同在,因为巴黎是一席流动的盛宴”。本书记录了海明威二十几岁时旅居巴黎的生活,同时也是一幅上世纪二十年代巴黎文人圈的风情画。海明威、菲茨杰拉德、乔伊斯、毕加索、斯泰因、庞德等大师齐聚巴黎,真是一个星光璀璨的年代。同时推荐伍迪·艾伦的电影《午夜巴黎》,一同服用,效果更佳。

    04:《我的阿勒泰》- 李娟

    李娟是个山野女孩,做着裁缝,卖着小百货,怀着对生存本能的感激与新奇,一个人面对整个山野草原,写下了天才般的鲜活文字。2012年搭车去新疆时,在乌鲁木齐的新华书店买了这本书。按图索骥,跟着这本书去了阿勒泰。但因为路途遥远又是独自一人,最终还是没能见到李娟笔下的深山牧场,但旅途已足够精彩和难忘。

    同时推荐她的“羊道”系列(《春牧场》、《前山夏牧场》、《深山夏牧场》),这三本书记录了李娟与哈萨克族牧民扎克拜妈妈一家共同生活的故事。在李娟笔下,这支也许是世界上仅存的、真正意义上的游牧民族的生存景观得以呈现。这是一种与大自然生死相依,充满了艰辛、苦难而又自有其尊严与乐趣的古老生活。

    05:《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 奥尔罕·帕慕克

    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如今作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在本书出版的次年,帕慕克因其“在寻找故乡的忧郁灵魂时,发现了文化冲突和融合中的新的象征”为由,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06:《当我们旅行:Lonely Planet的故事》- 托尼·惠勒 / 莫琳·惠勒

    托尼•惠勒和莫琳•惠勒夫妇是Lonely Planet的创始人,这本书既讲述他们的浪漫爱情史,也描写了两人去世界各地旅行的经历,同时也追溯了他们怎样历尽坎坷,将公司发展为世界最大的独立旅行出版商的历程。读完最大感悟是:有个志同道合的伴侣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07:《杰夫在威尼斯,死亡在瓦拉纳西》- 杰夫·戴尔

    杰夫·戴尔的文字里有什么独特的东西吸引着我。初读这本书的时候不是很喜欢,但读完后又经常想起,以至于时常有重读的欲望。可能是作者经常嗑药的缘故,所以他写的文字也容易让人上瘾?

    这本书讲述了一个普通人与两座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之间的故事。在威尼斯,一个四十多岁的记者,应邀参加威尼斯双年展,在一个派对上遇到了一个美丽的女子,两人一见钟情。他们在一起度过了三天完美而又糜烂的生活,却又因为各自的生活轨迹不同分别了。在瓦拉纳西,一个应《电报》之邀写一篇旅游文章的记者,感染恶疾,在拒绝服药的同时,被印度独特的文化吸引,开始冥想死亡与人生。在毒品带给他的幻觉中,他看到自己爬到了一只大袋鼠的口袋里。

    08:《没有色彩的多崎作和他的巡礼之年》- 村上春树

    唯一一本让我哭得稀里哗啦的村上小说。一如既往是关于“寻找”的主题,只不过这次小说的主人公在出发之前就已经有了明确的目标——他要找出那个深埋心底多年、让他几欲寻死的真相。从日本到芬兰。白昼之光,岂知夜色之深。小说结尾,主人公在芬兰的森林湖畔见到十六年未见的老同学,一切终于真相大白。“那时,我们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拥有能坚定地相信某种东西的自我。这样的信念绝不会毫无意义地烟消云散。”

    09:《乞力马扎罗的雪》- 欧内斯特·海明威

    在我眼里,海明威算得上是半个旅行作家,因为他最负盛名的作品常常带有异域风情,比如《老人与海》的故事背景设置在古巴,《太阳照常升起》里他用大量笔墨描写在西班牙观看斗牛表演的经历,《流动的盛宴》则是一封写给巴黎的情书。在所有读过的作品中,我最中意的还是《乞力马扎罗的雪》这部小说集,其中《大双心河》、《弗朗西斯·麦康伯短暂的幸福生活》、《乞力马扎罗的雪》是我最喜欢的三篇。前一篇讲述主人公尼克回到少年时代常去的钓鱼之地宿营垂钓的过程,后两篇则把背景设置在非洲,主人公都是酷爱打猎的中年男人。我常想,硬汉的特质其实并非是勇敢或坚强,而是孤独。

    10:《巴塔哥尼亚高原上》- 布鲁斯·查特文

    孩提时,布鲁斯•查特文在祖母的餐柜里发现了一小块棕红色的兽皮,点燃了他对其来源的异想天开。为了寻找那神秘而独特的野兽,他只身前往南美洲那片美丽广阔的土地——巴塔哥尼亚高原。

    旅途中,他遇到了一些人:潘帕斯草原的高卓人,祖先是威尔士的村民,法国女高音,以及在矿区找工作的海特-阿什伯里嬉皮士等,在这些“遇见”中点缀着或真实或想象的历史,例如,麦哲伦的探险和莎士比亚的《暴风雨》之间的未知关联,布奇卡西迪和圣丹斯小子离开国家后的下落,还有19世纪的一个欧洲律师说服当地的阿劳坎文印度人选举他为君主的记述,那些令人着迷的故事一再把查特文拖延在路上。作者以旁逸斜出的叙述,把带有虚构性的故事和旅行的事实编织得天衣无缝,重新定义了旅行写作。这本书我也是一再想重读的书之一。

    11:《天南:离散之味》- 《天南》杂志社

    《天南》是一本文学期刊,我读大学时常买,可惜一共出了15期就不知什么原因停刊了(好像在中国但凡有点想法的文学期刊都活不久,比如韩寒的《独唱团》、安妮宝贝的《大方》等)。《离散之味》是我最喜欢的一期(可能有之一),这期刊登的文章多数出自海外华裔作家之手。也许是本身就喜欢“异乡人”这个主题吧,总觉得他们写的文章里有一种我个人比较向往的调调。最喜欢黎紫书的《烟火季节》,让人着迷。哈金两个短篇也不错,读得不过瘾还去图书馆借了他的《落地》来读,他描写美国华人众生相的功力着实了得。

    12:《的里雅斯特:无名之地的意义》- 简·莫里斯

    的里雅斯特,意大利一座海港小城。在历史的长河中,它曾经悄无声息,一度繁荣而后又趋于平静。意大利人、德国人、斯拉夫人都曾在的里雅斯特这一“无名之地”留下残酷的战争烙印与丰厚的文化遗迹。《的里雅斯特》一书是简·莫里斯的巅峰之作,她重新发现并书写了的里雅斯特,她的文字不疾不徐,倏尔远逝,令这座意大利海港小城的沧桑底蕴跃然纸上,犹如一部优美的传奇。注:豆瓣读者普遍评价此书的中文译本拙劣不堪,充满错误,看来有条件还是要再读一读英文原版。

    读完文章,你对哪几本书最感兴趣?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就是坐在空调房里,满世界跑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fxv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