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过年,一半人在三亚,一半人在西安。
我们就是那一半在西安凑热闹的人。
出乎意料,冬天的西安竟然不冷。室外的天气是干冷没有风的,穿大衣穿羽绒都可,敞开穿拉上穿都行。室内的暖气足足的,脱掉外套,随意走动。
以至于在北方呆了半个月,我养成了习惯动作,进门第一件事就是脱外套。回南方后,一进家门脱掉羽绒服,差点没给我冻哆嗦。
西安没有往骨头缝里吹的湿冷空气,也没有零下二三十度的寒冷。但我偏偏就是那身在福中享不了福的人,皮肤过敏严重,脸上又红又痒,一回湿冷的南方,就立马好了。
街上随时都能看到穿着单薄时髦的外套,脚套黑丝长袜的漂亮MM,再看看裹着长羽绒服的自己,一时竟不知此时是何季节?!
西安的饮食深得我心,每日最开心的事情就是外出觅食。自由行的好处当然是自由啦!一家三口每天睡到自然醒(省掉早饭了,哈哈),然后直接外出寻找中午的美食。
回民街、洒金桥、家门口、旅游景点,处处都不缺好吃的,小吃众多且价格实惠。无论在哪儿买的,踩雷的都很少(回民街的老孙家千万别买,名气大、味道差)。
各种小吃大大的满足了我的味蕾和长胖的心愿(才怪),可惜面食太容易饱,还没吃两三样,胃就已经撑饱了,再也塞不下了。
西安的文化怎么都看不够,人文历史贯穿在西安人的骨子里。不少的旅馆饭店是对联打头,树上挂的是诗歌,问个路,本地人都能侃侃而谈西安各种历史故事……。
13朝的古都、有故事的西安是需要沉下心来好好品的,四五天的时间完全不够,依然只是粗略的看了个大概。
第一个去的地方是陕西历史博物馆,这也是我们此行西安最主要的目的。颇费了一番周折,终于抢票成功。一家三口去参观,租借了讲解器,边听讲解边看文物,心灵受到极大震撼,全程心潮澎湃,心流不断,感受到了咱们国家历史的宏伟博大,感受到了中国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不断发展进步,感受到了各种物品工艺的精美绝伦,感受到了考古的趣味与意义。
当晚还去逛了大唐不夜城,虽然已经过了初七,却依然是人山人海,接踵摩肩。不少年轻女子做古装打扮,与这里的古建筑景物真是相得益彰,美轮美奂。
唐玄奘的雕像与大雁塔遥相呼应,夜晚的灯光照耀下,显得格外有魅力。据说大雁塔是玄奘主持修建的,为了保存唐玄奘由天竺经丝绸之路带回长安的经卷。可惜此次未能登临大雁塔。
赛格广场的扶梯堪称亚洲一绝,从一楼直达六楼。第二天因为女儿的身体原因,我们只在居住的周边转了转,除了发现了亚洲最长扶梯,还发现了不少美食,有的藏在小巷子里,走进去却是柳暗花明又一村,里面美食店一家挨着一家,密密麻麻,巷子虽小,美食不少。
第三天总算三个人的身体都正常,却也离回家的时间近了。抓住时间的尾巴,一路开心到底。
这一天我们去了钟楼,它位于城市中心,通过钟楼,我能感受到西安市的东南西北,如此方正清晰。
认真了解钟鼓楼的历史,登上钟楼的楼顶,可以遥望不远处的鼓楼。昔日可以通车的钟楼下拱门,如今已关闭(老公说他读大学时,下面还可以通行的)。
钟楼塔梁上的动物都是有讲究的,塔内顶上绘制的色彩极其具有对称之美。
返程之时,随意进入了附近的一公园“兴庆宫”,没想到景色优美,历史人文皆可。
兴庆宫的景点很多,因为时间关系,我们去了以下景点:
沉香亭(杨贵妃和李隆基赏牡丹之处,两人都能歌善舞善音乐,难怪能走到一起,哈哈)
七曲桥,每走几步就一弯,真的是山路十八弯。
阿倍仲麻吕纪念碑(唐朝太繁华了,文化惹人醉,日本人阿倍仲麻吕乐不思蜀,终身留唐),是不是应该叫唐籍日本人?
“李白醉卧”雕像(忍不住跟他合个影,谁让咱崇拜他呢,随便喝醉酒都能写首诗,皇上叫他都懒得理,唐朝顶流明星)
彩云阁 (配有诗词: 弦索摐摐隔綵云,五更初发一山闻。武皇自送西王母,新换霓裳月色裙。)
记录一下旅游生活和景点,在有感悟时写几句,因为人的遗忘速度是惊人的,但文字能勾起我们的回忆,留存我们的记忆,毕竟,上一次的西安之行,除了记得去的地方的名字,其余的细节,我居然全忘记了。
如果问我还愿意再去一次西安吗?我的回答毫无质疑,一定肯定会再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