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迎接明天的市二模考试,昨天学校安排让学生做了一套题,考完就发了答案,以便学生及时发现问题,查缺补漏。
今天上课,本不欲讲,想让学生回扣课本,但学生老是问问题,从提问的试题来看,不部分梗上阅读理解上,想不通答案。分析一下想不通的原因,还是在相关知识上有欠缺和视野的狭窄,视野狭窄和知识不足造成了思维阻塞,或者是理解上的错位。
非连续文本的第二题,选项对文本的阐述内容进行了转述,在转述时对原文句式或词汇做出改变,设置一些陷阱或模糊视听的地方,借以检测学生的理解能力、整合信息的能力,这是出题方式之—。其中一个转述的不同的民族文化的差异与共性问题,学生存有异意,实际这里是个别和一般的辨证问题,属哲学知识和思维的不足。另—选项是说民族文化的形成的成果也创造着人,实际说的是意识的反作用问题。个别学生没有这一哲学概念,造成了思维通。
由此来看,新高考下,很多学校为了有效对靶高考,过早分科,这不见得是好事,知识和思维是相通的。
另一个题检测的是新论据和论点的关系。新论据大部分是一句古人的话,或一个成语,当然有些词可能比较生僻,个别学生看不出词义,造成错误。这反映学生知识储备不足。
对文本类阅读,不少学生理解不了做品主旨和深层意蕴,对材料的解读概念化,随意化,比如那一段茶花会的简短描写,认为分析有问题;演唱者唱悲伤的歌后展现的快乐认为是乐观;卡特司夫人的姐姐面对亲人去世后,接待萝拉时的谄媚和调侃学生认为是面对死亡时的豁达与洒脱。这一切都说明学生阅读与思考的浅层化,阅读经验与生活体验的不足。
另一表现是读不出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也补不出未说完的话的省略内容,比如说萝拉口中的“神奇”,未完之语“难道是——”,和萝拉哥哥意味深长的反问“不是么”。不少学生想不出,或想不对。这让我想起了红楼梦里林黛玉临死前着说的那句话“宝玉,你好——”,如果没有生活,没有共情,是很难理解黛玉死前的心理的。
古文讳名,讳的不是字和号。此题直接检测的古文化常识。
对诗歌鉴赏里虚实的手法理解不够深刻,三峡水,酒芬芳,把虚当实了。个别同学混了比拟与比喻。从表面上说,是知识问题;从根本上说,是没读懂文本意思。
我想起了去年高考,我忝为阅卷组组长,较全面的了解各个题型学生的失分情况,去年的诗歌题学生答得简直残不忍睹,几乎全部沦陷。
学生的语文学科素养的提升必需有时间的保证,语文是土地上的庄稼,从播种发芽到成熟收获,是需要漫长而艰苦的劳作的,是需要顿悟和浸淫的。
它的形成拒绝一切短平快,有异于其他任何学科。希望更多的教学管理者能明白这点,早日给教学松绑,给语文老师松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