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听心理专家李玫瑾教授讲解青少年犯罪的心理,为什么很多孩子小时候看着很是乖巧,可爱,可是一旦过了12岁或是进入青春期就很难管教。有的违法犯罪还不自知,有的通过自残自杀离家出走威胁父母。说什么孩子都听不进去,对孩子的管教无能为力。让父母又恨又无可耐何,甚至产生杀死孩子再自杀的可怕想法。
归根结底,还是在孩子小的时候,尤其是六岁之前,没有给孩子养成良好的性格。性格也是需要培养的,这个问题我是从未想过的,再看看自己的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些不良行为也确实是因为之前自己没有该严格管教的时候进行管教,有时候觉得孩子小,便以让孩子自然发展为由,错过很多教育孩子的机会,或是使用了一些不合理的教育方法,使孩子形成一些性格上的任性。
李教授提到,孩子性格培养的最佳时期是在3-6岁,3岁前的孩子因为自我意识以及表达的欠缺,不能很好的展现自己。所以当孩子遇到事情时大多是以哭闹来进行诉求,此时如果采取一些手段,会使孩子形成心理的阴影。
3岁以后,孩子这时已经有了很强的自我意识,而且也会表现出一些行为的好坏,但孩子并不知道这样的行为是怎样的,这需要大人来进行引导干预。这时期的孩子需求大多跟玩具相关,现在很多父母都为孩子要玩具感到头疼,比如在商场孩子看上了一个玩具,但这个玩具家里类似的已经买过了。但孩子就是想要,不要就开始旁若无人的哭闹。
此时的父母往往会感到尴尬,要么就生气的打一顿;要么就不想丢人赶紧买完走人。遇到这种情况可以做几下以点:
1. 不论在任何时候,孩子哭闹不止立即带孩子回家。
回家后把孩子带到卧室,因为卧室通常都不会让孩子受到伤害。而且也是一个温馨的地方,关好门,坐在旁边,一对一的跟孩子。
此时要做到四不要:不要骂孩子;不要打孩子;若打骂则会给孩子造成不良的示范,让孩子学会这些行为以后他也会如此对待别人。
不要哄孩子;哄孩子会让孩子认为你在讨好他,这给孩子呈现出一个态度,你好像在求他。
不要走开留孩子一人;若走开就像关禁闭,那是惩罚,而不是教育。
2. 坐在旁边陪伴孩子,但要展示你的态度。
什么态度呢?你要哭就哭吧,是你不对,所以你哭我也不会哄你。还要笑眯眯的看着他哭,欣赏他的哭。孩子哭了一会后会抬头看你的态度,此时你还是安静微笑的看着他。孩子一看你的态度,又会继续大哭,你也不要管。等孩子哭够了,哭累了。他又会抬头看看你,看你有没有反应,没反应又会继续哭。
有的孩子脾气大,哭的时候就乱蹦,乱撞。若撞到头了,起个大包,也别着急去哄孩子。此时可以跟孩子说:哟,撞到头了,疼不疼啊。要是不疼,你就继续撞。孩子肯定是疼的,他看你的态度就知道撞也没用,也就不会再去做。
通过这样的方式,让孩子知道自残是没用的,等孩子长大后,就不会通过自残自杀的方式来威胁父母。
3. 看孩子哭得差不多了,这时出门给孩子拿一块热毛巾,给他擦下脸,让孩子知道你是爱他的。
等孩子休息下,可以给他拿点吃的喝的。然后跟孩子沟通一下:这件事你哪里做得不对,我为什么不能满足你,让孩子知道错误,承认错误,改正错误并道歉。告诉孩子你什么事要好好沟通,不能哭闹,合理大人会考虑。
只有沟通才能解决问题,鼓励孩子沟通,这也为以后孩子成长中遇到问题可以很好的与家长沟通打下良好的基础。
面对诱惑,克制自我
可以跟孩子通过做游戏的方式,来培养孩子这一点。比如找个周末,孩子午睡后,拿点平时孩子吃的少的零食。跟孩子说做个游戏,这里有两袋零食,今天一袋,明天一袋。如果今天他能够只吃一袋,那明天作为奖励会再多给他一袋。此时的孩子大多都无法克制自己,通常吃完一袋后对另一袋,看一看,吃一点,可能很快第二袋也就吃光了。
若孩子两袋都吃光了也不要提醒孩子,到了第二天的时候就拿一袋去问孩子:“你的那一袋还在吗?你看妈妈说话算数,如果还在的话就多给你一袋。”孩子的肯定是吃完了没有了,此时你又说:“那你的不在了,就没办法得到这一袋,妈妈是算数的,但你没有做到,所以不能给你。”孩子肯定是生气的,有时候也会闹,但坚决执行。
等过一两周再做一次这样的游戏,孩子肯定就会有所变化,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孩子就会面对诱惑时,懂得克制自我。这对以后的成长是极期重要的品性培养。
防止自私
自私是孩子的天性。上桌吃饭是一个很好的教育机会。
通常孩子从幼儿园回来说饿了,可以告诉孩子大人也饿,但现在你看妈妈还得做饭,爸爸还没下班。如果想早点吃饭,不如你给爸爸打个电话让他早点回来。帮妈妈做些事,妈妈快点把饭做好。
让孩子懂得你饿的时候别人也饿,你难受的时候别人也难受。让孩子学会一种也为别人考虑的思维方式。
防止娇气
很多孩子接受不了批评与小挫折,这就是性格中缺少了坚强。在孩子五六岁时就可以带孩子跑步游泳等,通过这样的方式训练孩子。在跑步的时候,过程中肯定会有很难受的时候,喘不上来气,感觉受不了了。让孩子体会体力之痛,坚强就是能够忍受痛苦。当你感觉很难受的时候,坚持下去就没事了。跑步不仅可以锻炼肺活量,还让孩子明白坚持下去一切都会好起来,痛苦难过都会过去。
这就是“行知”,行在前,知在后。让孩子明白,以后遇到任何让你痛苦难过的事情,只要你坚持,就会过去,就会有人帮助你。
以前从不知性格可以培养,现在女儿已经六岁了,明显感觉性格中缺少了坚强,好在自己现在知道了。当下开始就不晚,希望一双儿女都能有一个坚强勇敢,不自私自利,乐于助人的好性格。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