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饮食文化在历史上有几个非常重要的转型期,这和生产力的提高,对外交流都有密切的关系。中国菜其实是吸收了许多民族和地区饮食的特点,在传统菜肴的基础上保留了美味的元素又不断创新。也许正因为如此,中国菜在世界各地也非常受欢迎。多重味觉的混合也是其重要的特点。近年来虽然从欧美和日本引进的快餐也改变了一些中国人的饮食习惯,特别是主要大城市的连锁店,洋快餐占据着很高的销售比例,并且成为年轻人的喜好,但是在中国开的这些快餐店也免不了被中国食物同化。许多洋快餐里面都出现了中国菜的身影,这种交融是非常具有文化特色的。
想了解古代中国人吃什么,就要从农耕技术迅速发展,学术繁荣的春秋时期说起。大约公元年前770~403年是中原文明形成的重要历史阶段,中华文化的许多精髓都是从那时开始承袭的。在一些典籍中的记载可以看到士大夫的饮食习惯。当时人们的主食主要是谷物。在货币经济形成之前,粮食也是人们用于交换生产资料的主要筹码。孔子时代粮食已经有稻、黍、粟、麦、豆等种类。比较贫瘠的地区只能种麦子和豆子,所以也会成为当地人的主要食物。大部分百姓平时吃的就是豆饭和豆叶汤。如果收成不好可能连这些都吃不上。
在中原文明的发祥地,稻、黍、粟是高级食物。稻米在当时算奢侈的食物,通常白米饭只有富人和贵族才能享用到,还有黍米和粟也是比较富裕的人才有能力作为主食。一般士大夫的生活费都是用这些粮食来支付的。黍和粟如果用现代用米饭的方式来煮口感非常不好。考古学家根据古代烹调器具的使用方式来推断,他们会把黍或粟先煮后蒸。在河北一些地区这种烹调方式至今仍在流传,不过这样做也会让食物中的维生素和蛋白质大量流失,对健康不利。
春秋时代的菜肴中马、牛、羊、鸡、狗、猪这“六牲”已经出现。不过即便是在君王的餐桌上,这些肉食也只会在祭祀或者庆祝的宴席上才会摆放。而鱼类和野生动物获得不易,能够上到餐桌也是比较隆重的场合。由于家畜的饲养技术和条件都受到限制。春秋时代人们吃的肉主要以猪肉和狗肉为主,而狗肉在一些地区是禁忌,狗不能被成为食用肉类,基本被当做宠物饲养。
对鱼的选择就更难。孔子生活和之前的时代还有一些淡水鱼的记载。比如在《诗经》中曾经出现过有鳣、鲔、鲦、鲿、鰋、鲤等。这些鱼全部是淡水鱼,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后来由于制铁工艺发达后,大量消耗木炭,森林被严重砍伐,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许多河流和湖泊都消失了,这些鱼也越来越少,只留下一些鲢鱼,雷鱼,鲫鱼流传下来。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