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喜欢的人·事·物
书评|你就要很独特

书评|你就要很独特

作者: 颜人青 | 来源:发表于2019-08-16 12:06 被阅读0次
    图片来自豆瓣,侵删

    注:说是书评并不全面,更多的是段落的“摘抄+评论”。

    01 小结

    缘由:因为参加Kindle读书联盟7天阅读计划,每天打卡写书评,群里大家共同催促,确实能够比较好的坚持下来。

    看书途径:kindle unlimited会员借书看

    总体观感:可能和作者专业有关,外加翻译比较生硬,书整体可读性不强,读起来很费力,大量的跳读才勉强读完,由于个人平时读书较少的缘故,很多西方典故以及一些文化知识不了解,看得有时候也是一头雾水,部分有共鸣的段落大多也不是理解作者的意思,而是偏向联想的方式写的书评。

    02 七天书评合集

    Day1

    说实话,整个读的过程中很费力,大概和语言习惯有关系,翻译过来感觉很生硬。就内容而言,感觉更像作者一个人的演讲,虽然有不少引据出现,但和自己读书少也有关系,看不懂是其一,其二是自己除非耐着性子,不然根本就读不下去,也看不太懂。

    就摘录自己有共鸣的几句话做分享:

    1.【旧道德哲学家所说的那种终极的目地和最高的善根本不存在。】

    不知道小时候是受了什么影响,对于至高的善有一种莫名的执着,甚至是一种执念,对于自己的善也是要求很多,有一点超出标准就会受到内心极大的考验。

    截然相反的是长大后,变得理性的冷漠,对于善也有了重新的定义,会倾向于力所能及,而非竭尽所能。

    2.【引起异议的地方是,当生活向我们抛来各式各样的现实问题时,这种智慧书更容易煽动而不是抚慰我们。更糟糕的是,当发现我们无法负荷这些理想状态时,我们会以内疚和苦恼来惩罚自己。】

    这个和上面所说的有些类似,对自己以此要求,做不到的时候只会尽力自责。以前尝试过所谓的自律,时间管理,一直想在生活和兴趣之间平衡,强制做到n项,往往计划都写了几页,本子买了一堆,都没有坚持下去,甚至只做了其中的1-3项。也有成功的,但时间往往短暂,更多的是生活稍有变动,就全盘皆输。

    3.【问题在于,从人生宇宙的角度来看,即使你的牙和我的牙一样痛,我感觉到的切身之痛和作为旁观者看着你痛是不一样的。无论我对你多么有恻隐之心,始终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一直认为设身处地是一个接近谬论的存在,如果从来没有体验过这种感受,怎么可能做得到,更别提换位思考这类想法。不是事情的当事人,怎会有切身感受。

    写完发现1和2有些雷同,看得也比较片面,更喜欢从小的地方看观点,整体对总结方面不太在行。

    Day2

    1.【自我满足感的出现需要自信心,而自信心是从别人的赞许声中积攒起来。】

    生活中,自信于人确实是很脆弱,它可以在赞扬中积攒,也可以在打击中消磨,可加可减。

    2.【我们可以不墨守成规,而不循规蹈矩多多少少是历史进程永恒的潜台词之一,我们应当为被压迫的、尊重法律的、思想局限的甚至是武断的人创造反抗的空间。】

    感觉每个字都认识,但是放在一起理解不了,作为读者,更希望作者语言能够更加精炼,通俗易懂。

    3.【在西方,当自由主义、命运和上帝的先知纠缠在一起时,类似的加尔文主义观点就出现了,那就是我们事先已经被决定上天堂或下地狱,无论我们做些什么都无法改变,因此“因信称义” 运动便会兴起。】

    看到这句话的时候,其实理解不深,更多的是联想到当新的事物出现时,旧物就会被全盘否定,仿佛这样才能体现新事物的价值,但个人认为,事物往往都有多面性,不存在全盘错或者全盘对,每种思想都有各自的优劣之处,虽然大势所趋,要发展一种新思想就需要否定另一种,才能依托此去发展。

    对于自恋这一块并不太能够理解深刻。

    Day3

    1.【为什么你想这么做呢?因为你值得拥有。在我们理智的时候,我们当然会怀疑自己是否值得拥有,但如果可以高高在上、才貌双全、充满自信,完全不在乎也不惧怕与别人的交流,那不是更好吗?当然,这不仅仅是好可以形容的了,简直就是羡煞旁人——这也并没什么不公平。当我们超越旁人、后来居上时,我们只觉得幸运,并不觉得有任何的不公。毕竟这就是你值得拥有的。

    这种高高在上的人格使她根本无须奴颜婢色、卑躬屈膝,也无须对他人和颜悦色,依靠别人的好评而活。她也不会因我们低人一等而感到同情怜悯。相反,普通人总是不完美、依赖性强以及缺乏安全感,这让她难以理解。】

    人在不同环境会有不同的状态,大多是环境迫使其改变,面对领导的时候是一个态度,面对同事是一个态度,面对同学也会是另一个态度,不同的角色之间做不同的转换。

    但在生活中,看见那些自信的人一直觉得很厉害,无论做什么,不管失败与否,都能很自信,勇敢去做相信自己的选择,对外也是开朗自信,吸引周围的人,大多数人也乐于与此类人相处,懂得维护自己,而不会唯唯诺诺,犹豫不决,做事情畏缩不前,有时被周围人当老好人使用,也不敢拒绝,过得难受却难以挣脱。

    2.【斯密所说的“伟大显赫的人”就是指我们说的名流:众所瞩目的对象,他的一举一动都是吸睛点所在的。】

    【在我写作该书的时候,福克斯新闻著名节目主持人比尔·奥雷利发表评论称,这些盲目崇拜的趋势是完全无法用科学解释的。一位名流甚至说她不喜欢沙滩的原因是鲸鱼的精子让海水变咸了。可悲的是,某些白痴不仅仅不揭穿这些21世纪的名流,甚至还对其倍加推崇。斯密正确指出羡慕和忽略对我们早已失去警惕的想象力产生的后果。

    可为什么是忽略呢?在斯密看来,我们忽略了“伟大显赫的人”需要失去很多东西来获取和维持他的显赫地位。我们忽略了这些损失甚至忘记了他其实也是个人。】

    名人或者娱乐圈明星的一举一动都牵动着普通人的神经,只要有时间都会关注他们的八卦消息,他们的穿搭成为时尚的引导,他们说的一些道理,无论多么荒谬,也有追星族视为珍宝,更多的是因为和普通人生活太遥远,导致他们的神化。

    有时候觉得还是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学习值得学习的地方,大多数他们也是普通人。

    3.【如果足够幸运或足够细心而产生了外表上的良好结果,那绝对是个优势。对于那些幸运地被形容为英俊潇洒、高贵典雅、光彩熠熠、美貌动人的人们,生活总会有美好的结局,毕竟他们是那般的引人注目。他们总会更容易找到朋友和搭档,也会赚得更多。在美国,有证据表明外表占优势的男人和女人分别比相貌平平的男人和女人多赚5%和4%。这甚至从刚出生就开始了:人们更喜欢逗漂亮的宝宝,老师更喜欢漂亮的学生:当我认为,是恐惧而不是野心使得如此多人最终被虚荣所害、走上整容手术台,而这与社会文明的程度无关。】

    往往一个技术的发展都会带来好处和坏处,这一点是无容置疑的,对于整容手术这一点,每个人都有追逐美的权利,当容貌却是为生活带来诸多不便的时候,这项技术不得不说拯救了这类人,当然过度追求外貌,忽略内在的追求也是值得批判的的,有很多爱美人士追逐美貌,忽略不正规医疗机构带来的风险是需要社会去揭露的,对于黑心商家也是需要抵制的。但仍旧认为对美有追求不是一件错事,错在度的把握。

    对于外貌出彩的人受到社会更多优待这件事情,看了身边的例子,确实能感觉到长得好看的人会受到比相貌平平的人更大的优待,可能身边漂亮的人很少,对此感受不深。

    4.【我们中很多人,或对自己略有不足而深表担忧,或对自己身材不够完美而自惭形秽,唯恐自己在别人甚至是爱人眼中不够完美。很遗憾看到如此多的普通人受此恐惧影响。】

    这一点在年纪小的时候感触尤深,总担心别人对自己的看法,不满意,也会因为自身一些外貌条件而感到自卑,总觉得自己不够好,甚至交往的时候亦是觉得自己配不上对方,对别人的眼光和评价在意至极,兴许和童年经历有关,成人后反而以点带你摆脱出来,敢拒绝别人,对别人有色眼镜也不太在意了,虽然对自身仍旧不满,但很多事情能够看得开了。

    5.【对外表的过度重视使得女性(也包括男性)在面对自己美貌不再时尤其恐慌和绝望,这一现象随着年龄增长而加剧。】

    对于外貌过度重视这一点,一直觉得是值得诟病的,小时候觉得这样是错的,就一直对自己心理暗示,要注重内在,对外在不要那么在意,现今对打扮自己失去了兴趣,感觉会很疲惫,有时候宁愿在家休息看书,刷手机都不愿意去商场逛街,同样也造成一些对外的形象不太重视,各有优劣吧。

    Day4

    1.【个人早期的成功容易造成过度自信,尤其该成功是在不听劝告,一意孤行前提下取得的时候。】

    性格的形成是循循渐进的,和个人的生活经历有着紧密的联系,早期的成功确实容易造成过度自信,盲目自信也会,学会听取建议在什么情况下都是比较有利的。

    2.【因此如果上帝不客气地让我们不听劝告、我行我素地取得了成功、收获了掌声,那么上帝在我们心里就播下了狂妄的种子。但上帝也可以用另一种方式种下该种子。我们太容易因为自己的长处而自欺欺人,只需要相信我们做得比别人好这点就会让我们心满意足。】

    感觉这个理论更倾向于一个习惯,当取得成功后,长期被人捧于手心,自然而然也会忘记了自我,周围人只会说好听的话,难听的话渐渐听不进去,更别说一些忠言逆耳的劝告,感觉上这是一个无法避免的情况,甚至在此境运下无法改变。

    3.【伤害或侮辱我们的人,最让我们感到愤怒的地方,主要在于他似乎不把我们当一回事,在于他过分偏爱自己而不顾我们的死活,在于他那荒谬的自爱似乎让他以为,为了他的方便或随他高兴,随时可以牺牲别人的利益。】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亲者痛,仇者快的感觉,很多时候自己作出一些伤害自己的事情,想要以此去伤害仇者,往往没有任何作用,只会让爱自己的人心疼,除此之外并不能有任何作用。

    4.【我们希望这些救世主旁蜂拥而至的不仅仅是阿谀谄媚者,而且是强大的支持他或她的民众们。但最重要的还是要有健全的宪法确保身居要职的领导人也不能免于接受仔细审查和裁决。那耳喀索斯不会停下来看看自己,但狂妄的领导人必须要强迫审视自己,只要可以摆脱可怕的自恋的陷阱。】

    如果每个人都能够日日自省,那确实会让人进步,前提是能够做得到。

    Day5

    1.【如果我在某一领域对自己估计过高,可能会遭到意想不到的拒绝;如果我估计过低,则会错过本该大获裨益的机会。】

    过高或者过低评估自己都不太好,在生活中,能够感觉到因为过低评价自我而错过了很多机会,比如大学里的奖学金竞选,由于一直以为只有极为优秀的人才有资格去评选,所以直到结果出来才发现申请的人单纯从学习上并没有比自己高,很多事情都是如此,过低评价自我容易造成对自我的否定,进而错失良机。

    2.【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被认为是极端残酷无情的,而保护孩的自尊心,让他们意识到自己的完美,是每个家长和教师的责任。而每个家长和教师也要承受这些教育行为对孩子造成的结果。】

    伤害孩子自尊心是一件极为残忍的事,但也同样极少人意识到这个问题,无论是老师对学生的体罚,父母对孩子的打骂,完全不顾孩子是一个独立自主的人格,过多的苛责带来孩子不仅是自信心的打击,更多的是对此的畏惧,更多时候孩子的退缩与认错并不是真正意识到问题核心所在,不过是屈从于打骂或体罚之下,这也是个人极其不赞同现代社会下还存在“棍棒之下出孝子”或者老师对学生打骂体罚之类的行为,不仅难以教育到学生,更多的可能会带来相反的效果。

    3.【调查研究结果更是揭示了我们过度膨胀的自信心:在一项调查中,95%的英国司机认为驾驶高于一般水平;另一项调查中,则有94%的大学教授认为自己优于一般教授。人们常说自己有100%自信答对测试题,实际上的正确率只有78%。】

    这算是第一条中过高评价自己,但确实在生活中,当自己对一样事物熟能生巧的时候,会过高地评价自我,认为在此领域有更娴熟地表现,也会对新人持有理所当然的优越感。

    4.【不管我们对自我的想法如何,我们可能受到历历在目的往事影响,导致看不清未来。正如我们曾经有过的执念都会萦绕脑海,足以影响我们对事情的看法和对未来的期待,而这些执念与我们的自我不一定有关系。】

    理解这句话的时候,更多的会联想到不同的选择造就不同的性格以及未来。

    5.【蒙田曾说过:“不管是艺术还是自然,在我们性格中打下烙印的,使我们参照别人生活而活着的,都对我们有害无利……我们并不十分在乎自己眼中的自己,而在乎别人眼中的自己。”】

    对于前半句的理解,更多的是倾向于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对于模仿他人的人生都是无效的,亦如市面上所谓的成功学,或者成功是可以复制的诸如此类的鸡汤理论,总能激起各色各样的人去翻阅,很多时候成功人士的成功都各自有着自己独一无二的烙印。

    而对于后半句还是看人吧,比如成功人士对于别人的评价在乎的会少一些,一些不自信的人会更加在意别人的看法。

    6.【在以下一段臭名昭著的段落中,卢梭概括了男女在社会上地位和本性的不同: 她们不仅应当值得尊重,还必须有人尊重;她们不仅要长得美丽,还必须使人喜欢;她们不仅要生得聪明,还必须使别人看出她们的聪明;她们的荣耀不仅在于她们的行为,还在于她们的名声;一个被人家看作是声名狼藉的女人,其行为不可能是诚实的。一个男人只要行为端正,他就能够以他自己的意愿为意愿,就能够把别人的评论不放在眼里;可是一个女人,即使行为端正,她的工作也只是完成了一半;别人对她的看法,和她实际的行为一样,都必须是很好的。由此可见,在这方面对她们施行的教育,应当同我们的教育完全相反:世人的议论是葬送男人的美德的坟墓,然而却是荣耀女人的王冠。[8] 在该段中,卢梭只是简单陈述他所处时代的常规伦理道德,这无可厚非,只是这给后人带来的影响是令人遗憾的。卢梭同时认为,这种难以避免的男女关系的不平衡将关系到他们的后代。】

    社会对女人的高要求至今亦是,不仅希望家里是个贤内助,在外光鲜亮丽,更希望在生活方面面面俱到,兼具家庭主妇和职场女性的双向要求。这一点和常年以来重男轻女的思想雷同,社会在慢慢进步,这些思想也会随之慢慢改变。

    7.【即便如此,卢梭对他当时现状的服从也并不能说是对女性自爱的辩护。因为她们并不被要求与他人同台竞争,而只是向世界展示姣好的面容;她们要担心的并不是能否胜人一筹,而是自己的名声。】

    对此的理解更倾向于每个时代对于女性的要求不同。

    8.【在古代智慧里,同情心是建立在我们意识到有一天或许也会同病相怜的基础上的。相反地,自大是不可能产生同情心的。举个例子,一个银行家腰缠万贯,根本无法想象收入少于百万的生活,因此他对由于他而沦落为乞丐的人是毫不同情的。“若非托上帝洪福,我也会如此。”其他的想法他是绝对不会有的。维吉尔在《埃涅阿斯纪》中说:“自己经历过灾难,因此懂得要帮助受苦的人。】

    只有自身经历才会设身处地为同样境况的人着想,精英家庭出生的人很难理解贫民窟的孩子的窘迫,也很难体会他们的心情,甚至会带着没有必要的偏见。

    9.【在英美,晚期资本主义社会存在一个明显的问题,那些出生于殷实之家一跃成为银行员工、商法律师、政客等等的人往往一帆风顺,并不知道何为灾难和不幸。他们无法设身处地理解他人的灾难。】

    当经济形势不好的时候,利益优先之下,很少有人能够担负倾家荡产为受之影响的人负责。

    10.【由于我们总是会为我们的妒忌感而觉得羞耻,所以,我们往往会假装,甚至有时候还真的希望,对他人的喜悦产生同情。我们口头上说,我们为邻居的好运道感到高兴,虽然我们的内心也许正为此而觉得真难过。】

    这以前一直觉得是罪恶,后来大概明白是人之常情,更多的认识到自己是一个普通人的事实。

    11.【哲学家们早就说过,我们对容易跟我们进行比较的人产生妒忌心:“陶工容易被陶工惹恼,工匠容易被工匠激怒,乞丐只会羡慕乞丐,歌手也只会妒忌歌手。”[16] 这也告诉我们,我们产生妒忌,是因为无论使用何种比较的尺度,我们更容易对距离近的人设身处地地产生联想。】

    对于过于遥远的人会产生崇拜感,对于相近而略高于自己的人,确实很容易产生嫉妒,如果以此为动力,不乏为一好处。

    12.【因此,如果我们本身也在苦苦追求某个独立的目标,例如攀登高峰或追求哲学的理解,我将会对自己取得的进步欣喜若狂,也对自己的退步苦恼万分。但如果我们没有独立的目标,而仅仅是想追求快乐本身,那快乐感的增加和减少如何来衡量呢?闲坐着并不能带来快乐的感觉。在充实的一天后,懒懒散散的状态可能是一种快乐,但那很快就会让人发腻。因此,如果没有新的目标,无聊感就会侵蚀内心。德国哲学家叔本华认为这是仅次于疼痛的痛苦:“可以既免于疼痛又免于无聊就能达到所有尘世间快乐的必要条件的假设,只能是空想。”】

    想到了工作日之后的双休,一学期结束的寒暑假!

    13.【实际上,美国社会中最富有的1%的人拿走了12%的全美税前收入。贪婪似乎是件好事,这不像社会中的情况,因为企业只需要对自己的老板负责。】

    现实如此,有点二八定律的感觉,贫富差距亦是如此增大的。

    14.【撒切尔夫人、里根和米尔顿·弗里德曼[23] 均继承了这一观点,他们对由此对民众造成的伤害置若罔闻,并牢牢控制了时代的声音。接着,1%的美国人占据了这个国家30%的个人财富,最富有的3位美国人手上的资金可以填补美国的所有赤字。400人拥有了这个国家一半穷人的所有财富。如果更清楚地解读最后一个数据,那就是:这400人里面的每1个人所拥有的财富都相当于40万同胞们共同拥有的财富,足以填满5个最大的足球场。在这些数据面前,谈论所谓的社会契约,简直就是一个天大的笑话。】

    当社会资源都掌握在富有的人手中时,所有的资源都会向他们倾倒,所以穷的人越穷,富有的人越富。

    15.【在美国,也是经济停滞的时候,企业的首席执行官们一反常态的有所收敛,对40%的加薪感到满意。在2009年到2011年经济刚开始不稳定地复苏时,美国普通家庭收入仅上升1.7%,“但经济利益分配是不均等的。收入最高的1%家庭收入提高11.2%,而底层的99%的收入则缩水0.4%”。[24] 这似乎成了一个惯性现象:根据美国全国广播电台的报道,在2012年,最富有的1%的人财富增长20%,而平均工人收入增长仅有1%。】

    同上。

    16.【难怪卢梭说: 为何国王完全不同情自己的国民?因为他从来没想过当一名普通人。为何富人对穷人如此苛刻?因为他们从不担心变成穷人。为何高贵的人总看不起别人?因为高贵的人从来就不属于低级阶层……】

    同上。

    17.【因此有人可能认为,如此巨大的、日益增长的不平等鸿沟是没有真正意义的。然而,在2008年经济崩溃之后,银行的紧急救助政策以及富人的持续掠夺使得大量私人债务直接转嫁到政府预算上,政府束手无策,只能削减社会福利,结果只能迫使大量的民众陷入索马里妇女那样的困境中。】

    其实这也是许多人追求金钱至上的原因,因为看清金钱带来的资源的倾斜,无论是教育资源,工作,人脉等等都不是普通人能够涉及的,很多他们触手可及的东西往往是普通人努力一辈子都得不到的存在。

    18.【而另一方面是因为,在康德更加人性化的作品中,如果你仁慈善良、慈悲为怀,在道德的层面上你是可以加分的,因此你可以不用时刻想着你是出于原则或义务而帮助家庭、朋友和有需要的人。】

    当一个人有困难的时候不帮助似乎是一件违背道义的事情,无论是亲戚生病,周围人有难,兄弟姐妹需要帮忙等等,就算本人内心不愿去帮忙,周围人也会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本来都是个人自愿的选择,亦如网上指责马云不多捐款,自己有买豪宅的事。

    19.【自豪感包含了“规范的”或评价的维度:我们只能在认为自己 应得 该称赞时才会感到自豪感,而不仅仅 预测 它的到来。更准确地说,预测是多余的,因为我们私下里会为自己做的事情感到骄傲,也不期待任何真实的称赞(或许可能会稍微想象一下),例如匿名慈善。同时,仅仅来自他人的称赞也是远远不够的,因为无功受禄的称赞会让人感到尴尬无比,而不是心情愉快,即使必须承认人类的弱点之一就是屈服于不应得的好处。我们毕竟不是摩尔。】

    这一点更加偏向自我准则,坚持自我准则也很重要。

    20.【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一个大度的人还行动迟缓、语调深沉、言谈稳重,因为“一个没有多少事情可以看重的人不大可能行动慌张,一个不觉得事情有什么了不起的人也不会受到刺激”。】

    可能是大度的一个表现吧,对外不在意的事情比较多的时候更多是稳重。

    好多条,到后面有点赶作业的感觉漫不经心,写了比较长的时间。

    Day6

    1.【独身、斋戒、苦行、禁欲、克己、谦卑、沉默、孤居独处,以及整套僧侣式的德性,它们缘何处处为理智健全的人们所摒弃,不正是因为它们无助于任何一种目的,既不提高一个人在俗世的命运,也不使他成为社会中更有价值的一员,既不使他获得社会娱乐的资格,也不为他增添自娱的力量吗?相反,我们看到,它们取消所有这些值得追求的目的,麻痹知性且硬化心肠、蒙蔽想象力且使性格乖张。】

    “独身、斋戒、苦行、禁欲、克己”第一眼看到的时候,想到《达芬奇密码》里的一个修行者,随后是吃素不杀生的僧侣,说到吃素想到一个题外话,以前一直在纠结一个问题:建立在不杀生理念上的吃素,一般理解为动物是生命,提倡众生平等,所以不吃肉,但难道植物不是生命吗?只是比之动物,不能离开土壤,有的生命短暂,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不是众生之中的一员,后来想到这码事一直陷入死循环就不想了,万物生来本就是掠夺的存在,不掠夺周围的资源就无法生存,是自然界生存的法则,如果都归为生命不可吃,那自身是无法生存的,就连小说里的修真或修仙的人都要靠掠夺仙草仙兽来修炼。

    回归原题,看到这些几乎违背人类本能的行为,个人是不赞同的,但不得不承认的是短暂的此类修行确实能够让人脱离开世俗后,更加珍惜自己所拥有的,如果是长期的话,当一个人脱离世俗之后,也变得会难以理解世俗,这也是为什么有所谓的要入世之后出世才能得道。

    2.【因此,如果上帝确实是超越时间、亘古不变的话,为何我们要让我们对他的想法影响我们的行为呢?如果上帝是冷漠无情的,他的所作所为不被我们的行为所影响,那我们又何须有禁令、宴会或斋戒,何须做仪式、祈祷、参加典礼等,因为我们的所做起不了任何作用呢?】

    总是想起supernatural里面上帝隐藏在人群中观察世人,但见世人受难,甚至整个世界的凡人受难也从未出手援助,这大概和上帝在世人眼中高高在上,无所不能但又冷漠无情的模样。上帝站在他的角度,看他的平衡,凡人损失一些人,于他而言不影响大局,有点在危急时刻舍小取大的意思,但于个人而言,失去的一些人是至亲的存在。

    有点题外话,之前有一部动漫讲的是一个君主用自己孩子的性命和恶魔交易,换来国土的昌盛,而孩子幸运的活下来却失去了所有,仅剩下头颅完好,后来走上打死恶魔夺回身体的戏码,整个过程中受到所有人的反对,甚至是一直在身边的伙伴。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无论做哪个选择都是残酷的,这就有点就一个人还是一群人的选择,不知道别人是怎么想的,自己的想法或许是有些自私,我只是一个普通人,没有那么多的大义和勇气,比起承担失去一群陌生人和一个至亲,我会选择至亲,就像大家和小家里面,自己毫无犹豫地会选择小家,每个人的选择都会不同。

    3.【浮士德为获得知识和权利,向魔鬼出卖自己的灵魂的故事,本身就是一个贪图知识的虚荣的寓言故事。这不仅仅是对一神论宗教的偏见,正如我们之前提到的那样上帝由于普罗米修斯为人类盗火种而惩罚他,而大师工匠代达罗斯的儿子伊卡洛斯则因飞得太靠近太阳而丧生。 然而,即使这是普遍现象,知识是邪恶的、危险的,或是虚荣心的象征的观点依然是不成立的。人类生活可能出现的紧急状况告诉我们,知总比不知好。知道哪里可能有捕食者出现、哪里能找到食物,生命才成为可能,而任何一个人类群体都必须掌握打猎、种植、养殖、建筑、出行等基本技能,以及挑选和传播、避免和声讨的对象。】

    知识在每个年代都是可贵的,尤其在以前知识难以传播的年代,统治者通过控制知识的传播,比如焚烧坑儒,毁坏以前年代的书籍,更改历史等等方式来巩固自己的统治,所以上层社会也会通过书籍来驯化被统治者。

    4.【在做决定的瞬间,夏娃决然不是安若泰山、十拿九稳的,而是屡起放弃念头:一旦我们被引诱,诱惑力不断加强,我们犹豫再三——然后我们将手伸了出去,事情便完成了。萨特说:“当我还在考虑的时候,骰子已经被扔了出去——当意志力想要阻止这一切的发生时,事情早已经发生了。”这就好像是自动发生的剧情一样。又或者,像牧师们不断提醒我们的那样,你会朝着在你本已倾斜的方向跌倒。】

    【她被谴责的原因是听从了内心罪恶的声音,屈服于诱惑,最终蠢蠢欲动,一步步走向堕落。】

    【屈服于诱惑总是无比甜蜜的,而犯罪的快感能让这种甜蜜感好上加好。】

    回忆生活中例子比比皆是,熬夜打游戏看小说,告诫自己是不对的,说是看个一两章,打个一两局,结果一个是看了一页有一页,玩了一局又一局,到最后彻夜未眠,小的如此,大的亦是,比如赌博,理智上觉得不对,情感上还想着下回再捞回本,被赢钱的疯狂冲击着会失去该有的理智,而局外人都知道赌场要赚钱就不可能让你一直赢,会设置比率,大多人都是有去无回。

    5.【因此,我们自然而然地希望得到被禁止的东西,并且仅仅因为某些行为是不合法的而喜欢去做。义务概念在和情感相反时,很少能够克服情感;而且当这个概念产生不出那个效果来时,它就反而在我们的动机之间产生一种对立,因而增强了那些情感。】

    无论在什么时候,越被禁止都是越容易被好奇的人推崇。但很多事物不是凭空出现的,比如交通规则是为了更大地减少伤亡,避免事故而存在的;法律更多的是维护社会秩序存在的,很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甚至一些禁书也是,这并不是为统治者辩护的意思,对于普通人而言,最多的期望是生活和平,经济稳定,关于许多文化传承或者其他的并不在他们关心的范围里面。

    这一章感触稍微多一些,对于译文的一些用词感觉有些矛盾,理解上也加大了困难。

    Day7

    1.【你不需要成为不受诱惑的钢铁侠,你也不需要为应得的自尊和自豪感到难为情。然而即使你认为自己可以像个巨人般驰骋于这个狭隘的世界,你的成功也可能只是运气的产物,离不开时机和机会,任何一天疾病或意外都可能找上你,而你将要完全倚仗他人的帮助。】

    和作者的意思可能稍有偏离,和最近看的书也有关,我们一直被提倡向XXX学习,向某个名人看齐等等,我们一直被要求去模仿别人,被要求去做别人,却从未被要求做自己。

    其实这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在国内,从来没有人(至少自身成长经历而言)会说,不要担心,你做自己就好,做你自己喜欢的事。大多孩子被教育,你学这个好,你学那个好,我是为你好等等,但这些可能不是孩子本身想要的,或许也不是他们需要的。

    而自己长大后,才有了说不的权利,可以选择不考研,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可以说直到长大后自己才有了选择的机会。

    2.【斯密认为,我们倾向于羡慕富人和伟人,而不是有道德的和有用的人,这将会是“我们道德情感最重要和最普遍的堕落原因”。我并不能保证这本小书可以阻止这种堕落。因为要达到此目的,需要有多种反对同一种意识形态的声音,需要把谎言全部无情拆穿的力量。这本书或许会与我们目前的某些信念相悖,或者提醒我们可能踏入某种陷阱,但无论如何,这都是百利而无一害的。】

    比起品德高尚的人,人们更羡慕富人和伟人。成为伟人可以带来名声,成为富人可以带来财富,而成为品德高尚的人大多不会带来什么直接的利益,更多的是给自身带来一些精神上的慰藉,大多让人难以坚持下去。

    比如考试作弊,可以坚持不作弊,但当周围作弊的人都取得了比不作弊的人更加优异的成绩,而老师并不管的时候,又有多少人会坚持下去。

    结营互评:

    一/互评:

    看了吃葡萄不吐葡萄皮的狐狸的Day2书评~

    收获:很同意“世界越是同质化,人们对不一样的需求就越强烈”,以及“真正的与常人不同是需要勇气的”这两个观点。社会竞争激烈,每个人都想走在最前沿,追过所谓的起跑线,往往都会忘了听从自己的本心。

    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真正与常人不同的我想是那种勇敢做自己的人,在众生芸芸之间做唯一的自己,认可自己,个人觉得还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做自己可能也是自恋的一种表现。

    还想了解:有些好奇葡萄对于自信和智能手机之间关系的相关看法。

    二/活动建议和想法:

    活动收获:自从离开学校后,很久没有静下来看书了,尤其这样难懂的书,花了很大的耐心读完,说实话,如果没有这样的打卡活动自己可能坚持不到最后。

    建议:希望能够有不是针对一种书的读书活动,更倾向于一个长期读书的群,比如:这周读《聊斋》,下周读《史记》,形成一个长期互助的读书群,和自己读书读不进去有关系,希望有一个这样的群,长期不间断读下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书评|你就要很独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koj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