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的转身可以压死无数蚂蚁,而大众的转型必然面临短期的阵痛,转型成功,前面的路还可延续,而一旦失败,巨头也只能惨然离场。
(一)初入
时间回去近四十年,1984年德国大众作为国家最早引进的外资车企,开始进入我国的汽车市场;本着保护国内汽车工业的思想,允许外资最大占比50%,这一政策对着汽车工业的发展一直都被保留了下来,直到2001年我国加入WTO,外资对于占股的控股比例提出异议,但是由于我国汽车市场的广大性,一度让投资企业动摇,也铸造了今天的我国汽车发展,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让整个世界都为之颤抖。
而德国大众,在84年的10月正式与上汽集团在大会堂签约,开启了外企引导技术的年代,市场则有我国庞大的用户群体来承担。
1984年的大众,正处于快速发展期,说道这里就要看一下大众在德国本部的发展。
1937年,大众品牌是由德国国家社会主义工人党政府所创立,在建立早起的时候,主要生产普适性的汽车,也就是大众甲壳虫(Volkswagen Beetle),适合平民使用,以用来满足交通基础需求。但是由于二战的爆发,整个大众开始转向军事化生产,军用卡车等车辆为部队进行作业,保障战争的需求。
直到二战后,大众重新恢复生产,而甲壳虫也成为标志性的熟悉车型,一经推广后,得到了销量的巨大提升,这也让大众站上了汽车工业的前端;在50年代后,开始大幅度扩张产品线,并且推出了高尔夫和帕萨特等车型。
(二)迸发
自从进入中国后,大众开启了爆发式的增长20余年,这期间,尽管其他国家主机厂也有陆续在进入我国,但是先入为主的概念让大众获得了首张通行券,国人也慢慢接受了大众作为汽车的主流。
这一阶段,大众的销量和车型得到了极速的提升,与此相关建立的合资车企包括供应商等,一度引领汽车工业的发展。
1970-1999:
1984年在北京签署上海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协议;
1990年在北京签署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合资协议;
1992上海大众汽车庆祝第十万辆桑塔纳轿车下线;
1995年一汽-大众汽车开始奥迪品牌产品的生产。
2000-2004:
2000年,上汽集团大众汽车销售有限公司成立;
2000年大众汽车在中国生产的第二百万辆轿车辆桑塔纳2000轿车庆祝下线;
2004年5月18日大众汽车集团中国成立。
2005-2011:
2005年1月27日,大众汽车集团北京中心开幕;
2005年5月26日,大众汽车一汽集团发动机(大连)有限公司举行奠基典礼仪式;
2010年6月9日 一汽大众广东项目签约仪式在广东佛山举行。
而到了2009年,大众集团在我国的汽车销量超越了在德国的销量,中国成为大众汽车最大的客户国。
大众旗下的车型在我国得到了巨大的推广,相关的车型包括途锐、帕萨特、朗逸、探岳、途观、高尔夫、桑塔纳、迈特威等,都得到了国内不同消费者的喜爱。而由大众而来的众多品牌,也在我国得到了延续性的发展,比如收购的奥迪、宾利、兰博基尼、保时捷、布加迪、斯柯达、捷达、西雅特、斯堪尼亚、曼卡、甚至摩托车杜卡迪等渗透进入我国汽车市场。
(三)新能源时代
大众的发展,一度摘取了外资车企在中国的鼎盛时刻,最高销售占比的时候可能占据整个市场份额的1/3,市场的容量决定了销售的数量,而这招,让大众汽车能够拥有足够的资金来布局和收购其他发展不良的车企,各大品牌体系的拓展让大众看到了未来的潜力广泛,直到新能源汽车的到来。
2009年,国务院发布了《汽车产业调整与振兴规划》,首次提出大规模发展新能源汽车的目标。
同年我国启动了“十成千辆”这一标志性计划和这一规划相配合,这个计划主要涉及到公交、公务、市政、邮政、出租等领域,3年左右的时间,每年发展10个城市,每个城市推出1000辆新能源汽车,同时标志着我国国内率先开始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
2014年,国家开启新能源汽车的发展拉动,在强劲的国家政策和地方政府鼓励之下,众多的新能源汽车品牌崛然而起,一时间,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大势如同星星之火,为了加快推进,将特斯拉正式带入我国新能源汽车的发展节奏,在内力和外力的共同作用下刺激新能源汽车发展。到现在,民族民族的战斗力彻底打响。
一方面,崛起的新势力造车厂借助于技术的先进性对客户进行圈拢,另一方面,传统主机厂在立足自身业务的同时加速转型,甚至比亚迪直接放弃了传统燃油车彻底进入新能源汽车,这让大家看到了新能源汽车燃起的熊熊之火,不转型可能意味着某种阶段的结束,如火如荼的新能源发展之势让所有的国外主机厂看到了未来的竞争惨烈。
(四)竞争
没有经过新能源洗礼的主机厂是不存在的,尤其伴随新势力的加速内卷带来的市场竞争,当电气化成为标配,智能化才是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
大众作为世界前四的整车制造厂,拥有着平台化的管理,无论在体系,制度,生产,制造等四大工艺上有着成熟的运行机制,但是在新能源汽车方面投入并不足够,一个组织的庞大让其行动流程必然面临着众多的困难,这是大企业的通病,也是发展壮大到一定时期的产物。
而裁员,是多数企业不得已最后才做出的应对方式,主要用来应对业绩下滑带来的预期,也是降本方式下不得已的手段;一方面是国内崛起的新能源汽车销量竞争,一方面是全球经济下滑带来的消费观念转变,而且德国本部的经济发展的预期并不如我国要好,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权很明显,务必要跟随最大的市场发展体量,才能维系当前的资金需求。
新能源汽车的竞争,已经不是车企之间的竞争,更是国与国之间汽车工业的竞争,未来的市场会更加残酷,这是不可改变的事实。大众作为德国著名的汽车制造商,在面对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市场仍然脚步有点慢,在产品的竞争力方面也容易产生凸点不够明显,当然资金和人员仍然是作为庞大的存在,但是产品必须要跟得上,这才是未来战斗力的根本。
经济是发展的,企业也是需要逐利的,但是任何时候,都需要为了可持续发展积蓄力量,品牌的存在既是实力的象征,也是未来的动力所在,即便再难的转身也要去实现,这是企业实现下一阶段发展的必走之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