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如果没人提起还真没注意到这个细节。好奇心驱使我跟着点开了直播间。
直播间正在直播“百灵鸟”现场揭秘秦始皇兵马俑。估计有不少人都是冲着标题的单眼皮陆陆续续进来的,一路都在提问。我按捺住好奇心,跟着“百灵鸟”的镜头走。
兵马俑一直是我期待去参观的地方,种种原因没有成行。没想到能以这种方式云游,厉害了。
镜头虽时有晃动,还是能比较真确地看到现场的情景,特别是“百灵鸟”的讲解,一点点拨开了笼罩在这些泥人身上的迷雾,涨知识了。
【一眼分辨秦俑级别】
现实中的人分三六九等,搬到地府依旧脱不了这层壳。秦兵马俑中出土的近八千个陶俑除了神态、动作各异,发式和装束也不相同。陶俑中分四个级别:高级军吏、中级军吏、下级军吏和一般武士,他们的身份等级主要表现在服饰冠带上。在这些装束中,穿戴有铠甲的为军官立于军阵之中,棉布衣者为普通兵士分布于阵表。军官的等级依铠甲片的大小区分,甲片小,做工精细的是高级军吏,铠甲内穿着绸缎战袍,前胸、后背以及双肩均有花结装饰。从发式上来看,发髻居中的为军官,级别高的将军戴双卷尾鹖冠,中级军吏带戴双板或单板长冠,一般兵士不戴冠,发式大都为“偏右髻”,较为特殊的“跪射俑”是一名弓箭手,为了不影响射箭发式为“偏左髻”,多用单层布帛包裹。此外,区别明显的骑兵俑由于兵种特殊则穿着紧袖胡服戴有小皮帽。说是以“帽”取人,一点也不假。
之前曾好奇古代男士都是留胡须的,感觉生活多有不便。这次云游兵马俑才搞清楚,原来被剃掉胡须甚至眉毛的都犯有“前科”,更为甚者脸上就被刺青了。
【两千多年前开始的刻名制度】
秦兵马俑坑的底层铺设有秦砖,从出土的秦砖上可以看到刻有制作者的名字。按“百灵鸟”的讲解,不论是兵马俑还是秦砖如出现裂纹等质量问题,制作者将被追责杀头,并且按秦律“诛九族”。这一残酷的制度揭开了为什么陶俑是单眼皮的谜底,实在是双眼皮的制作难度高,为避免杀头之罪,工匠们统一在制作陶胎时采用单眼皮,彩绘时才借颜料勾勒出双眼皮,因为出土时颜色脱落,所以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单眼皮。随着颜色保护技术的提高,不知这个答案是否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吕氏春秋曾记载“物勒工名,以考其诚,工有不当,必行其罪,以究其情”,意思是说在生产的产品上刻上工匠或工场的名字,并设置了负责质量的官员,目的是为了考查质量,如质量不好就要处罚和治罪。
虽然这种产品追溯的刻名制度一直沿用至今,但与之配套的处罚制度越来越轻,有的监督官员不作为,形同虚设,以致爆出豆腐渣工程这样的质量问题。面对两千多年前建造的秦兵马俑,除了震撼,还有汗颜。
跟随直播,还看到不少考古发掘现场。拼接修复区还有考古人员在工作。我想,当他们疲惫的时候,回眸身后大气磅礴的军马阵,内心一定充满力量。
直播一结束,我马上找出了家里的兵马俑仿真复制品,一眼确认是一位将军,瞬间有些穿越的感觉,难怪现在的00后也有选择报考“考古学”专业的,这种解谜的过程还是值得期待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