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在一个社群,两个小伙伴互撕起来,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A小姐在群里发了一则自己制作的短视频,有位B女士回应:“你这太假了,让人觉得像个机器人。”
A小姐接过话茬:“什么假,可以说清楚明白些么?是不是我长得像洋娃娃,所以你觉得假呀?你还是没有说明白,到底什么假呀? ”
B女士也说不出一个所以然来,只好继续解释:不是你的声音,而是是你拍出来的那个视频,感觉像机器人一样,你可能本人比她还漂亮,你怎么拍成那样呢?
你说说,自己新鲜出炉的作品,带着几分得意和期许分享到群里,坐等小伙伴们反馈,不料竟然有人说自己像个机器人,这与A小姐的心理预期是不是相差太远了?
百思不得其解的她一下子被情绪点燃了,她一边继续坚持强调B女士还是没有说清楚自己到底哪里像个机器人,一边开始为反驳:
每个人的感觉不一,这个只能代表你的感受。机器人肯定是僵化的,能有笑容,还笑得这么自然吗?你还是没有说明白到底怎么像机器人?
这时,B女士回复道:算我没说,不理解你。
两个人开始撕破脸了,A小姐较真了:那还不如不要开口了。你发个真正的机器人,让我们都看看,有比较,也可以学习进步。
紧接着,A小姐显示出自己的专业性,亮出了“沟通四原则”,并且认为B女士说自己像洋娃娃,那只是她的一种投射,没有活出真实的自己,所以看别人也像个假娃娃。
紧接着,又反击了一句:听您的声音,音色暗闷,能听出你的生命能量状态(不好)。还对对方的视频做出评论,说拍摄的角度、灯光都不合适。
于是,两个人不欢而散,群里顿时 一片寂静,场面很尴尬。
青音老师在《高情商沟通》一书中说,沟通中发生冲突要有两个原则,让双方都体面,充满同理心。
B女士的初心或许是想给A小姐提一个中肯的建议或意见,但贴上“像个机器人”的标签,就变成了一种暴力沟通,一提到“机器人”,我们下意识的反应就是刻板、僵硬。听的人会、感受到自己当众被批评,会很没面子,心里就会很不舒服,毕竟没有人愿意被批评。
面对批评和自责,有的人肯能会选择“忍”了,而且真就默认了批评者的批评,觉得自己真的做得不好,会严重打击自信心。有的人会奋起反抗据理力争,甚至去攻击对方,A小姐就选择后一种做法,反击对方的声音闷、能量不足、镜头不合适等等。这无形中,使得双方的冲突加剧了,失去了链接彼此的机会。
当我们不同意对方的观点或者要向对方提意见、建议时,应该有理有据地理性地去表达,比如,上面的案例中,B女士可以说:视频中的背景怎样处理效果会更好,或是衣服颜色有些深,或是离镜头再远一点就好了,表情再自然一点等等,这样说,维护了A小姐的体面,她是不是会更舒服,更能接纳你提出的意见?
作为A小姐,既然熟稔沟通之道,是不是也应该不要情绪化地立马怼回去,甚至进行人生攻击?这时候明智的做法,在我看来是暂缓评论,站在B女士的角度,好好想想她究竟为什么这样讲,回过头再去看看自己的视频,思考哪里出了“小故障”,会让人产生这种感觉?然后去一项项列出来,和B女士进行私聊,请教是哪一个环节的问题。这样是不是会让自己的视频能更快地迭代,拍得越来越好呢?
人与人相处,如果能激起彼此的善意,相互看见、相互尊重、那实在是一件及其美好的事情。
我们和伴侣、孩子、父母、朋友、同事 客户的相处的过 程中,有多少的矛盾、冲突和不愉快是因为沟通出了问题,破坏了关系,从而导致两败俱伤。
《非暴力沟通》的作者,美国心理学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说,“当语言忽视了人的感受和需要,以致彼此感到疏远和伤害时,沟通就会让人难以体会到心中的爱。”
希望我们都能成为一个善于沟通的人,收获良好的人际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