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读书
从接受死亡开始,学会好好活着 |《最好的告别》

从接受死亡开始,学会好好活着 |《最好的告别》

作者: 王加加Fran | 来源:发表于2018-05-22 15:43 被阅读0次

    在我小的时候,偶尔会做到父母过世的梦境。在葬礼上看着亲朋好友来来往往,我已经不记得梦中的我是何种表情,只记的醒来后心痛的好像世界末日到来一般。我从来不敢和谁提起这些梦,一来毕竟梦到谁去世都不是什么吉利的事,二来怕被误解日有所思夜有所梦而惯上不孝女的帽子。

     我一直是拒绝承认父母终将离我远去这个事实的,我也一直好奇别人是如何从父母离世的阴影中走出来的,或许他们和父母不亲吧,或许他们内心比我坚强,或许。。。

    直到2016年我有了自己的小孩,确确实实感觉到了生命轮回的奥妙,父母抱着我的孩子就像他们曾经抱着我一样。

    父母终将离我们而去,这是一个不能抗拒的事实。在父母日渐衰老的道路上,我们该如何面对他们的养老问题?当他们经受了疾病的痛苦,我们又该如何选择治疗方法?甚至,我们又将如何调整心态来直视他们的死亡?

    《最好的告别》的作者阿图·葛文德是一名医生,他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揭露了医学的局限性,从衰老与死亡这个沉重的话题来探讨当生命临近终点,我们究竟有哪些方法能够更独立,更自主,更有尊严的走完人生最后时刻。


    衰老和死亡是自然规律

    衰老是自然规律,死亡是人生的宿命,我们每个人终有变老走向死亡的一天。

    我们可能突然有一天会发生频繁心悸,视网膜疾病会削弱我们的视力,嗅觉退化,容易疲劳,胃口变差,我们的短时记忆会发生障碍,甚至有一天我们会突然失去独立行动的能力。连起床,上厕所,吃饭都需要依靠别人的帮助。

    在美国,1790年的时候,65岁以上的人在人口中的比例不到2%,今天,这个比例已经上升到14%。在德国、意大利和日本,这个数字已经超过了20%。现在,中国是地球上第一个老年人超过1亿的国家。

    社会人口结构的改变,改变了老龄和病弱人口的抚养方式,几代同堂居住的方式越来越少,以前由几代人共同扶助老弱和病弱人口的方式即将演变成个人独立支撑的状态。

    如何真正重视养老问题也是我们目前需要面对的一个课题。

    前段时间,一张独生子女夹在生病的父母中间的照片引起热议。

    独生子女是幸福的一代,没有兄弟姐妹和他们争夺父母的爱,但是他们即将面对的父母养老的问题也确实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压力。

    老年生活的意义

    1991年一名叫比尔·托马斯的医生曾经在一家纪念疗养院做了一项意义重大的实验。他在这家住了80位严重失能老人的疗养院里用两条狗,4只猫,100只鸟提高了这些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更具体的来讲他试图用这些生命来抗击疗养院的三大瘟疫:厌倦感,孤独感和无助感。

    疗养院所开出的处方数量下降了一半,死亡率也下降了15%。

    “我相信死亡率的差异可以追踪到人对于活着的理由的根本需求“

    很多时候,我们对待生病的老人的态度就像对待一辆废弃的汽车,弃之可惜,可是也不愿花时间维护,因为他们的产出量已几乎为零。所以他们长时间的被丢弃在医院,疗养院,或者自己的床上,唯一的活动就是在几周或者几个月才有的一次亲人探望中开口说几句话。

    我想起了自己的外公,十几年前外公由于一次中风导致全身瘫痪,后来老年痴呆症也找上了他,渐渐的说话的能力也失去了。

    每次过去看望他,我母亲都会让我单独在房间里陪他一会。外公骨瘦如柴的双手旁边放着一根绳子,绳子的另一端绑在床沿的另一边,起床吃饭,上厕所都靠他自己拉着这根绳子挺起身来,可能这是他当时对于生存价值这件事情唯一能做到的坚持了吧。

    再后来,这根绳子不见了。

    后面在病床上的十年只不过是在机械的延续生命,而且是通过别人。

    听母亲说起,以前外公经常来接她下班,头发总是理的很整洁,黑色西裤上面配的总是白衬衫,脚上的那双皮鞋总是如镜面干净岑亮,同公司的同事见了都会说一句“哟!这是你哥哥,还是你父亲呀”每每说到这段,母亲的脸上都洋溢着得意。

    所以在殡仪馆看到外公的时候,我的心情更多的是释然。至少走的时候,他又是清清爽爽的了,好像在病床上因为大小便失禁被扒光了衣裤,包裹着成人尿布的情景都是错觉。

    外公走的很长一段时间,我脑子里想起的他都是在床上双眼无神,手脚如枯木一样垂在床上。

    好在那个外公已经自由了,我也会慢慢忘去那个场景,留给我的还是照片里那个我记忆中的慈祥,心软,爱干净的外公。

    托马斯在疗养院里的实验最重要的意义是给人们警示,为老年人提供活着的理由可以降低他们的死亡率,我们应该让他们体验更有意义,更愉悦和更具满足感的生活,不然活着只能称之为生存,不具任何意义。

    放手也是一种勇气

    当你的亲人被病痛折磨的寝食不安,接连的手术治疗让他丧失了基本生活能力,他不能起身,他不能说话,只能像行尸走肉般躺在病床上,戴着呼吸器,用仅有的眼神跟你交流,他的生命可以依靠现代医术继续生存,他可能也用眼神跟你透露了他不想这么活着,他觉得这是种漫长的折磨。你该如何选择?

    书中也引出了一个艰难的问题:什么时候应该努力医治,什么时候应该放弃治疗?

    医学的局限性是不可否认的,如果单单是维持生命,医生可能有成百上千种方案。但是不能忽略的是,大多数病患可能有其他更优先考虑的事项。

    调查发现,他们的主要关切包括避免痛苦、加强与家人和朋友的联系、意识清醒、不成为他人的负担,以及实现其生命具有完整性的感觉。

    但是现代的医疗技术并不能满足这些需求,人们在病痛不断袭来之时,唯一想到的可能大多数就是采取医疗措施,治疗点什么,也真正忽视了病患真正的诉求。

    如果你的心脏停搏,你希望做心脏复苏吗?

    你愿意采取如插管和机械通气这样的积极治疗吗?

    你愿意使用抗生素吗?

    如果不能自行进食,你愿意采取鼻饲或者静脉营养吗?

    这四个问题是选择善终服务的病人必须回答的生前申明。这些病人放弃了治疗,选择在家中度过人生最后的旅程。但是他们可能也是幸运的,他们对自己的生命有选择权,他们可以不用在冷冰冰的医院里插满管子等待医生宣布死亡。


    死亡,是无法改变的命运,但是如何度过死亡到来之前的日子是可以选择的。正是这本书沉重的话题让我有了该如何更好的活着的反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接受死亡开始,学会好好活着 |《最好的告别》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ohj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