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男人还剩下什么》:不要让恨在下一代萌芽成长

《男人还剩下什么》:不要让恨在下一代萌芽成长

作者: 一铭二畔 | 来源:发表于2020-03-20 06:58 被阅读0次

    当你被爱人看到在你家客厅拥抱了一个女人,你的结局会怎样?
    毕飞宇的短篇小说《男人还剩下什么》告诉了你一种结局,一种很坏的结局。一个男人在客厅拥抱了一个自己曾暗恋过的女人,被爱人看见,被迫离婚,净身出户,连女儿都不被允许见,后来,他争取到了每周一次见女儿的权利,却发现在前妻的宣传统战之下,他失去了女儿,一无所有了。故事很简单,个中道理却值得我们玩味。
    整篇看完,让我久久不能忘怀的竟然是那个六岁的女儿。

    1.离婚大战中的女儿
    妻子不能忍受破坏了“纯洁性”的男人,发疯似的朝丈夫怒吼“滚”,然后开始砸东西,丈夫心里认为男女平等,也砸。不一会儿,客厅里变成了充斥着瓷器、玻璃与石膏的碎片的垃圾场。女儿要是看到这一幕,会吓成什么样子,可想而知。即使没有看到过程,满地狼藉也足以吓哭她。这时恐惧在女儿心里埋下了萌芽。

    2.第一次和父亲见面时生分的女儿
    男人去学校接女儿,女儿大老远地望着他,自卑而又胆怯。女儿不和他亲昵,目光又警惕又防范。他一直在考虑如何与女儿对话。好好的父亲与女儿,突然就陌生了,这种坏感觉真让他难以言说。短短几句话,毕飞宇就把那种刺骨的悲凉表达了出来。前妻在女儿心里种植的恨开始成长,先从疏离自己的父亲开始。而他所有表达爱的方式只有一种,买各种各样好吃的给女儿,女儿吃到撑坏。

    3.第二次和父亲见面时女儿的质问
    女儿像一个成人一样长久地凝视着他,冷不丁地说:“你是个不可靠的男人,是不是?”一个六岁的女儿,在妈妈的教唆下开始质问父亲。看了让人心寒和可怜。那颗仇恨的种子越发壮大。

    4.第三次和父亲见面时父母对女儿的争夺
    大铁门打开的时候孩子们蜂拥而出。他们用一种夸张的神态扑向一个又一个怀抱。他的女儿却站住了,停在那儿。他注意到女儿的目光越过了他,正注意着大门口的远处。如果说之前这对夫妻对女儿的争夺还是暗斗,这里就是明面上要女儿做出选择。女儿在本来就已倾斜的天平上又一次在妈妈这一边添加了砝码,砝码越大,对父亲的仇恨越大。

    5.第四次和父亲见面时她搂住了树。
    女儿说:“你有没有对别的女人耍流氓?”他愣了一下,大声说:“胡说!”我走上去一步,高声喊道:“不许问爸爸这种下流的问题!”他的样子一定吓坏女儿了。他站到了树的后面,紧抱着树。过去她一遇威胁总是紧抱住他的大腿的。女儿泪眼汪汪的,依靠一棵树防范着她的父亲。这里,他已经失去了唯一剩下的女儿,在妻子的宣传和统战下。女儿对父亲的恨也开始茁壮成长。

    短短的篇幅,毕飞宇就把一个离了婚的男人怎样失去女儿刻画的淋漓尽致,令人窒息。

    这篇发表于90年代的文章,文中的夫妻在没有离婚之前应该都是很爱自己的孩子的,因为那是他们爱的结晶,他们把她当做掌上明珠,掌上明珠自然就是他们共同的私有财产。因着这种私有财产的思想,共同拥有时珍惜爱护,互相分离后抢夺破坏,也就见怪不怪了。本来夫妻离婚,女儿还是可以有一个爸爸一个妈妈的,可是在妈妈的仇视教育下,女儿终于失去了爸爸,却多了一个仇人。

    毕飞宇说:我是这么界定我们这代人的,我们这代人是文革中成长起来的,所受的教育就是警惕生活、防范生活、批判生活、毁坏生活,在我内心最重要的一个东西就是恨,如何去怀疑人,如何去恨一人,内心也就沿着恨,生命变得如此磅礴。改革开放,我们才发现,那个生活是不对的,生活里面是有爱的,等我们可以爱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没有爱的能力。所以我在小说里面写了一句话——我们在恨面前是天才,而在爱面前却如此平庸。

    这又让我想起了婚姻中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的独立性和位次的问题。二十多年过去了,现在大家开始大谈特谈,夫妻关系应该处于婚姻中的第一位,亲子关系应该处于婚姻中的第二位,好像情况比那个年代有所好转,可是小说里的事情还是时常发生,我觉得根本原因就是父母或说夫妻一直认为亲子关系不能独立存在于夫妻关系,它只能是依附关系。

    离婚时这种依附关系就有点畸形,所以就开始以爱的名义进行争夺,谁得到这种依附关系谁就有权利对其进行改造,为己所用,成为自己对付对付的最犀利的武器。这时候,孩子不是孩子,是“胜利者”一方的棋子,是“失败者”一方的软肋。

    以上的关系可以用毕飞宇另一段话来解释,他说:人或者生命是一个动态的,即使从爱和恨这个向度去考察生命,我们会发现,爱和恨的比例关系随时都在变化,当你的爱大于恨时你是这样一个人;当爱等于恨时,你是另外一个人;当恨大于爱时,这个比例关系变化时,你可能变得面目全非,但都是你。

    六岁的女儿肯定也是疑惑的,不长的时间里,爸爸这个角色怎么由慈爱变得那么可憎,她当然不知道这是妈妈对爸爸的爱恨比例发生了变化导致的。只是,这个妈妈忘了,她在孩子心里种下的仇恨不仅伤害她的爸爸,在她慢慢成长的道路上也会扭曲地伤害自己和妈妈。

    所以,即便夫妻离婚,父母也应该教会孩子们学会爱,而不是种植仇恨的种子。

    那么,怎么去爱孩子呢?

    我很简单地从三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1.一定要拥有“你的孩子不是你的”的思想高度。你可以读读下面两首诗。

    我的儿子(胡适)

    我实在不要儿子,

    儿子自己来了。

    “无后主义”的招牌,

    于今挂不起来了!

    譬如树上开花,

    花落偶然结果。

    那果便是你,

    那树便是我。

    树本无心结子,

    我也无恩于你。

    但是你既来了,

    我不能不养你教你,

    那是我对人道的义务,

    并不是待你的恩谊。

    将来你长大时,

    莫忘了我怎样教训儿子:

    我要你做一个堂堂的人,

    不要你做我的孝顺儿子。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纪伯伦)

    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

    他们是对生命本身充满渴望的儿女。

    他们是经由你来到这个世界,但不是出自于你。

    虽然他们和你在一起,但他们并不属于你。

    你可以给他们你的爱,但不是你的思想,因为他们有自己的思想

    他们的身体居住在你的屋子里,但是他们的灵魂却不是。

    因为他们的灵魂居住在明日之屋,甚至在梦中你也无法前去那儿探访

    你可以尽力使自己变得像他们,却不要设法把他们变得像你。

    因为生命不会倒流,也不会驻足在昨日。

    你是一张弓,孩子是飞射出的一支箭,

    射手在无尽的路上看到目标,

    他用力弯曲你,使箭飞得又快又远,

    愿你在射手的力量中快乐地弯曲,

    猎人爱飞射的箭,也爱稳固的弓。

    2.不要在孩子跟前说对方的坏话,即使真的是对方不好。

    3.就像《爱我你就抱抱我》那首歌里唱的那样:爱我你就陪陪我,爱我你就夸夸我,爱我你就亲亲我,爱我你就抱抱我。唱起来很简单的话语,做起来却很难。

    毕飞宇在《朗读者》节目里谈到了他的父亲从来不表达爱,他也失去了爱的能力。一次,父亲生病了,很紧张,他就拉住父亲的手,可是几分钟的时间里他总是想抽离。那时候他已经是四十好几的人了。可是,后面董卿问他是要读《推拿》那本书的时候,他说这本写盲人的书完稿后的两天,他的父亲失明了,他想借着这么好的平台把它送给父亲。那一刻,我被毕飞宇不善表达的爱感动到流泪。

    所以,请让孩子内心被爱充盈,而不是让恨萌芽,你会得到更多。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男人还剩下什么》:不要让恨在下一代萌芽成长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tte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