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楚庄王莅政三年》学习笔记

《楚庄王莅政三年》学习笔记

作者: 布衣向儒 | 来源:发表于2022-12-16 23:44 被阅读0次

【原文】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大意】

楚庄王在执政三年内没有颁布过一条法令,也不勤于朝政。

【原文】

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王曰:“三年不翅,将以长羽翼;不飞不鸣,将以观民则。虽无飞,飞必冲天;虽无鸣,鸣必惊人。子释之。不谷知之矣。”

【大意】

右司马给楚庄王出了谜语,他说“臣见过一只大鸟栖息在南边的土山上,三年不振翅,不飞也不叫,寂静无声,您知道,这是只什么鸟呢?”楚庄王说:“三年不张翅,是为了羽翼更加丰满;不飞不叫,是为了更清楚地体察民情;虽然现在不飞,一旦飞起来必然是一飞冲天,一鸣惊人。你的意思我懂,本王知道了。”

【原文】

处半年,乃自听政。所废者十,所起者九,诛大臣五,举处士六,而邦大治。举兵诛齐,败之徐州,胜晋于河雍,合诸侯于宋,遂霸天下,庄王不为小害善。故有大名;不蚤见示,故有大功。故曰:“大器晚成,大音希声。”

【大意】

半年后,楚庄王临朝听政,废除了十项旧法,颁布出台了九项新政,杀掉了五位贪赃枉法的大臣,推荐了六位德才兼备的人才委以重任,楚国内政得以巩固。随后举兵讨伐齐国,在徐州把齐国歼灭,在河雍打败了晋国,在宋国联合诸侯,终于雄霸于天下。楚庄王不因小失大,故而声名远播;不过早暴露其宏图伟业,故能建功立业,大功告成。所以说:“成大事者往往较晚,美好的声音就是无声。”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楚庄王励精图治,振兴楚国的故事,也是成语“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出处。

上位三年不理朝政不作为,急坏了下面的大臣们,对这个国君表示出怀疑,对楚国的命运产生了担忧。就有大臣坐不住了,以隐晦的方式提醒楚庄王,三年了,这只大鸟该振翅高飞了,不飞不叫,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原来,作为春秋五霸的楚庄王并非没有志向,只会声色犬马,夜夜笙歌。只是刚上位,他需要仔细观察国情、民情和他的团队成员的表现,并暗中发力,积攒力量与资本。表面上不理朝政,却是外松内紧,对于国家,他从来都没有疏于关注,采用的是韬晦之策。这样更容易麻痹敌人,更能看清楚真实的楚国,做到知己知彼,掌握第一手资料。待条件成熟,有的放矢,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对于右司马的善意提醒,楚庄王表示心中有数。

果然,半年之后,大王出手了,而且一出手就是大手笔,内政外交,无不是雷霆手段,表现出一代君王的睿智韬略与英明果敢,使楚国一跃成为春秋五霸之首。

相关文章

  • 《楚庄王莅政三年》学习笔记

    【原文】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 【大意】 楚庄王在执政三年内没有颁布过一条法令,也不勤于朝政。 【原...

  • 大音希声

    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年不翅,不飞不鸣,嘿然无声,此为何名?...

  • 中华古文故事 | 一鸣惊人

    出处:《韩非子·喻老》 原文(节选):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而与王隐曰:“有鸟止南方之阜,三...

  • 古文诗词常用的典故:一鸣惊人与一诺千金

    别说读书苦,那是你看世界的路。 一鸣惊人 【典源】《韩非子·喻老》:“楚庄王莅政三年,无令发,无政为也。右司马御座...

  • 一鸣惊人(3)

    楚庄王的故事 《不鸣则已 一鸣惊人》 公元前613年,不到20岁的楚庄王即位,但他要面对的却是内外交困、政...

  • 先秦小记15/28(16/09)||春秋五霸之四——楚庄王

    楚庄王芈旅,又称荆庄王,姓芈,名旅,春秋时期楚国国君,楚庄王元年(前613年)到楚庄王二十三年(公元前591年)在...

  • 待沉默后的一鸣惊人

    春秋时期,楚庄王继位三年,没有颁布一条法令,左司马问他:“一只大鸟落在山丘上,三年来不飞不叫,为什么?”楚庄王答...

  • 佐餐故事10: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这故事讲的是楚庄王(前613-前590)。 楚庄王继位后,根本不理朝政,白天打猎游玩,晚上喝酒赏月,就这样过了三年...

  • 14 楚庄王一鸣惊人

    楚庄王即位近三年以来,他整天打猎、喝酒,不理政事,在别人眼里就像是个庸人,可他们没有想到楚庄王是一个有抱负的人,但...

  • 【春秋战国】一鸣惊人

    《韩非子·喻老》记载:“楚庄王熊旅统治朝政三年,不发布政令,不治理朝政。右司马伍举来到君王座驾旁,对楚庄王讲了一段...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楚庄王莅政三年》学习笔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ujq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