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中提到一个概念“性别定型”,说的是性别虽有细微的差异,但这差异一旦形成信念和错误的观念,就会产生强烈的作用。比如自小就被灌输,男孩子更理性,女孩子更偏向于感性,所以男孩子更容易理科学的好,而女孩子更容易文科学得好。看看现在高中文理科班中的男女比例就可以看得出来,这种错误的观念影响有多么广泛了。
记得初中的时候,我的英语一直学不好,我姐姐就说她读初中的时候,英语也是一直学不好。姐姐说这话肯定是为了宽慰我,那时的我听了本可以有多种选择,积极的话,我会说“我就不信这个邪,非得学好了看看”,而消极的话,我会这样说“俺姐都学不好,是不是我也会学不好啊,俺家是不是都没有语言学习天赋啊”。
然而我那个时候没有选择积极的做法,而是偏向了消极的想法,于是我整个学生时代的英语一直都没有学好。现在回头想想,其实自己就是落入了类似“性别定型”的陷阱。书中说到,这其实也是反应了一种不安全感的传递,如果不加干预,这种传递可能会代代相传,永无止境。
对于同样的话语产生了两种完全不同的想法,这其实正对应了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成长型思维模式与固定型思维模式。
对于固定型思维模式的人,他们认同“性别定型”,容易把孩子取得的成绩归因于天赋,经常会讲“你数学真好”,“你天生就会数学”等赞扬的话。而这些观念的传递抹去了坚持和努力学习的关键作用。这就意味着当你不能轻易做成某件事情的时候,既然是因为自己不够聪明,那也就没有必要再进行尝试了。
相反对于拥有成长型思维的人,也即是相信大脑和智力都是具有可塑性和可改进性的人,性别定型和其影响在这样的人身上几乎不存在。
而什么样的因素在影响着孩子思维方式的形成呢?同样是父母的语言,是父母称赞孩子的方式。父母称赞孩子的方式,通常分为两种:基于个人和基于过程。研究表明,在三岁前基于过程称赞孩子的智力和努力,更容易让孩子在七八岁时具备成长型思维模式。
在书中提到,有证据表明,经常听到基于过程称赞的孩子,他们更加倾向于相信他们的成功是努力工作和战胜挑战的结果,而他们的能力可以通过努力获得提高。
智力、成长型思维模式和意志力都是影响学习成绩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是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缺少了任何一个关键要素,其他几个也不过是唱独角戏,不起什么作用了。
意志力对应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著名的棉花糖实验告诉我们,能够等待更大奖励的孩子长大后在学业上表现德更好的更能性更大。而这样的孩子正是意志力偏强一些的人。换句话话,意志力弱的人,更容易看重眼前利益,追求即时享受,而意志力强的人,眼光更长远,更看重长远的收益,更能够做到延时满足。
孩子意志力的形成受什么影响呢?同样是父母的语言。研究表明,当一个家庭长期处于压力之中,家庭语言交流就会变成刺耳的指责和恐吓,而此时孩子的大脑就会保持高度警戒,时刻提防着靠近的攻击,这是自身防御系统进行自我保护行为。而这种保护一旦太过,就会导致大脑完全失去分辨威胁存在与否的能力,最终导致大脑发育受到严重影响。
父母的语言要想正向的影响孩子的意志力,也即是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需要具有一个温和的家庭氛围。另外,需要多多练习孩子在没有外部指令的情况下,让他们自己控制自己的行为去做事。也即是,作为父母的我们要学会适当的放手。
研究表明,当父母鼓励孩子控制自己的行为,向孩子解释规则和道理,以及为了管教不感情用事时,孩子的自我调控能力就会得到提升。这些孩子不会立即给出反应性行为,而是更可能仔细思考问题,这种思考就会帮助孩子讲父母的管教风格内化为自己的行为基础。相反,控制型的父母习惯利用压力和权威约束孩子的行为,以实现让孩子短期内顺从,但长此以往,孩子们的自我调控和执行功能就会变差。
我们可以对父母的管教类型分一下类别:命令型和建议提示性。
- 命令型:对孩子的输入信息进行限制的命令,包括训斥和要求;
- 建议提示型:诱发孩子的输入信息、意见或选择。
有科学研究表明,建议提示型从长远来看有助于自我调控技能,而命令型却削弱了这种技能。同样科学也没有一棒子否定命令型,比如上面提到的在紧急场景时,肯定是命令型更奏效,它可以促进孩子学习规则的能力。
另外,也有科学研究表明,通过向母语者学习第二语言,并会讲第二语言的孩子往往也具有较高的自我调控和执行能力。我这里之所以特别强调是向母语者学习,因为使用已融入生活的语言表达自己,他们的表达不仅仅是词汇本身的含义,更传递着情感和对于非母语者来说有些朦胧含蓄的深层含义。
同时前面提到的父母基于过程称赞孩子的方式,能够帮助孩子塑造成长型思维模式,同样这也有助于孩子解决意志力的问题。但这并不是说基于个人的称赞就没有益处了,因为孩子的同情心和善良正是通过基于个人的称赞来进行培养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