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思考找对象需要什么——
1、如果是相貌,那么总会有更好的。或者说无限趋近理想型,那个“阿尼玛 / 阿尼姆斯”的。比啥有人结婚了还追星,那明星外型岂不是更符合理想型。2、如果是性格之类,那么总会有性格更契合的。好人是有很多的。还是那个例子,“偶像”岂不是更适合。3、如果是心灵,那么这个可说的更宽泛了。毕竟多年相处才能了解一个人,如今相亲了谁有这耐性呢。
所以,经过种种尝试,选择结婚最后难道还是某种“妥协”的产物吗。
想了想,这个倒不见得吧。在某个时刻,人肯定会产生无法替代的感受,这是很主观上的独一无二了。应该是外在、内在、共同经历,共同产生了魔法般反应。就像魔术一样,构成了无法替代的效果。
每个普通人一样都是无法替代。总之,要做选择,可能还是基于不异化。单看人的一方面,就容易功利地分数化比较,就把整体人格忽略了。
综上,我感觉主要影响条件大概有:机缘巧合、时间空间、共同经历影响——
1、年轻时能接触到的同龄人本来就不多,合适的更少。种种机缘巧合就是缘;
2、共同经历也很重要,一起经过几年就构成了共同体验,这个是无法替代的。那么相亲、介绍是不是缘分呢,时空上近距离通过同一个渠道见面,就算三度人脉,其实也是终极的缘分了。亿分之一的认识概率;
3、任何对海的定义,都是海的反义词。海就是海,感觉就是感觉。自我是主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