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1.13在njutalk上的演讲——致敬匠心

1.13在njutalk上的演讲——致敬匠心

作者: 彦稼 | 来源:发表于2019-01-15 12:54 被阅读278次

    印度诗哲太戈尔曾说“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古代哲人拿“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一切都静静的生长,流动。古人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分配于十二月,使我们一岁中的生活融化在音乐的节奏中,从容不迫,自然和美。

1.13在njutalk上的演讲——致敬匠心

    去年的《琅琊榜》和今年的《延禧攻略》成为了现象级文化事件,吸引我的原因,承载的中国传统文化之美。剧组找来曾经在故宫担任文物修复的绣娘为剧组缝制衣服,所以,演员身上的戏服,个个工艺考究。缂丝、苏绣,这不是我们苏州最传统的工艺吗?这让我想起了刺绣大师姚建萍,想起了邹英姿,一个曾经逃跑的绣娘,这个目前苏州最年轻的国家级工艺美术大师。

1.13在njutalk上的演讲——致敬匠心

初识邹英姿,在一场慈善拍卖会,她的作品刺绣佛像飞天,全场拍卖价最高,既惊叹于她刺绣的工艺,更钦佩于她的善心。真正认识邹英姿,是去拜访。走进绣馆一楼有一处设计了帷幔,顶上呈现的是佛窟里飞天的造型。又是飞天。墙上一幅《悲欣交集》,一下子仿佛摄取了我的心魄。这是弘一大师的绝笔。这个小小的绣娘竟绣出了大师的火气。

1.13在njutalk上的演讲——致敬匠心

走到二楼,一幅作品映入眼帘。主体是几根枯枝,藤蔓缠绕其间,山霭重重。四季变化在背景和整体色调上,或缤纷,或浓烈,或凝重,或肃杀……盘根错节的枝蔓在扭,绯红、艳黄、翠绿、莹蓝等诸多明亮的颜色交织着,仿佛一团团火焰喷薄欲出…… “每个人都有烦恼苦闷的时候,有时甚至绝望,但艺术家的作品应当始终是愉悦并给人以希望的,这种希望最终也会温暖你自己。

传统的刺绣,讲求图案秀丽、构思巧妙、绣工细致、针法活泼、色彩清雅。而眼前这幅作品,不柔,不清晰,甚至有点糊里糊涂。原来这幅作品是邹英姿的创新之作,名为《缠绕》。它打破了传统苏绣的格局,开创了新的方向,2013年,被大英博物馆公开收藏,此时的她,不到40岁。

最开始的时候,英姿也很讨厌刺绣,“我的童年是在绣架前度过的。小伙伴们在院子里跳皮筋,我只能一边偷看妈妈的眼神,一边着急完成手里的活。”英姿说。

小学三年级,她绣的几朵桃花,竟然得到了市级奖状。中学毕业,她就专门去刺绣大师王祖识家中学艺。17岁那年,跟随母亲去上海展览中心参展。母亲留下她一个人在展位上,刺绣,销售。她觉得人生太没有劲了。她跑了,跑去当了几年的销售员。母亲很生气。师傅王祖识没有说什么,很快,英姿自己又回来了。她回到老师那里,继续耐心学艺。数年后,她学成归来。很快有了自己的绣馆。她补上工艺美术专业课,到苏州工美学院进修,系统学习书法、雕塑、摄影、绘画等个艺术门类,充实自己的艺术生涯,这为她今后的厚积薄发,触类旁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不疯魔不成活

《凉州瑞像图》是迄今为止被发现中国古代留存下来最大的一幅刺绣作品,绣制于初唐时期,距今近1300年,原藏于敦煌莫高窟,1907年,被英国人斯坦因以极其低廉的价格从王道士手中买走,后被大英博物馆收藏。真有古代的刺绣佛像!漂洋英国,去大英博物馆看国宝《凉州瑞像图》。哪知,不对外展出,英姿吃了闭门羹。回国后,她不死心,不懂英文的她请求朋友帮助与大英博物馆联系。等了好几个月,她终于得到消息,国宝《凉州瑞像图》赴美国洛杉矶凯蒂博物馆公开展出。那几天,英姿旧疾复发,咳嗽严重,嗓子疼的几乎说不出话来。家人朋友劝她,别去了。这个外表看起来柔弱的江南绣娘,骨子里有一股深深的倔强。经过13个小时的长途飞行,顾不上倒时差,英姿赶到博物馆,漂洋过海跨越半个地球见到佛像后,她跪下了。情之所至,热泪汹涌。深情凝望着这幅历经千载的古老绣品。即使穿越一千五百多年的风尘,眼前的绣像依旧恰到好处的艳丽,释迦牟尼俯视着脚下的芸芸众生,笑容安恬而慈悲。邹英姿如痴如醉,在美国的四天里,工作人员一直关注着这个奇怪的参观者。这个身穿长袍的东方女子,每天拿着一柄放大镜站在绣像前,细细地观摩着,色彩、结构、线条、针法,对其他展品视若不见,要知道,那些其他的展品也是难得一见的稀世珍品啊。只有英姿知道,她要尽可能地记住每一处细节,每一分神韵。历时两年,请教专家,查阅典籍,拜访学者,亲自动手,终于完美复制,1500多年了,丢失的“凉州瑞像图”,终于,又回来了!从苏州镇湖八千绣娘中走出的她,早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绣娘,她用一根绣针,绣出她心中的姑苏水乡和人生态度,秀出了绣娘对祖国历史的挚爱,更用丝情线意,绣出华夏文脉几千年的绵延。

1.13在njutalk上的演讲——致敬匠心

我又想起了《千里江山图》。中国的古书画,历经千年,其实很多的时候,它们在库房里不是在博物馆展出时的样子,它们有的发黑,有的发黄,有的发白,有的甚至碎成了几百片。那,是谁让这样的画恢复成千年前艺术家流淌的艺术神韵呢?这里我想给大家讲的第二个故事,是国家级苏裱技艺传承人——范广畴。

1.13在njutalk上的演讲——致敬匠心

上世纪60年代,南京军区副政委张加洛将军为了修复家传古画来苏寻访名家。在苏州市政协副主席谢孝思陪同下找到苏裱顶级大师谢根宝。见多识广的谢根宝小心翼翼的打开包着古画的报纸,众人围上来一看,沉吟半晌,不出一语……原来,由于时间久远,保管不善,古画已经碎成了398片,稍顷,有几位高手轻轻地走开了。来苏之前,张将军寻访全国名家都被打了回票,抱着最后再试一试的念头,来到苏州。见没有人回应,在角落里一直没有吭声的范广畴轻轻说:“师傅,我看此画多花点功夫是可以修复的。”谢根宝拉起爱徒,走到一边,“这幅画碎成这样,你有把握吗?修不好怎么向两位领导交代啊。”范广畴胸有成竹的点点头,“我既然敢接,就一定能修好。”见徒弟如此笃定,谢根宝答应了张将军。只提了两个要求,一是时间上不能急。二是请名师接笔和题跋。谢根宝将画全部交给范广畴。范广畴接了任务,细细观察,循迹而行,经过半年多的反复细排,揭洗、配比,形制逐步显现。吴湖帆入室弟子徐绍青接笔,又经施仁补好题诗落款,八个月后,水墨淋漓的《梅花图》宛若重生,那一年范广畴还不满30岁。正是有了像范广畴这样的书画修复师,世人才得以看到古代书画万劫不毁之美。

    中国的工艺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其最大的属性,是实用。中国书画的材料主要是绫绢及宣纸,质地又薄又软,一旦着墨上色后往往褶皱不平,为便于收藏,必须进行加厚加固,书画装裱最初起源于古人观赏、收藏绘画的要求,唐太宗李世民喜好书画,书画装裱有了很大发展。史书记载,日本使臣来我国学习装裱,唐太宗亲命张彦远面授技艺,装裱由此流传日本。2011年,苏裱被纳入国家级“非遗”扩展项目名录,是我国宝贵的艺术遗产。

1.13在njutalk上的演讲——致敬匠心

嘉余坊,是苏州一条古街巷,系宋前古坊,范广畴每天上学都要经过。一次,他发现有家裱画店里一位先生在摆弄一张残缺的仕女画。过了几天,范广畴再次路过,发现残破的人物画已经完整无缺,熠熠生辉,范广畴暗暗惊叹,佩服不已。后来,他才知道,他遇见的就是苏裱顶级大家谢根宝。学艺之初,范广畴从给谢师傅端茶倒水,打扫店铺,采买东西等粗活干起。三年学徒,三年学艺,三年谢师,范广畴肯吃苦,人勤奋,待人诚恳。南方冬天,又湿又冷,范广畴一个人打6个人的浆糊,主动帮其他师傅做零活,深夜还在装裱室,细细品味老师白天的工作,观察进度,不断反思,细心揣摩。学手艺最好的办法是操作,为了有更多的机会配合老师,范广畴苦练左手,这样他就可以帮助老师在裱台对面同步协助,老师傅非常满意,经常叫他帮忙。慢慢的,范广畴做的多,老师傅们也教的多。他善于钻研,举一反三,提高效率,学艺越来越精了。

为王季迁修复书画

  苏州人王季迁集收藏家、画家及学者于一身,旅居纽约,收藏之富,为华人魁首。书画市场上有“一入王门,价格三倍”的说法。上世纪90年代,王季迁有一批古书画需要重裱修复,一直没有合适的人选,经友人介绍,认识了范广畴。王季迁认定这批珍贵书画的装裱,非范广畴莫属。所谓“操千曲而知音,观千剑而识器”,长年接触古书画作品,范广畴在实践中逐渐炼就了不凡的书画鉴别本领,对各个朝代的古纸、古绢颇有研究。美国大都会博物馆收藏的《黄山谷》的手卷,一直传说是刘定之所装裱,但就是找不到实据。凭着多年经验,范广畴在手卷上找到了一枚刻着“刘定之”的朱文小印。见多识广的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工作人员,投来钦佩的目光。赴美一年,范广畴以精湛的技艺,得到美国学者、艺术家的称赞,给予“高超艺术人才”的称誉。其高超的修复理念与技术,征服了世界知名博物馆的当家人,当时大都会博物馆和波士顿博物馆纷纷抛来橄榄枝,均被范广畴一一婉拒。

人品高于作品

上世纪60年代,汪亮委托范广畴合一幅山水扇面。作品完成了,汪亮却杳无音信。扇面作者张大壮,是章太炎之外甥,作品精雅秀丽。半个世纪过去了,找不到汪亮,还不了作品,成了范广畴一桩心病,他多方打听,终于见到了拄着拐杖的旧友,当即把扇面交给了他。当得知,汪亮身边没有师父唐云的画了,范广畴当即拿出唐云荷花图相赠。物欲横流的今天,归还50年前所托作品已是仁义至极,还把珍藏的花鸟画送人,身边的人说他傻,“唐云的画标价已经到了六位数,您就这么送人了?”“扇面是托付我装裱的,归还理所应当,汪亮所藏老师唐云的画丢失了,我给他一张正好可以让他遂了心愿,他是唐云的学生,学生怎能没有老师的画呢。”不熟悉范老的人肯定想,范老肯定富裕的不得了,否则怎会如此大方。事实上范广畴家境普通,工资的一大半用在了买书订阅报刊上,一套80多个平方的老公房里,装裱工作室占了一个最大的房间,家里连一个像样的书柜都没有,目光所及,全部是各种书画方面的报刊书籍,为了送心爱的小孙女出国深造,范广畴卖掉了自己的老宅。台北凤甲美术馆创始人邱再兴是范广畴好友,知其要去美国,托人捎给他一千美金备用。一年后范广畴回国,把钱从银行里提取,连本带息还给了邱再兴。范广畴,以高超技艺,谦虚之心,至诚之德,在苏裱领域被称为大家。

在命运辗转浮沉的岁月里,老先生对生活和艺术的双重担当,让人产生深深的敬意。

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对拥有一个名牌包包,拥有一双设计师限量版的鞋,拥有一辆好车而开心不已,我自己也曾经很想拥有一个小香的挎包,直到有一天,我遇到了国家级苏扇技艺传承人徐义林老师,制扇大师王健。我才知道,原来香奈儿的设计总监,卡尔·拉格斐,这名被称为“时装界的凯撒大帝”

“老佛爷”的德国著名服装设计师,是一个爱好收藏中国文人扇的超级玩家。原来18世纪,那时的巴黎人,是以拥有苏州折扇为荣。

  扇子自古有之,据说尧舜时已经出现,到殷代,成为仪仗饰物,显示君主的权威。据说东晋有位高僧,叫法显,到印度求法,千里之外,看见中原的扇子,就流泪思念故土,卧病在床,一把扇子牵出了高僧对家乡的脉脉深情,扇子代表的是东方的审美和情感表达。折扇是扇子的一种,以竹木或象牙等为骨,韧纸或绫绢为面,可收拢折迭,又被称为蝙蝠扇、撒扇、聚头扇等。宋人话本记载,北宋仁宗微服出宫,到东京最为著名的酒楼樊楼吃饭,带着一把“月样白梨玉柄扇”。1978年,在江苏武进南宋墓葬出土的戗金花卉人物朱漆奁,奁盖上戗画着《仕女消夏图》,两个仕女一持团扇,一摇折扇,是今存最早的折扇图像。南宋名画《蕉阴击球图》中也出现了折扇,可见当时,折扇在大户人家已普遍使用。元代木刻《西厢记》插图中,张生手持折扇一把。诗人爱扇也咏扇:“数摺聚清风,一捻生秋意”。《牡丹亭》中,柳梦梅持一把折扇,“娘子这答儿来看”把杜丽娘迷得神思恍惚,相思而死。长生殿中,贵妃手持一把泥金折扇,扇面上饰以大朵的牡丹,雍容华贵,不知是贵妃衬出了折扇美,还是折扇娇艳了杨贵妃。犹如西安碑林在书法人眼中,是必须去朝圣的圣地,苏州,对于喜爱折扇的人而言,是神一般的所在。在明仇英所绘《清明上河图》,描绘明代苏州城的社会生活情景,扇坊就出现了三次,有普通扇坊,扇铺和高档扇铺,高档扇铺的门口悬挂着“重金雅扇”的店招。文震亨《长物志》上记载:”姑苏最重书画扇,其骨以白竹、棕竹、乌木、紫白檀、湘妃、眉绿等为之,间有用牙及玳瑁者,有圆头、直根、绦环、结子、板板花诸式,素白金面,购求名笔图写,佳者价绝高……”史书记载,明代万历年间,苏州、四川等地制扇名家辈出。清代著名的词人纳兰容若写下“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传世佳句。如今,苏州折扇因其精良的品质、高雅的品位超越了作为日用品的本来功能,已经成为珍贵的艺术品、收藏品,并继续在徐义林,王健等名师手中延续着她清雅的风骨神韵。

新石器时代,我们从日用器皿制出玉器,后来我们发展了瓷器(西方人称我们是china,就是瓷之国)。瓷器就是玉的精神的承续与光大,使我们在日常现实生活中能充满着玉的美。

    后来我们用竹制扇,成为玉竹扇。8-10年存放的竹子,经过72道工序,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制作打磨,一枝秀逸挺拔的竹子成为文人手里如玉一般的扇子。

什么是文化自信,这就是文化自信!文化,对于个人而言意味着修养,从日常的待人接物,到生命的理想、信念和信仰,对于民族而言,则是其存在的标志和符号,每个民族只有保存自己的文化,使之不被湮没,才有延续下去的永恒生命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衰,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关乎中华民族的兴衰,关乎每一个中国人的存在。中华民族若要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发展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是先决条件。中国经过了百余年的现代化进程,终于迎来了文化发展的时代,这是一个百年不遇的伟大时代,因为唯文化才能更彰显人的本性和生命的意义,唯有文化才能让人有尊严的活着。百余年来,我们一直为解决几亿人到十几亿人的生存问题而奋斗,如今,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面小康社会指日可待的今天,全民对文化的渴求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满足,国家发展文化的愿望才可能得到真正的实现。另一方面,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求与之相适应的文化发展也更为迫切,作为文化的重要推广和服务的文化部门,责无旁贷。

古老的技艺需要传承,更难能可贵的是这样的国家级大师身上,那种专著、执着、深情的精神,范广畴70年如一日,看书,做装裱,看书做装裱,他说“再冷门的技艺,只有你专心的做下去,也一定能成功”,华盛顿大学教授米凯伦说,“如果我们不断重复自己所做的事,就会越做越好”我想起了为了复刻“凉州瑞像图”千里迢迢赴美观展的邹英姿,想起她呕心沥血专研刺绣技术。我想起了桃花坞木刻年画的传承人房志达老先生,他重病在床,我们的同事去探望他,他的脸因为发烧,黑里泛红,他强撑着从病床上坐起来,拉着我们同事说,一定要关心古老的技艺,关心他的弟子,年轻的手艺人。

接到这个演讲邀请,我第一反应是如履薄冰,作为一个至今仍在奋斗,平凡普通的人,不能给台下我们优秀卓越的南大学子传递什么。但当我想到,自己接触到的这些大师,我想把他们讲给你听。如果爱请深爱,找到你的一个兴趣所在,择一人,爱一生,择一事,钟爱一生!天地悠悠,生命短促,一个人一生的确做不成多少事。善待自己,不必活得那么紧张匆忙。但是,也正因为明白了这一点,就可以不抱野心,好好的做好一件事。谢谢主办方,谢谢美丽的陈微教练的耐心指导,你的声音真好听。据说人类以后可以活到100多岁,那,现在的我们,都很年轻,愿我们不负光阴,不负卿!

1.13在njutalk上的演讲——致敬匠心

相关文章

  • 1.13在njutalk上的演讲——致敬匠心

    印度诗哲太戈尔曾说“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值得宝贵的?中国古代哲人拿“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

  • 致敬 | 最可爱的汽车人 !

    艰苦心酸,枯燥无趣又怎样? 依然认真努力、全力以赴! 五一 劳动节 致敬 匠心, 致敬 汗水, 致敬 最可爱的汽车...

  • 致敬匠心:舌尖上的精灵舞者

    【“工匠汾酒”系列之十五·检测篇】 舌尖上的精灵舞者 人是万物之灵。 有的人,眼睛能辨出“无色之色”; 有的人,耳...

  • 匠心(上)

    有日闲逛,看到路边有群人围站着,便凑过去观瞧,待挤进人群后,发现原来是两个老人在对局象棋。但这回不同简单的切磋,其...

  • 酒业大事记:最懂酒的人收藏什么酒?

    【最懂酒的人收藏什么酒?】 老窖恒久远,大曲永流传。 传承宗师精神,致敬国酿匠心! ☞2018.11.1,...

  • 不忘匠心,方得始终。

    尊敬的各位领导与亲爱的各位家人: 大家晚上好! 我今天与大家分享的演讲主题叫做不忘匠心,方得始终。 何谓不忘匠心,...

  • 致敬匠心:“玩儿”的就是温度

    【“工匠汾酒”系列之十·酿酒篇】 “玩儿”的就是温度 十几年前,一部名为《大染坊》的电视剧红遍了大江南北。印染界奇...

  • 致敬匠心:“玩儿”的就是温度

    十几年前,一部名为《大染坊》的电视剧红遍了大江南北。印染界奇才陈寿亭,在为红军染“八爷灰”时,为了突破敌人重重封锁...

  • 致敬匠心:为了0.02的误差

    “工匠汾酒”系列之十四·检测篇 为了0.02的误差 夜深,风清,月华,人不静。墙上的钟表滴滴答答,时间一分一秒的流...

  • 以匠心,向生活致敬

    高速发展的新时代,随着各种节奏的不断加快,大家将时间的重心似乎已经完全偏移到工作,而留给个人的时间和空间微乎其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1.13在njutalk上的演讲——致敬匠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gzed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