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读书笔记】精神分析的理论之争

【读书笔记】精神分析的理论之争

作者: 花团与芥末 | 来源:发表于2019-03-19 23:21 被阅读0次

    树的活力在于它在不断的向上生长;河流的活力在他得奔涌不息源远流长;人的活力在于他的不断成长;一个理论也是如此,它的活力必然在于它是不断发展不断变化不断演化的。

    精神分析也是如此,它早就不是维多利亚时代弗洛伊德的那一套生与死、性与攻击的理论模式,在弗洛伊德的后继者们的不断发展阐释下,它逐渐派生出了越来越多的理论流派观念,包括了自我心理学、自体心理学、关系学派、客体关系学派、克莱因学派等等等等。自然,精神分析在发展过程中的理论之间,也会有相互的争论甚至冲突。但这并不是危险的,反而是这些争论和冲突,这些关于理论的智性的讨论,促使了大师们不断的发展、阐释、完善、甚至相互整合各自的理论。这也正是精神分析百年来依然保持着它的活力和在心理咨询界不朽地位原因。

    在孙平老师的总结中,精神分析的理论之争,实际可以总结为精神分析的两大分析模型——冲突模型和缺陷模型。

    那么,什么是模型呢?模型是分析师对于来访者情况的一整套系统的对症状病因学、病理学以及治疗观的认知。

    冲突模型:沿袭自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

    病因学来自于本我与自我之间的冲突。本我就像一口巨大的能量锅,想要突破自我的层层防御,释放欲望。

    欲望的被过度压抑和扭曲,就是症状的病理了。

    那么冲突模型的治疗观是什么呢?我们经常听的一句话是“潜意识意识化”,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代表冲突模型的治疗观,那就是通过不断的诠释,让来访了解到自己意识行为层面的矛盾、潜意识层面存在的冲突以及内心被压抑的被扭曲的欲望,进而达到治疗的效果。简单说,就是层层递进的进行防御诠释、本我欲望诠释,以及在咨询室中抓住来访者移情的契机,进行移情诠释,活现来访者的冲突矛盾。

    缺陷模型来源于科胡特的自体心理学以及温尼科特的客体关系学派,也就是强调了关系的重要意义。

    这一模型的病因学为来访者因为成长环境中某些重要因素的缺失,而导致了个人心灵成长的受阻。

    病理学是,因为这种因素的缺失导致来访者在成长过程中遭受着长期隐性的累积性的关系创伤,导致了他真正的自我被冰封住,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假性的适应环境的自我成长起来。而假性自我的成长,因为并非跟随着自我的愿望,所以很容易因为能量衰竭而导致无效能感、抑郁、陷入生活的无意义感。

    听起来是很复杂拗口的理论,实际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的父母打着“为你好”的口号,代替我们选择兴趣爱好、选择大学、选择工作、甚至选择伴侣。我们在成长过程中为了弥补父母童年的某些遗憾而不得不去做自己不感兴趣的事情。完成父母未竟的心愿,听起来是一种非常孝顺且理所当然的观念,但是你的心愿呢?你的渴望呢?又有谁来完成呢?难道是你的孩子吗?这真是一种子子孙孙无穷匮也的诅咒了。

    当父母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去指责孩子不听话、代替孩子做决定的时候,实际上父母不仅仅是在扼杀孩子的生命力,更是在他们的潜意识观念里并不将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类个体来对待,也就是缺乏共情性理解。这种匮乏,是导致孩子成长出一个假自体,随时带着面具冰封真实自我的关键因素。

    什么叫共情性理解呢?其实听起来很简单,那就是:意识到对方是完全不同于自己的个体;清楚对方是一个有心理状态的主体而不是物件更不是自己的附属物;试图进入到对方的心理状态中站在他的角度去看待问题看待世界。

    这听起来简单的三个条件,做起来,尤其是父母做起来,很难很难。

    那么,缺陷模型的治疗观就呼之欲出了。那就是为来访者营造一个全然接纳的镜映的抱持环境,能够让来访者的已经冰封住的自我,慢慢解封,重新从阻滞中成长起来。

    听到这段时,我有此起彼伏的震动冒出来。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遇到太多的理所当然,甚至于我们也将这些理所当然视为正常。如何成为一个健康的拥有自我的个体,如何放手让自己的孩子成长成一个健康的拥有独立思维的人,真的是一件非常艰难但意义重大的事情。

    也许,我们要始终记得的是,我是属于我自己的,我的孩子也是属于他自己的。我有我的人生命题要去处理,他也同样。没有人可以替代别的任何人,去过完他自己的一生。也没有人,能够替代你,去弥补你曾经的缺憾。

    如果有感觉到什么遗憾,请试着,从现在开始,自己动手去弥补过来,而千万千万不要让孩子去实现你的愿望。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读书笔记】精神分析的理论之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aom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