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从平庸走向卓越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想想每次决定去跨界去学习新知识时,身边有没有听到听到各种负面的声音。好一点的是疑惑和不解,比如学这些有什么用,浪费时间和金钱,更差一些的是质疑和嘲笑,如估计脑子不清楚学这些有的没的。我们身边最缺乏的就是鼓励的声音!
有效传递知识的能力怎么修炼的?---能把想说的话说清楚 ,把复杂的事用通俗易懂的话讲得明白透彻的人都是磨炼出来的,首先自己活明白了且在某方面成功了,,另一方面语言表达能力需要锻炼的,比如用大家知道浅显的例子去解释高深些的问题。想明白是才能说得明白的前提。--- 不要只用一个维度去解释。 每个人的认知范围以及认知角度都不同,只有你站在他的视角去解释才最有效,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因材施教”。 所以如果想提高自己传递知识的能力,就应该多去接触不同领域的知识。
《七年就是一辈子》里的“节点”多是否也是“维度”多的意思?多了就有“惊喜”出现?---我想应该是,如果多一种技能 就多一个与他人沟通交流的节点,当多个节点之间能融会贯通,那就打通任督二脉,形成身体阴阳平衡,良性循环。---某种程度上可以这么认为。 不仅多维度,单一维度也可以存在很多节点。所以不论是在拓展其他维度,还是在已有的维度中钻研,都应该时常回顾一下,看看是否有一些节点之间已经存在了交集。
过去我总是以为只要专业足够突出就行,因为我父母总是告诉我“学这个没用,学那个没用”---父母辈的知识受限于其当年受到教育,他们只是担心我们走了弯路,但是成年人得学会自我教育 ,只要自己觉得可以,先做了再说。经验都是在实践中产生出来的。---遇到好父母是运气。同样是由于“不知道有什么用”,有些人就会选择先学了再说,而另一些人则会选择不去学习。 这中间的差异其实就是心智的力量。
我是很多时候学习心得只是喜欢不求甚解,导致我现在原先的维度一知半解。---我以前也是,没有想把一个问题了解透的这种思维,觉得差不多就行了,这就形成了优秀的人和普通的差异 。遇到问题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想遇到的事想清楚 ,最好能举一反三。试过一次且成功后,就会喜欢这种感觉。学习知识的目的就是帮助我们解决生活遇到的问题,在每个抉择点做出最佳选择。--- 做事认真永远是稀缺的品质。即便是做一件非常小的事情,也能把它落实好、不出错就已经很不容易了。重要的不一定是每个维度都深入且精通,而是自己在这个维度学过的知识、做过的研究都实实在在能够经得住考验。
之前在乎的人说学习没有用,自己也就悄悄地学,没学会也就算了。现在觉得反正都要被嘲笑,那就干脆光明正大地学。---学习是自己的事,只要自己脸皮厚,怕什么别人说。家人为了自己好所以做好沟通就行。做自己就行!---学习的阻力从来不是来自于学习本身的难度,而是周围人的眼光和嘲笑。
别人的话关我什么事了,我要做的就是在你不注意的地方悄悄胜过你,且远远的胜过你。
二、时间颗粒度
时间颗粒度,就是一个人安排时间的基本单位。根据行程表,某王总的时间颗粒度很细,大约是15分钟。另一个把时间切成颗粒的人,是全球首富比尔·盖茨,5分钟是基本时间颗粒度。成功人士同样的24小时,他们比我们做了更多更多的事。
如何管理时间颗粒度:
第一、理解别人的“时间颗粒度”。理解,是尊重的前提。用时间颗粒度为1小时的人的心态,没去正确评价一个时间颗粒度为15分钟的人的行为方式。
第二、提升自己的“时间颗粒度”。当和别人打交道的时候,会至少以30分钟为单位安排时间,以1分钟为单位信守时间。这就是职业化。
第三、善用日历管理“时间颗粒度”。建议学习把所有行程安排,都必须放入日历,而不是大脑中,然后利用工具,逐渐管理越来越细的时间颗粒度。
我的时间管理度为天,每天任务以晚上睡觉前解决完,所以我才会拖着完成以至于晚睡。在不重要的场合我也没有提前5分钟到场甚至迟到,改变从现在开始。把计划的项目列出完成时间,调整睡觉时间保证身体健康!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