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很早就知道,不能单纯地用「好」「坏」判断一个人,连电视里都不再出现纯粹的坏人了,因为人性复杂,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应对。我们对别人看的那么清楚,但到自己身上,却仿佛被谁施咒:
“昨天晚上熬夜到2点,我不该这样。”
“今天做汇报时又没能插上话,这样不好。”
“今天去健身了,我真好,回去奖励自己一顿炸鸡。”
我们不断地用对错、应该不该 来评价自己。有时候,我们甚至意识不到自己在这样做,也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更多时候,它还被冠以一个听起来再正确不过的名字 「自省」。
论语上都说「吾日三省我身」,沿袭千年的儒家文化要求每个人用「正确」「错误」来自我评价,来符合多数人的生活规范,告诉我们这样才可以进步,这样才可以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这是我们被教导着、习以为常的生活。
但问题是,这有用吗?
头一天熬夜的内疚感让我们寻求放松,再看看手机,不知不觉又晚睡了;越想越觉得做汇报张不开口,为了应对难顶的情绪低落,下一次还是选择沉默。「错误」我们产生巨大的焦虑感和负罪感,为了缓解情绪又导致下一次「错误」,这看似疯狂,却又切切实实地发生着。
就算开始有用,这方法也很难让人坚持。
比如健身完成,接下来一顿奖励大餐反而让人离减脂目标又远了几步。一旦对某件事形成好坏的明确道德标准,做好事的行为、甚至仅仅是好的想法,都会使人更容易做坏事。这种效应被称为「道德许可效应」。
越是用「正确」「错误」来自我约束反省,行动反而越容易失败,并让我们饱受焦虑与压力的折磨。

怎样才能跳出这个反省的怪圈?
方法其实很简单。不追求做正确的事,而是像实验一样生活。
当谈到对错时,我们在用一种道德标准进行自我评价。无论怎样走,都是在这个循环里。
而当用实验的角度去观察,就仿佛从世界A面跳到B面去,每一件事都有了新的解释和意义,每一天都是用好奇来丈量生活。
于是不再认为熬夜是坏事,而是探索更利于精力恢复的作息规律;
做汇报时没什么可讲不是问题,了解了自己暂时说不出,就尝试多种展示和分享的途径;
把健身当做尝试减脂的实验,饮食也是环节之一,试试看自己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做出哪些反应……
你还是你,不需要关注对错,每一步都是对自己的新发现,都为实验提供了新的素材,都是朝目标向前多迈了一步。

「改变实验室」就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开始的。在过去的第一期实验里,23位「研究员」在这里开始了各自的实验。过程中,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收获:
有的小伙伴没那么焦虑了,尝试着把遇到的困难和人交流,没做好的事情大不了下次再来,认真生活就好。
有的小伙伴有了更多的尝试和观察后,改变了实验方向,反而让自己离目标更近了一步。
还有小伙伴一路潜水下来,但一字一句地看了每个人的讨论和回答,也切身实践着讨论的方法。
到了结营复盘时,大家开着语音讨论感受和下一期的改进,硬是谈到了第二天凌晨。

坦诚地讲,第一期并不是个那么完美的开始,第二期会改进,比如更好的激励设计,运营框架……也难免会有不足。
但方向始终在那里。那就是,和你一起埋下颗尝试和实验的种子,看它萌芽。
改变实验室第二期,你要来吗?
报名截至本周日10月25日17:00
详情可联系阿布,或你熟悉的第一期小伙伴
为保证参与效果,需督促金12元,按时完成3次周复盘返还金额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