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课堂实录:《我若为王》

课堂实录:《我若为王》

作者: 袁卫星 | 来源:发表于2017-12-18 09:04 被阅读498次

    【2006年,我在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推出“大夏书系”之初,应好友吴法源之邀,出版了个人第一本语文课堂实录性质的书——《听袁卫星老师讲课》。10多年过去了,我从江苏调来深圳工作,还有人提起这本书。这促使我下定决心,利用寒假修订再版,拟分《讲课文》《讲作文》《讲专题》三册。尤其是《讲课文》,我在任10年语文教研员期间,先后执教了《最后的常春藤叶》《泰坦尼克号(节选)》《与君书》《半边山塘》《怀念红狐》《安恩和奶牛》等带有研究性质的课,均有实录,不揣浅陋,拿着来和同道探讨一下,或有价值。为明此志,特发前版《听袁卫星老师讲课》中我最喜欢的一课(很多人都以为是《一碗阳春面》,其实不是)如下,请诸友批评指正。实录较长,看完实需耐心。有什么感受,敬请在评论区留言。】

    课堂实录:《我若为王》

              《我若为王》课堂实录

    师:今天我们一起学一篇课文。我请一位同学到前面来,写一下课文的题目。

    [生板书课文题目:《我若为王》。

    师:请你给这个字注下音。

    [生注音:为wéi。

    师:大家说对不对?

    生:对!

    师:为什么?

    生:因为是动词。

    师:你能不能把作者名字也写一写,并且给注上音?

    [生注音:聂绀弩 niè gàn  nú]

    师:大家说对不对?

    生:对!

    师:为什么?你们不说为什么我也知道,因为你们每个人手上都有一本《世纪金榜》(教辅用书),那上面就是这么注的。但是我告诉你们,这个注是错的。“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但你们假借之物有问题。我假借的是《现代汉语常用词词典》和《辞海》。“聂绀弩”应当读“ niè gàn  nǔ”。

    师:绀,是一种颜色,天青色,青中带红。弩,弓,不是手拉之弓,而是有机关的。作者名字很形象,天青色的,向敌人射箭的强弓。《金榜》误以为“驽”(nú),那是驽马的驽,是劣马。今天我先讲这些,是要告诉大家一个道理,学习语文要注重积累。

    师:现在我们回到课文题目上来,请大家来看看,“我若为王”的“王”有多少种解释,在这里又是哪一种意思?大家可以参考补充材料一:

    《说文解字》:“王,天下所归往也。董仲舒曰:‘古之选文者,三画而连贯其中谓之王。三者,天地人也,而参通者王也。’孔子曰:‘一贯三为王。’凡王之属皆从王。”古汉语中“王”字产生了“帝王、天子”的意义。周朝的最高统治者周王,自称是上天的“元子”(长子),王的权力是上天给的,因而他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礼乐征伐自天子出”(《论语·季氏篇》)说明了周王(特别是在西周盛时)所拥有的极大权威。如果哪个诸侯国不履行义务或超越权力,“周王可以收回或削减他们的爵禄,可以改变他们的封地和爵禄,可以废除和另立国君,甚至灭掉他们。”(郭沫若主编《中国史稿》)如周共王曾因一小事而灭掉了同姓的密国(“康公不献。一年,王灭密。”《国语·周语上》)周宣王曾派兵伐鲁,杀伯御而立其弟孝公(“三十三年春,宣王伐鲁,立孝公。”见《国语·周语上》)

    平王东迁之后,失去了控制诸侯的力量,周王室已和一个小国差不多,不但无法向诸侯发号施令,反而只有在政治、经济上依附于强大的诸侯才能苟延残喘,王权逐渐削弱。先是强大了的楚国,怨恨周朝(岐阳大盟会上,周成王派楚国君熊绎看守祭神火堆,不让他正式参与盟会,自此结怨),自称“楚王”,继而吴、越也陆续称“王”。齐桓公、晋文公称霸诸夏,秦穆公称霸西戎,楚庄王称霸诸蛮,战国各诸侯国陆续称“王”。“礼乐征伐”不再“自天子出”,形成了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王”的意义逐渐降低。

    随着秦王统一六国,自称“始皇帝”,“王”就不再具有“帝王、天子”的意义,而成了臣子的最高封爵。如西汉初的“异姓诸王”楚王韩信、梁王彭越等七人以及消灭“异继诸王”后的“同姓诸王”如吴王刘濞、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等。在中国,这种封爵一直沿续到封建王朝结束。

    随着时间的推移,“王”字又产生了“指辈份的尊大”用法,如称祖父为“王父”,祖母为“王母”等

    “一类中最特出或特大的”,如王蛇、花王、棋王、拳王等引申意义。

    总之,“王”字随着社会的发展,其意义由一人独有的专指意义逐渐扩大,直至指事物。不难预料,它为适应社会的发展变化还会有新的引申义、转义等产生。

    ——黄彪:《说“王”》

    师:我们班有没有姓王的同学?请姓王的同学来说一说。

    生:1、君王,2、臣子的最高封爵,3、辈份的尊大,4、一类中最突出,最大的。

    师:你归纳得很好。除了材料上说的这几种之外,你的头脑中还有没有?

    生:姓。

    师:对,你的姓就是一个义项。还有一个义项:“四夷来王”中(板书)的“王”的义项。这个义项,我想课后请同学们“假借于物”,查工具书。这算是一个作业。

    师:现在要看的是课文中这个“王”的注释。

    生:君王!

    师:大家能不能找到依据?用课文来说明。

    生:(读第二小节)“我若为王,自然我的妻就是王后了。我的妻的德性,我不怀疑,为王后只会有余的。但纵然没有任何德性,纵然不过是个娼妓,那时候,她也仍旧是王后。一个王后是如何地尊贵呀,会如何地被人们像捧着天上的星星一样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像,那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师:好,君王的妻子才是王后。读的时候注意语气,尤其是“纵然……纵然……也……”这样一个句式。这个句式还强调了一点——君王的妻子就是王后,不管她如何如何。

    生:(读第三小节)“我若为王,我的儿子,假如我有儿子,就是太子或王子了。我并不以为我的儿子会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但纵然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的白痴,也仍旧是太子或王子。—个太子或王子是如何地尊重呀,会如何地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呀。假如我能够想像,倒是件不是没有趣味的事。”

    师:这一段和上一段相仿,君王的儿子,才是太子或王子;君王的儿子,就是太子或王子。这一段当中有两个词是重复多余的——

    生:“一无所知,一无所能”。

    师:对了,“白痴”就是“一无所知,一无所能”。

    生:(读第四小节)“我若为王,我的女儿就是公主;我的亲眷都是皇亲国戚。无论他们怎样丑陋,怎样顽劣,怎样……也会被人们像捧天上的星星一样地捧来捧去,因为她们是贵人。”

    师:这一段继续铺陈,君王的女儿,才是公主;君王的女儿,就是公主。还有皇亲国戚。句式稍稍有了变化,“纵然……也……”成了“无论……也……”。两个句式的关系是不是一样的?课后找同学讨论。这是第二个作业。那么“我”自己能不能证明“王”就是“君王”呢?

    生:(读第五小节)“我若为王,我的姓名就会改作:‘万岁’,我的每一句话都成为:‘圣旨’。我的意欲,我的贪念,乃至每一个幻想,都可竭尽全体臣民的力量去实现,即使是无法实现的。我将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过失;我将没有任何罪行,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罪行。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就是我不为王了。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连同我的尊长,我的师友,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头阔步耀武扬威的人们。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或者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乞求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的脸。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他们的全部语言:‘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这就是那语言的全部内容。没有在我之上的人了,没有和我同等的人了,我甚至会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

    师:这一段你好好分析一下。

    生:君王的名字会被叫做“万岁”,君王的每一句话都是“圣旨”,没有谁在他之上,没有和他同等的人……

    师:好!这一段建议积累几个词:指摘——指出错误加以批评;畏葸——害怕;昂头阔步耀武扬威——这两个词感情色彩其实并不同……这就是“王”——“君王”。“王”为什么是这样的?“王”的背后是什么?

    生:“权”!

    师:是啊,为什么人们要这样呢?为什么对“我”唯命是从?为什么要捧我的妻,捧我的儿女和亲眷呢?因为我是王。“王”多好啊!那么大的“权”:普天之下,莫非王臣;率土之滨,莫非王土。至高无上!让人羡慕,令人憧憬。文章作者是不是这样一种心理?为什么?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来回答。

    生:第1段:“王是什么东西呢?难道我脑中还有如此封建的残物吗?”作者反问,意思是看不起王这个封建残物。

    师:你能把它改成陈述句吗?

    生:王不是什么东西,我的头脑里没有这样的封建残物。

    师:改得好!但用在文章里,这里还是反问比较好,起到了强调的作用。我们继续找答案——

    生:第7段:“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的耻辱,最大的悲哀。”

    生:第6段:“我将恍然大悟:我生活在这些奴才们中间,连我所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也无一不是奴才,而我自己不也不过是一个奴才的首领。”

    师:这里的意思又得到了强调,但不是反问,而是——

    生:否定,不,双重否定!

    师:是啊,作者是“恍然大悟”——并不是每个奴才都能自省,并走向自觉的——鲁迅先生还在铁屋子里呐喊过呢!这是为什么?“王”的背后是“权”;“权”的下面,是“奴”!有必要把第五段再读一遍,看看“奴性”——

    课堂实录:《我若为王》

    生:(读第五小节)“我若为王,我的姓名就会改作:‘万岁’,我的每一句话都成为:‘圣旨’。我的意欲,我的贪念,乃至每一个幻想,都可竭尽全体臣民的力量去实现,即使是无法实现的。我将没有任何过失,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过失;我将没有任何罪行,因为没有人敢说它是罪行。没有人敢呵斥我,指摘我,除非把我从王位上赶下来。但是赶下来,就是我不为王了。我将看见所有的人们在我面前低头、鞠躬、匍匐,连同我的尊长,我的师友,和从前曾在我面前昂头阔步耀武扬威的人们。我将看不见一个人的脸,所看见的只是他们的头顶或帽盔。或者所能够看见的脸都是谄媚的,乞求的,快乐的时候不敢笑,不快乐的时候不敢不笑,悲戚的时候不敢哭,不悲戚的时候不敢不哭的脸。我将听不见人们的真正的声音,所能听见的都是低微的,柔婉的,畏葸和娇痴的,唱小旦的声音:‘万岁,万岁!万万岁!’这是他们的全部语言:‘有道明君!伟大的主上啊!’这就是那语言的全部内容。没有在我之上的人了,没有和我同等的人了,我甚至会感到单调,寂寞和孤独。”

    师:我们来看一看,用哪几个成语来给奴才描摹一下,想到什么就说出来。

    生:趋炎附势。

    生:奴颜婢膝。

    生:唯唯诺诺。

    生:阿谀奉承。

    生:唯命是从,

    生:巧言令色。

    生:低眉顺眼。

    生:低声下气。

    生:俯首帖耳。

    生:……

    师:真棒!看,这就是平时积累的好处!我还看到有的同学在别人说的时候赶快记下来,这就是积累。

    师:国人的“奴性”是有历史的。春秋时代有一位著名厨师,名叫易牙,也有写成狄牙的。他是齐桓公宠幸的近臣,用为雍人。雍,古文作饔,是早餐、晚餐的意思。易牙作为雍人,就是专管料理齐桓公饮食的厨师。他擅长于调味,加上善于逢迎,所以很得齐桓公的欢心。齐桓公对易牙的烹饪颇为赞赏,但日子一久,也难免会产生落套的感觉。为了给齐桓公解馋,易牙居然把他的儿子烹成肉汤给皇帝吃。这真是伺候主子的登峰造极之作!

    生:(惊呼)天!

    师:那么 “奴性”是怎么产生的呢?让我们结合补充材料二——你们已经学过的课文进行分析。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贾谊:《过秦论》

    生:愚民、弱民。

    生:还有防民。

    师:总之一个词:奴化。王权的高压是奴性产生的原因,反过来,奴性的不自觉——群体的无意识——是王权得于巩固、延续的温床。我们接着看补充材料三——

    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中国的历史不过是)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

    ——鲁迅:《灯下漫笔》

    师:顺民之后也有暴民,但这些暴民,绝大多数是有王权意识的,他们不仅受到了奴化,而且受到了毒化,这是更糟糕的。不信请看引出补充材料四——这是以后你们要学的一篇课文中的段落,大家听我来读一读——

    阿Q飘飘然的飞了一通,回到土谷祠,酒已经醒透了。这晚上,管祠的老头子也意外的和气,请他喝茶;阿Q便向他要了两个饼,吃完之后,又要了一支点过的四两烛和一个树烛台,点起来,独自躺在自己的小屋里。他说不出的新鲜而且高兴,烛火像元夜似的闪闪的跳,他的思想也迸跳起来了:

    “造反?有趣,……来了一阵白盔白甲的革命党,都拿着板刀,钢鞭,炸弹,洋炮,三尖两刃刀,钩镰枪,走过土谷祠,叫道,‘阿Q!同去同去!’于是一同去。……

    “这时未庄的一伙鸟男女才好笑哩,跪下叫道,‘阿Q,饶命!’谁听他!第一个该死的是小D和赵太爷,还有秀才,还有假洋鬼子,……留几条么?王胡本来还可留,但也不要了。……

    “东西,……直走进去打开箱子来:元宝,洋钱,洋纱衫,……秀才娘子的一张宁式床先搬到土谷祠,此外便摆了钱家的桌椅,——或者也就用赵家的罢。自己是不动手的了,叫小D来搬,要搬得快,搬得不快打嘴巴。……

    “赵司晨的妹子真丑。邹七嫂的女儿过几年再说。假洋鬼子的老婆会和没有辫子的男人睡觉,吓,不是好东西!秀才的老婆是眼胞上有疤的。……吴妈长久不见了,不知道在那里,——可惜脚太大。”

    阿Q没有想得十分停当,已经发了鼾声,四两烛还只点去了小半寸,红焰焰的光照着他张开的嘴。

    ——鲁迅:《阿Q正传》

    师:作为一个被压迫、被剥削的阶级代表,阿Q想早饭,想革命,不错。但造反了革命了做什么?是报仇,而且不分对象——王胡、小D都是和他一样的下层人;是占有东西,不管是不是他的;是讨老婆,不管别人喜欢不喜欢……这说明什么?阿Q有着王权思想。他向翻身作主,但是作了主做什么?

    生:作威作福。

    师:说得很好!请看补充材料五——

    古时候,秦始皇帝很阔气,刘邦和项羽都看见了;邦说,“嗟乎!大丈夫当如此也!”羽说,“彼可取而代也!”羽要“取”什么呢?便是取邦所说的“如此”。“如此”的程度,虽有不同,可是谁也想取;被取的是“彼”,取的是“丈夫”。所有“彼”与“丈夫”的心中,便都是这“圣武”的产生所,受纳所。

    何谓“如此”?说起来话长;简单地说,便只是纯粹兽性方面的欲望的满足— —威福,子女,玉帛,——罢了。然而在一切大小丈夫,却要算最高理想(?)了。我怕现在的人,还被这理想支配着。

    ——鲁迅:《随感录·五十九》

    课堂实录:《我若为王》

    师:我们这篇课文的作者对此有没有深刻的理解?从哪里可以看出?请大家读课文找答案——

    生:(读课文最后两节)“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请科学家不要见笑,我以为世界之所以还大有待于改进者,全因为有这些奴才的缘故。生活在奴才们中间,作奴才们的首领,我将引为生平的最大耻辱,最大的悲哀。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我将把我的臣民一齐杀死,连同尊长和师友,不准一个奴种留在人间。我将没有一个臣民,我将不再是奴才们的君主。”“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地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了。‘万岁,万岁,万万岁!’我将和全世界的真的人们一同三呼。”

    师:如何理解以下语句?1、我是民国国民,民国国民的思想和生活习惯使我深深地憎恶一切奴才或奴才相,连同敬畏的尊长和师友们。2、我将变成一个暴君,或者反而正是明君。3、我若为王,将终于不能为王,却也真的成为古今中外最大的王。4、我将和全世界真的人们一同三呼。请同学们稍作讨论后发言。

    生:第一句表明了坚决的态度,对封建王权意识、奴才思想水火不容。

    生:第二句,将臣民一起杀死,所以说是暴君;不留奴种,不做奴才之主,所以说又是明君。

    生:第三句,因为没有一个臣民了,所以不能为王;但因为消灭了奴性,保卫(师纠正为“捍卫”)了自己的人格尊严,所以是最伟大的王。

    生:第四句,三呼“万岁”是因为消灭了奴才。

    师:由此可见作者的态度不仅仅是鄙视、憎恶,他还想铲除皇权意识,消灭奴性。作者对“王”有着深刻的理解,所以他要从“自省”走向“自觉”,采取行动。

    师:在一个专制横行的时代,人们的心灵可能被奴化,也可能被毒化。如果不彻底争取到民主与自由,那么,“权”与“奴”的游戏就依旧会进行下去。“权”与“奴”的游戏在现代社会在我们身边存在不存在呢?这个问题留待同学们课后去思考,去讨论。我提供一些我的同行收集的材料给大家——

    ①为让上级领导参观路边工程时能够一览无余,邓州市彭桥乡政府领导竟断然下令将沿公路边正在生长的高干作物统统毁掉。彭桥乡公路的五个村村民眼看着已经长到一米高快要出穗的玉米大片大片地被乡村干部组织人员连根拔掉。(2002/6/8《羊城晚报》)

    ②据新华社报道,原安徽省亳州市市委书记李兴民为庆贺登上了市委书记宝座,竟谋划举行一次亳州市历史上规模最大的阅兵式。当天,他乘上一辆敞蓬小汽车,振臂高呼:“同志们好”“同志们辛苦了”。受检阅的人员则高呼“首长好,首长辛苦了”。(《中国青年报》)

    ③河南渑池县法院开庭审理卢氏县原县委书记杜保乾时,当听到杜不顾法庭制止,大声发表与案件无关的言论时,多次向杜行贿的卢氏县公安局副局长邹某不顾法庭纪律鼓起掌来。被当庭拘留的邹某向执行法警解释说,他听领导讲话就鼓掌已经习惯了。(《宁波日报》)

    师:我更想留给各位这样一段话——

    自然,也不满于现在的,但是,无须反顾,因为前面还有道路在。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鲁迅:《灯下漫笔》

    师:你们就是现在的青年,你们正有创造的使命!

    课堂实录:《我若为王》

    [附记]

    这是2003年,我应江苏某省级重点中学邀请,前去和一位青年教师上的“同题课”。

    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贝克特在其著名的荒诞剧《等待戈多》里,以一个被人用绳索牵着走的小丑似的人物所代表的“思想”。“思想”时刻处在皮鞭的威胁和抽打之下,思想只能服从管理者的口令。牵着“思想”走的波卓说:“思想就此完蛋了!”

    我常常藉此提醒自己:作为一个基础教育工作者,可千万不要扮演“波卓”的角色!

    一位教育同行在题为《思想是智慧的路标》的文章中写道:

    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枝脆弱却有思想的芦苇。芦苇诚然脆弱,但其中生长的思想却渗透出一种力度,一种坚韧。于是,这脆弱之中孕育出生命的顽强。

    人失却了思想,就如同芦苇失却了生命的根基,剩下的唯有脆弱——不堪一击的无力,无所作为的渺小。一个什么都不知道、什么都不思考而没有任何思想的人,只好什么都相信,愚昧而盲从。

    智慧源于思想,是思想的参天大树上不经意的一朵嫣然。真理来自思想,是思想的顽强燧石千锤万凿终于闪现出的灿烂光辉。文明奠基于思想,它是用思想的方砖块块累积、代代相传而终于直耸入云的金字塔。

    读书需要思想。倘若读书只是限于读,按照叔本华的说法,就是别人替自己思想,你只是在重复,如同儿童启蒙习字依据描红薄描红一般。读书的目的在于在书籍的启发之下有所发现,有所创造,其根本在于多加思索,多有生发,锤炼出自己的思想,而不能使自己的头脑沦为别人思想的跑马场。

    钻研需要思想。牛顿的思想成就了那只著名的苹果,米开朗基罗的思想雕刻出不朽的塑像,莫扎特的思想谱写出传世名曲《安魂曲》……卢瑟福对那位整日整夜埋头工作的学生说:“那你什么时候思考呢?”没有经过思考的行为是盲目的,刻苦钻研、深入思考才有可能凝结出思想的硕果,铸造出成功的辉煌。

    人需要思想,有思想的人才是参透人生真谛的智者,方能历练出饱经磨难的成熟。一个民族需要思想,泱泱中华,以不争而达到无所不争,以无为而达到无所不为是道家的思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道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儒家的思想;悟道明心,转识成智,善念如流,佛境自至,这是佛禅的思想……五千年的思想淀积出五千年的灿烂文明。

    思想小到一个人,是人生的一种境界。浮躁的生命容不下浩瀚的思想,浅薄的生命装不下广博的思想,低俗的生命不理解崇高的思想,渺小的生命仰望于伟大的思想。思想形成在博览群书后的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产生于历尽艰辛后的总结经验,独辟蹊径。

    思想大到一个民族,乃至整个世界。一个没有思想的民族必将走向疯狂。一枝思想的“芦苇”是脆弱的,而一望无际、郁郁葱葱的“芦苇荡”,其爆发的创造力将是难以估量的,也是不可战胜的。

    思想是智慧的路标,智慧是文明的灯塔。人生因思想而成功,文明因思想而辉煌。

    我觉得他说到了我的心里,因此,在被邀请外出讲课的时候,更喜欢执教一些有着思想深度的文章,为的是“让学生学有思想”。

    课堂实录:《我若为王》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课堂实录:《我若为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epw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