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学是什么”这个话题,至今学术界仍没有定论。不同的文学定义是不同文学理论观点的一个缩影。本文从两本阅读较为广泛的西方文学理论入门书籍中,将文学不同定义进行了梳理。
虚构、想象性的写作?
但是不适用于散文(essay)、布道词(Sermon)、传记(Biography)、箴言、书信、部分哲学历史以及早期冰岛传说(Icelandic sagas)。对真实的定义不同,圣经记载的内容以及神话传说的内容的真实性有较大争议。此外,虚构的作品也并非一定是文学,类型小说(Genre Fiction)、网络小说不被认为是纯文学。
以某种特殊方式使用语言?
Roman Jakobson 曾说文学是“organized violence committed on ordinary speech” 如literary devices的使用等,即,Signifier > Signified 表达方式比表达内容更重要。这是俄国形式主义推崇的定义,对象征主义的半神秘主义(Quasi-mystical)学说的否认。提出了更加具有实用性、科学化的文学研究方法。它只关注文本自身,认为对文本解读不应该有任何神秘主义色彩。文本有自己的规则、架构、手法(devices)。本质上是语言学在文学上的应用,不关注文本的内容,内容只是文本形式的动因(motives)。文学中的各种手法都是为了达到“estranging”以及“defamiliarizing”的效果,文学与其他语言的区别就是它是“deformed”的日常语言。日常语言已被人们熟识,变得“automatized”,人们更多关注表达内容,不关注表达形式。文学通过各种手法使我们意识到 语言 独立于内容的存在。文学语言“estranges and alienates”但是却又可以让我们更好的体会其所表达的内容
在这种观念下,Viktor Shklovsky 称Laurence Sterne’s的Tristram Shandy是世界上最典型的小说。但是什么是日常语言,norms是会改变的,可能14世纪被视为口语的,现在会被认为是文学的。对此,俄国形式主义者表示,文学性强调的是“differential”功能,所以强调的是不同,因此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但是这种说法把所有文学都当作诗。事实并非如此,有很多文学现实主义(realism),自然主义(naturalism)作品的部分语言十分朴素,甚至是方言(vernacular),远远不如新闻报道,哲学等语言优美准确。
这就引向了文学的另一定义,是文本出现的背景(context)决定我们对待文本的方式与态度,而我们对待文本的态度决定文本是否是文学。
同样一句话放在一本文学书里面和放在广告牌上,人们对它的解读是不同的。也就是说文字本身并不一定具有某种特质,是这句话的context决定了我们对它的解读方式。如果我们以形式主义来看待文学,那么辞藻华丽的广告词也应该被作为文学。事实上,很多这些广告词比一大部分文学的文字都要精彩。另外,所有文本都可以是“estranging”的,要看人们怎么去处理一句话。很多完全只是为了表意的文字也可以富含哲理。所以这个问题不仅是文字对读者做了什么,也是读者对文字做了什么。当人们将语言从本身的意义脱离开,扩展到一般性的普遍意义的时候,它就成为了文学。
因此我们可以说文学是非实用性的文字。文学没有实际现实意义,因此可以实现Signifier > Signified,使表达方式比表达内容更重要。文学是一种self-referential的语言,它一直在谈论自己。但是以这种方式看待文学也存在问题,我们很难同意奥威尔的散文没有实际现实意义。此外,历史学家读文学的时候确实可以得到很多非虚构的历史信息。可能有人读奥威尔的小说只是为了了解西班牙内战。有些历史哲学作品开始时不被当作文学,后来有被认为是文学;有些作品刚开始被当作文学,但是后来发现他们的考古意义更加重大。
因此,文学是一种建构,并非一种与生俱来的性质。如果文学是非实用性的文字。任何一种文字都可以是被刻意的解读为没有实际意义的。如果一个人读火车时刻表,不是为了获取信息,而是反思现代社会与科技的复杂性,那么火车时刻表就成为了文学。John.M.Ellis将文学比作杂草(weed),是功能性的(functional)而不是本体论性质(ontological)的。文学告诉我们一个时代如何解读一个文本。文学 告诉我们要对这个文本做什么,而不是文本是什么。这个定义较为空洞。
或者我们说,我们把文学定义为好的那一类作品(fine writing)。这样的话,文学的定义就彻底告别绝对化。因为什么是好的取决于价值判断,而价值判断是会发生改变的。诗歌是优美的,虽然也有极其拙劣的诗歌,但是诗歌这一类作品是优美的,因此被视为文学。这种价值判断就是一种建构,没有本身有价值的作品,是人们赋予它们价值。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但是为什么在社会存在发生巨变之后,古希腊文学还可以广泛的被人欣赏?
一种解释是我们现在欣赏的古希腊文学已经不是当时人们所欣赏的,虽然文本一样,但是解读却不同。如果哪一天社会架构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让我们无法再赋予古希腊文学以时代精神,那么古希腊文学就失去了他们的价值。有人会认为价值判断过于主观。
事实上价值判断是无法逃避的。即使在陈述事实的时候也是,为什么要陈述、重视这部分事实,而不重视那部分,为什么要向这些人陈述这个事实而不是那些人,为什么要陈述这个事实,都是由价值判断决定的。任何知识都是渗透有价值取向的。而这些价值取向虽然存在一定的个体差异,但是大体上是一致的,由社会的意识形态(ideology)决定。
文学作为最杰出的语言
文学的语言较为出色,但是却可能会被忽略。但是当结合context,人们知道文本是文学的时候,才会注意到文学语言的出色。
文学是语言的结合
文学是语言各个要素的结合,文学的韵律与含义是有关联的,语法架构和主题是有联系的。这种联系不限定于文学,但是当我们知道我们在读文学的时候,我们会主动寻找这种联系。
文学是虚构的
文学的人物、事件是虚构的。同时,文学的Deictics也是虚构的。我、你、他、这里、那里、今天、明天都不是现实意义上的。此外,文学的作品有implied author与implied audience。文学作品里的内容与作家的想法并不一致。对于非文学性文本,根据context,人们决定如何处理文本中的信息。文学性文本里面的信息则没有固定解读方式,其解读是开放式的。
文学是审美对象
杰出的语言表达、语言各个要素的巧妙结合、与实用性context的分离都可以算是文学的美学功能。康德的观点认为,美学是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的桥梁。美学物品的形式与内容的结合。把它们要传达的内容放在一边不谈,他们使我们考虑形式与内容的关联。美学物品“purposiveniss without purpose”。美学物品的各个部分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呈现一个主题。但是这个主题并不重要,目的是欣赏作品本身,而不是外在的目的。也就是说,把文学作为审美对象来看待,我们就不能把文学当作一个整体来看它的作用,而是看各个部分如何有机的组合让文学的整体效果呈现出来。
文学是互文性(intertextual)或者自我指示性(self-reflexive)的建构
Intertextuality: A work exists among other texts, through its relations to them.
将文本做为文学阅读,就是考虑它和其他discourses的关系。一个文本如何延续、重复抑或挑战、升华之前的作品。一个文本与“传统”的关系。文学可以被解读为是对文学传统本身的思考。作者如何将他所表达的内容结合“传统”表达出来。作者创作是为了更新、推动文学。
以上五个定义都是试图找出文学的属性,但是以上各属性都不是决定性的。事实上,还有另一种定义方法从一个文本的影响出发。在英国,文学具有历史、意识形态上的意义与社会、政治价值。在国内,文学有抵制物质主义,自私自利等这些资本主义社会产物的左右,给中产阶级、贵族提供新观念,让工人们也享有一部分英国的文化,从而使他们区于从属地位;在殖民地,有展示英国伟大,制造对英国的认同感的作用。是宗教的代替者,维持社会秩序。
文学区别与其他文本的是它具有示范性。它有示范作用,但是又不明确地说明什么示范作用的范围与具体解释,这也就是文学广泛性(universality)的由来。这样的广泛性就让所有读者都可以融入到阅读过程中,从而产生一种民族效应(national function)。
如果希望对该问题有进一步的了解,就需要仔细研读两本书的其他部分,了解文学理论的的其他领域。希望借文学的定义为突破口,让更多人产生兴趣,从而自行进行更深入的学习研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