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下这个题目自己也觉得蛮新颖的,还从来没有用数字当标题的,实在是听到这本叫《潜意识》的书中给出的这两组数字太让我意外和震惊了。
19世纪英国一位叫卡朋特的生理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精神活动就像两列并行的火车,一列叫潜意识,一列叫意识,这两列火车各自的承载量不同,意识占百分之五,潜意识占百分之九十五。
换句话说,人的所有感知里,能够主动地、有意识地、理性地去分析的只有5%,剩下的95%都是潜意识处理的。
一看这说法,咱们是不是吓了一跳?!
原来我们一直一直都在“跟着感觉走,紧抓住梦的手”么?
这本《潜意识》经由前央视著名主持人路一鸣深入潜出的解读后,我多少了解潜意识的作用,原来它能够让你我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别人,用更客观的视角来看待自己。
看来,书能疗愈,也能治愚,还能启智、开蒙……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bd4b3beacdad0c84.jpg)
古之人不欺余也。
像我们平时所做的或大或小的决策,其实大部分都是由我们的潜意识决定的,而非意识理性分析决定的。
潜意识无处不在的原因
为什么呢?
借用弗洛伊德的观点来说,是由于潜意识总是能带来破坏或是痛苦的感觉,所以它被我们的意识压住了,不让它在平时暴露出来——潜意识“隐身”了。
换个角度,从进化学来看,人的大脑已经进化了几百万年,但是我们进入文明社会的时间只有大脑进化时间的百分之一。也就是说,虽然我们脑子里满满的都是二十一世纪的知识,但头颅内的大脑还处于石器时代。我们认为自己是文明的种族,但大脑原本是为一个更早的时代量身打造的。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身上有那么多来自本能的反应、决策都来自于潜意识的原因,那是上百万年以来根深蒂固的烙印呢——原来我们的身上,真的有挥之不去的自然进化留给我们的“进化遗产”。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的95%的潜意识起那么重要的作用,这强大部分都是来自于 Long long ago的呢。
潜意识无处不在的例证
1.打个比方,就微笑这一细小的动作,就有95%和5%的各自作用。
人笑的时候一般嘴角上扬,两边腮帮子上的肌肉向颧骨靠拢,这是人的意识可以决定的。
但,微笑还有潜意识参与其中,当一个人真的发自内心真实地、真诚地在微笑的时候,眼眶周围的六块肌肉里边那块叫眼轮匝肌也要动(它会造成我们眼角产生类似于鱼尾纹这样的效果),这样,就可以透过眼角是否有鱼尾纹+嘴角是否上扬两个精细动作判断出此人是不是发自内心的微笑。
看,意识和潜意识分别控制了不同的肌肉呢。
这样说来,李清照的“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愁绪,还真是将人面部的细微情绪波动观察到了细致入微的地步。
2.再举一个例子,我们都觉得朋友遍天下才是最好的,实际上真的如此吗?一个人不管是内向还是外向,不管他交朋友的能力有多强,他的朋友圈就是一百五十人左右,其中大概五个人左右是他最亲密的、最核心的朋友。十到十五个人是次亲密的,三十到三十五人是再次亲密的,再扩展到外围,他认识的人的熟人、一面之交的人加一块儿,还有跟他有社交关系的人,大致就是一百五十人,这叫“邓巴数字”。
我们总觉得自己人缘蛮不错的,会被许许多多的人看见、欣赏和需要,实际上,你根本没有那么重要。
无论是亲人还是朋友,真正跟你走得很近且贴心的,也就是一把手能数得过来。
太把自己当回事是意识层面的想当然,潜意识里隐藏着你不会也不可能与那么多人产生紧密联系——体力和精力都不允许。
最后讲述人路一鸣告诉大家:
人的绝大多数行为都是被潜意识左右的,只不过我们没有意识到。因为大脑进化的结果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一切都是为了生存,是自然选择给我们的大脑保留了这些功能。
潜意识之所以会占据那么大的比例是为了不让我们累死,让我们更专注于那些更重要的事情,我们就应该“闻弦歌而知雅意”,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让意识起主导作用,警惕潜意识本能的发挥。
读书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通透,更明白,知道了这些道理之后,我们就可以用更包容的心态去看待他人,原来有些人的所作所为未必是故意的(可能是潜意识在作怪),也可以用更客观的视角看待自己,原来我不是那么厉害,不是那么牛(不要过度狂妄自大)。
读书点亮生活;一本好书,一次成长机会。
![](https://img.haomeiwen.com/i15540475/f11efbfcc450d567.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