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恶损失和沉默成本
日常人类两个很大的心理缺陷就是厌恶损失和沉默成本。
沉默成本是什么。
比如说你准备去加勒比海旅游,并预付了200欧元,却在启程之际得了热伤风,然而200欧元是不能退的,你会选择不去吗?留在家里肯定比带病去沙滩上傻走更舒服,但是,你极有可能会去,因为不想浪费200欧元。
这就再次验证了“沉没成本效应”:你的决定只考虑了如何不损失200欧元,而不是如何让自己更舒服。最后,为了在邻居那里保留一点点尊严,你会拍一大堆照片,营造一个自己在加勒比海边过得无比快乐的假象。
就好像平时你在等车,已经等了半个小时,还是在等,即使车可能不来,你可能还是会花时间等下去,因为已经花了这么多时间在等。
再看厌恶损失。
卡尼曼把心理学运用到现代经济学最成功的方面是“预期理论”。
卡尼曼认为,在可以计算的大多数情况下,人们对“所损失的东西的价值”估计要高出“得到相同东西的价值”的两倍。
人们的视角不同,其决策与判断是存在“偏差”的。
卡尼曼与其合作者特韦尔斯基的研究表明,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决策,好像不是取决于结果本身而是“结果与设想之间的差距”。
也就是说,人们在决策时,总是会以自己的视角或参考标准来衡量,以此来决定决策的取舍。
举个例子赌客去赌场赌博,随身带了3000美元,赌客赢了100元,这时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没什么;但如果是输了100元,这时同样要求他离开赌场可能就很难。
这就像是很多人在选择做一件事,但是又害怕这件事浪费很多时间,比如很多人经常纠结于长期写作没有结果,能不能赚到钱的问题,而不是考虑长期写作会让自己掌握写作这个技能。
这正是那句话,你只有会了一样技能才能知道他会有什么用,才能在今后的人生中有用上他的可能,而不是说在想学习这个技能有没有用,会不会带来什么金钱结果,因为那些用起来产生的结果都是你会了之后才有的变动奖励。
就我个人看,任何技能只要学会,你可能都会用到。
但是每个人都会有个厌恶损失的心理机制,害怕浪费了时间,却没有结果。其实怎么会没有结果,掌握那个技能本身就是结果,而随之而来的与世界碰撞的奖励是后面的意外惊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