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爱问先生:《大学》中,在亲民,朱熹认为是当―作新民,来自曾子后传十章作新民的说法,似乎有所依据。阳明先生认为应该遵从旧本作亲民,也有根据吗?
阳明先生说,作新民之中的新,是改过自新之民,与在新民中的新不同,这怎可为依据?新字与亲字相对,然而并非“新”的意思。下面治国平天下,对于“新”都没有补充说明。如孔子所说的,君子尊敬贤人,亲爱双亲,小人乐享自乐,获得自利;如母亲爱孩子,以百姓所喜好的为好,以百姓所厌恶为恶,这就是百姓的衣食父母等等。如果百姓不相爱,舜就使契为教育部长,宣扬教化“五教”,使百姓相亲。《尧典》中克明峻德,就是彰显纯净的德性,亲爱族类,平章百姓,协和万邦也是亲民,也是彰显澄澈的德性。又比如孔子说:修己之身使百姓安定,修己就是彰显德性。安百姓就是亲民。说“亲民”兼备教化奉养之涵义,说新民便狭隘了!(五教:君臣有义,父子有亲,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若耶溪送友诗》(弘治十五年):若耶溪上雨初歇,若耶溪边船欲发;杨枝袅袅风乍晴,杨花漫漫如雪白。湖山满眼不可收,画手凭谁写清绝;金樽绿酒照玄发,送君蹔作沙头别。徐爱问:知道至善之后就有了依据,朱熹以为事事物物都有一定标准,这和先生所说的相悖。
阳明先生回答:于事事物上去求至善的道理,就是把义落在了心外了,犯了告子的错误(告子对孟子说:仁在内,义在外)。至善是心之本体所本有,是体会纯净五德、达到至纯至精之气的境界。但这并未离开事物。朱熹所说的尽天理去人欲,这句对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