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科普为何如此艰难?从回形针事件出发聊聊科普面临的困境

科普为何如此艰难?从回形针事件出发聊聊科普面临的困境

作者: 禁代曲奇 | 来源:发表于2020-05-27 23:09 被阅读0次

    科普为何如此艰难?从回形针事件出发聊聊科普面临的困境_腾讯视频

    b站视频地址

    内容梗概

    1.“科普”一词的解释和含义变迁

    2. 科普的重要性

    3. 科普面临的质疑

    4. 科普面临人员稀缺的困境

    5. 展望与呼吁

    嗨,我是故事大王布丁,来给你们讲个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个喜爱科普的up主,他有一个理想,希望把日常中许多复杂的科学原理用最浅显易懂的方法讲给大家听。为此,他做了很多工作。他查阅许多资料,购买专业书籍学习,向专业人士请教,并尽量用通俗的语言,抛却大部分繁杂的科学术语,并制作了精良的动画,好让大家能最好地理解。但是,他在一篇科普里提出:巴西雨林的减少可能跟我们的肉蛋奶的食用有关,因此被扣上了汉奸、美分、屁股坐歪了的帽子,被大量围攻和谩骂。同时,科普中的地图不清晰,也变成了一个新的骂点。地图中领土的“缺失”让这位科普up成为了实实在在的“卖国贼”,不得不删掉科普道歉澄清,c甚至上传的平台还加大了对地图的审核。

    这是一个现代魔幻故事,诸位不要当真。我只是想借这个虚构的故事,来讲一讲什么是科普,以及科普所面临的困境。

    可能和很多人的看法不同,科普并不需要特别严谨。科普的重点在于普及。一个科普,只要能让完全不了解的观众,获得一点关于这方面的知识,这就是一个合格的科普。如果能让观众对这方面的知识产生兴趣,进而产生继续了解的欲望,那它就是一个优秀的科普。如果观众能完全清晰地了解科普的内容,能以流畅的语言讲给朋友听,并购买相关书籍进行进一步的学习,那天哪,这就是一个顶顶尖的,站在珠穆朗玛峰山尖尖上,散发着七彩光芒的科普。

    你可能并不认同我这个观点,认为科普自然是要最严谨、最正确、最客观、最理性,最好要是行业顶尖人士经过数百年的科学实验拿到的崭新烫手的第一手科学资料,用最轻松易懂的方法讲给你听。你如果真的这么认为,那……当然没问题 (你就看对视频了!这个视频就是为你量身打造的)。我们接着往下看。

    要讲科普,首先,我们来说说科普是什么。这个词看起来简单,但其实不太好说。

    因为科普这个词汇的定义,在不停的泛化。

    《当代科普史研究》中说:“由于科普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科普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中。共和国成立之初,科学普及主要强调科学知识的普及,20世纪50年代初……扩展为科学技术和知识普及,不仅要普及基本科学知识,还要普及实用技术知识。20世纪80年代以后,逐渐拓宽为科学思想,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科学知识,科学道德的普及。”

    而到今天,它差不多已经成为了,“一切有用的信息,知识,观点的普及。”

    所以你可以看到有人说,我不会用这个东西,我看不懂这些字母缩写,谁来跟我科普一下。

    打开b站的科普标签,你可以看到实用的小技巧分享,推荐书单甚至生活体验。

    这些看起来好像跟科学已经没有关系了,科普从科学普及,到科学技术普及,到科学技术,科学观点普及之后。已经泛化成“有用的信息”的普及。

    因为我们还没有其他词汇,来代替“科普”,所以只能让科普这个词的含义越来越广。

    而科普这个词泛化之后,科普中的“科”已经逐渐失去了地位,更重要的是科普中的“普”。

    《科普学概论》中说:“1791年,‘普及’(popularize)一词首次被使用,其基本意思是‘使……通俗’。这个‘使……通俗’又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使……被喜欢或被羡慕’,另一种是‘用普通可理解的或者有趣的形式描述出来’”。

    《知识的力量》一书中说:“科学普及有如下要素:第一个要素就是‘简化’,尤其是忽略数学和细节记忆;第二个要素就是‘翻译’,即科学普及工作者用普通的、非技术的用语和概念来解释科学家工作中的想法。”

    简单说,就是使得高难度,复杂的东西,变得通俗,简单,易于理解和记忆。

    这件事本身就是有难度的。把一件复杂的东西讲的浅显易懂,这是一件很难的事情,这件事本身就非常考验科普作者的能力。你要是给小学生教过加减乘除,你就能深刻地体会我在讲什么。你懂了的东西,能给完全不懂的人讲清楚,教的他明白,其实比想象的要困难许多。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们需要科普呢?这么吃力不讨好的事情,有什么好处吗?

    《科普学概论》中说:“科学史研究者和科学家们想当然地认为,科学知识的生产基本上与非科学家以及公众是毫不相干的事,”

    那就让科学研究只属于科学家们,一直高高在上好了。科普有什么存在的必要吗?

    科普的作用有三点,

    最重要的一点,其实是科学界本身需要科普。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由于全球性的环境污染,能源危机以及科学技术在社会层面的负面效应,如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等等,公众对科学技术产生了怀疑。

    因此,西方兴起了公众理解科学的运动。促进公众理解科学和科学家。

    科学研究,或许是高高在上,不接地气的。但是每一个科学领域,每一个行业的发展。都需要社会的理解和支持。如果某个学科被社会不理解乃至厌恶,这个学科将会不可避免的陷入衰亡。最现实的比如拿不到科研经费,没有学生愿意报考这个专业,研究出的结果和发出的声音都不被重视等等。

    这是非常糟糕的事。

    所以科普这件事最开始,是因为科学需要社会。这也是为什么很多医生会自发地进行科普,因为对医学以及医生行业的科普,确确实实是改善医患关系的希望。

    其次,是个人需要知识。

    更多的知识能帮助我们更好的理解这个世界,能丰富我们的精神生活,帮助形成更完善的决策。

    比如了解更多的历史知识,可以跟朋友,伴侣有更多的话题。了解更多经济,金融知识,能帮助理财等等。很多实用的小技巧,更可以帮助我们解决人生中的一个个难题。

    最后,是公民社会需要有足够知识的公民。

    在参与公共讨论,和对公共事务的配合中,需要我们的公民有一定的知识。

    比如拥有足够的政治知识,才能在政治问题的讨论上给出合理的意见。而拥有相关的防疫知识,则能帮助大家配合防疫工作。在这次的全民防疫过程中,有许许多多的人在自发地科普病毒是什么,它们是怎么传染的,致死率怎样,如何防护,怎么选口罩,怎么洗手等等。这些民间自愿的和官方的大范围科普,让今年成为了我们对冠状病毒最了解的一年。.感谢这些科普的人们,一定程度的减轻了人们的恐惧,并促进了人们在防疫工作中的配合。

    总体来说,科普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也是一个非常艰难的工作。

    因为它不可避免的会面对非常多的质疑。

    首先是来自专业人士的质疑。因为科普是面向大众的,为了“使其通俗化”,不可避免的使用比喻,讲故事等方式让知识形象化。对专业人士而言,科普的很多说法,不严谨也不科学。

    但这样的质疑其实是没有道理的,因为科学研究和科普,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行业。这就像是专业的汽车设计师,看到了一辆玩具汽车。然后挑剔这辆车打不着火一样荒谬。

    因为科普的目的是增进了解,激发兴趣。并丰富大家的生活,和科学研究完全是两回事。我们也并不靠科普来培养科学家(那是高等教育的任务)。因此,科普,并不需要科研般的严谨。

    除了面临专业人士的质疑之外,科普还会面对来自大众的质疑。

    因为科普是为了增进理解,也就是需要改变大众的认知。改变大众的认知这件事,本身就会遭到一定的质疑和抵触。

    这种双重质疑经常让科普工作者夹在中间。

    比如你去一个原始的村落科普地球是圆的,当地村民跟你讲,不可能!我姥姥跟我说了,大地是乌龟背着的!她是村里最智慧的人,我太姥姥也这么说!怎么可能有错。

    然后专业人士骂你说:你怎么能说地球是圆的,太不严谨了。地球明明是椭圆,还凹凸不平。你会让他们以为地球是个正圆!造成的影响太不好了!

    确实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除了会遭受到非常多的质疑之外,科普工作的难点还在于人员稀缺。

    科学普及工作,需要有两方面重要的能力。

    第一,需要有理解艰深知识的能力。

    第二,需要有能把艰深知识讲得通俗易懂,大家爱听的能力。

    有一方面的能力已经很难了,想要两方面能力都有,就是难上加难。

    一般来说,拥有专业知识的专家,很少能用浅白的话语把一个复杂的知识讲明白。而对能引起大家注意力,传播观点和信息的人来说,专业知识又显得艰深难懂,要了解有一个较高的门槛。

    而一个科普作者,除了要具备这两方面相差极大,又都不容易获得的能力之外,还要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隐形能力:科普意愿。

    因为科普这件事情,一般人不会想要去做。因为它实在是……你说它很赚钱吗?不见得吧?你说它做着很轻松愉快吗,也不见得吧?不仅如此,还有犯了一点小错误就被揪着群嘲的风险。这么一合算,这简直是一个高风险低收入还虐心的事情,我都想不通为什么会有人愿意做它!……什么?你问我为什么做科普?……因为我是抖M呀!【哔!】

    总而言之科普工作可以说难度高,又吃力不讨好了。正在做科普的大多数人,真的可以说是在用爱发电,实在是要非常珍惜他们。

    也许他们中大部分人,只是比较有能力的爱好者。比起专业人士来说,还有很多的不足,即使竭尽全力也会产生一些错误和纰漏。但这部分稍微有能力,有判断力的业余爱好者,是科普界非常重要的大多数。如果失去这群自愿自虐的科普爱好者,我们基本就只剩下百家号和朋友圈里那些玄幻的新闻和文章了。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的是。

    科普工作的内容,科普出来的知识。当然不可能是完全正确,永恒成立的。

    不仅是科普,就算是严谨的科学研究,也不能保证自己完全正确,永恒成立。

    因为科学的发展,就是一个不断探索世界,找寻规律的过程。

    科学家们会因为找到了新的证据,推翻以前的理论。

    曾几何时,他们也以为自己来到了真理的边界,就快要探索到绝对的真相了。但最终发现还差得很远。(物理大厦已经落成,所剩只是一些修饰工作。它的美丽而晴朗的天空却被两朵乌云笼罩了)

    他们也会计算或测量出错,必须修正自己的结论。(冥王星被排除出行星的范围)

    而这一切,在我们有生之年,也许还会不断的,重复的发生。科学就是这么一个建立,又修正的过程。

    因此,也许比起知识,更需要传递的是,科学精神。

    求真(实事求是,追求真相)

    宽容(对不同观点的宽容)

    不盲从(不迷信权威,不偏听偏信)

    我们经常很容易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想法里面。觉得一个人的观点,要么至高无上,需要全盘接受。要么找到一个缺点,就觉得它一无是处,全是垃圾。

    这其实非常不好。

    如果你全盘接受一个人的观点,你就丧失了独立思考的能力。

    如果你因为一个瑕疵,就全盘否定一个人的观点。那你就会丧失掉几乎所有的可靠信息来源。

    只有保持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广泛阅读,兼收并蓄,才能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中获益。

    补充1 :资料

    https://url.cn/5MKNgd4

    Hey science teachers -- make it fun - Tyler DeWitt

    11:06我时常感到失望,人们认为我是在鼓吹科学的弱智化。完全不是这样的。我现在是MIT的在读博士,我完全理解在专家之间互相交流时细节和严谨的重要性。但是在教13岁孩子时候,严谨就没有那么重要了。如果一个孩子觉得病毒全都有DNA,也不太可能因此就毁掉了他们成为科学家的机会。但如果一个孩子无法理解课程中的知识,并且因为这些枯燥的东西而讨厌这门课程,这才真的可能让他们失去成功的机会。

    这需要改变。我当然希望这些改变来自于高层的机构。希望他们能够意识到问题所在。我祈祷他们别再把学习变得如此枯燥无味。但这个祈祷不太现实。还好我们很幸运地拥有互联网,和互联网上广阔的自愿。让我们可以不依靠这些机构,进行自底向上的改变。网上的资源越来越多,大家都开始尝试用简单和直白的语言,来解释科学原理。我梦想有一个维基百科一样的网站,能把任何一个科学概念,用一种每一个中学生都能够理解的语言和方式进行清晰简单的解释。我也把我的空余时间都投入到了制作科普在线课程上。我用中学舞蹈的古怪动作来类比化学等价原理,我用夏令营中男孩和女孩的故事来解释燃料电池原理。我收到许多包含着拼写错误、各种缩写和表情包的评论。但我很感激这些评论,因为我知道这是我们应有的交流科学的方式,我们就应该在这样轻松随意地氛围中传授科学知识。 

    虽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工作要做,但如果你也对某些知识有所了解,我请求你,加入我的行动。录段视频,写篇博客,怎么都行,但是请抛开严谨性,抛开术语口号,逗观众开心,吸引他们注意。抛开这些没人关心的恼人的细节,直击重点。如何开始呢?为什么不尝试说:“来,我给你讲个故事“

    补充2:

    视频中用回形针当例子,当然是因为他犯了很多错。虽然他的视频有错误,但目前的证据,不足以让我认为他是“恶意”,“故意”的。嗯对,至少我看到的证据没有说服我。(当然这不是视频的重点,而且随意对别人做动机揣测,也不是件好事。所以这只是我目前的观点。大家当然可以有不一样的观点,但是觉得自己的观点就绝对正确,其他人不应该持有不同观点。这就很不正常了。)

    补充3  视频中删去的,文案中写了的知识点

    首先要区分的,就是科学和技术。

    虽然它们的边界并不是特别明确,也经常并称为科技,但它们是两个词,代表着不同的意思。

    狭义的科学,只指基础科学,也就是数学和自然科学。是研究和解释自然现象的学科,着重于寻找事物之间的关系。

    而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及方法原理。

    也就是简单可以理解为,科学解释这个客观世界是如何运转的,而技术,则是改造这个世界的方法。

    一个解释是什么,一个告诉我们怎么做。

    而人类的技术历程其实远在基础科学发展之前,我们在不了解化学的时候,就制作了火药。了解磁场前,就有了制作指南针的技术。技术不一定依靠于科学,但现代技术的发展,大多需要科学的推进。

    说完科学和技术,我们再来讲一下事实和价值判断。

    事实,指一件事的真实情况。

    而价值判断,也就是观点,是对事物的主观评判。

    比如说一个苹果放在桌子上,这是事实。

    而这个苹果重不重要,好不好看,该不该放在桌子上,这个是价值判断。是我们主观的观点。

    听起来不太好分辨,但是你只要看到“好”,“重要”,“应该”等字眼,就可以知道这是对事物的评判。是观点。

    ……

    更多内容请关注公众号过雨红素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科普为何如此艰难?从回形针事件出发聊聊科普面临的困境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hrna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