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家有学生
1955年9月,齐家的大儿子齐康民六岁了,到了上学的年龄。
妈妈给她缝制了一个灰色的书包,书包上用红色丝线绣了字,一面绣着他的名字,另一面绣了八个字: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奶奶给他的新鞋上还专门钉了鞋带,怕他走路不美气。
因为湾子村太小,村里没有学校,孩子上学都是在杜陵乡政府所在地——东兆余小学。东兆余村与湾子村相邻,就在湾子村的东边,到学校也不远,一公里路程。
上学前一天,康民的本家叔父齐保连领着湾子村的六个孩子去学校报名。六个孩子中康民最小,叔父一直牵着他的小手,他蹦蹦跳跳地跟着叔父。
班主任潘老师,是位和蔼可亲的北京人,二十多岁,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问康民几个小孩会数到100不?
同去的几个孩子相互看看,摇摇头说不会,康民大胆的说他会数,潘老师笑眯眯地让他数。康民恭恭敬敬地给老师鞠躬,然后清晰地从1数到了100,潘老师鼓掌说好。
报完名,老师叮咛孩子们第二天要按时到校上课。齐保连带着六个孩子往回走,他问康民:“你没有上学,怎会数数了?”
“是我爸爸教我数树叶的”他欢快地回答。
原来,举科休假在家,就带儿子去柿树园子玩,捡着树叶子数数,儿子跟着一块儿数,没有几天就学会了。
保连把康民交给嫂子说:“你家康民真聪明,今天只有他一个人会数数。”
康民给奶奶和妈妈说:“老师漂亮的很,说话特好听”。
奶奶欢喜地把康民搂在怀里,对他说:“那你就好好上学,回来给妹妹教。”
康民上学很用心,早上母亲还没有叫他,他就醒了,自己穿好衣服,洗把脸,背上书包就向往走。来到院中叫:“庆爸,走,上学走。”
原来,同院的齐平庆已上二年级了,但每天早上起床都很难。自从康民上学后,他与康民一起去上学,起床还比较自觉了,因为他比康民长一辈,觉得要给康民做榜样。
康民作业写的很整齐,常常受到老师的表扬,尤其是算术学的很好,每次考试都是满分。
1956年的六一儿童节,他就加入了少先队,戴上了红领巾。有一次周末去舅舅家,他也要戴上红领巾,妈妈知道他想让舅爷爷看他戴上红领巾的“帅气”。
康民其实也很淘气,每次去舅舅家,总要“欺负”他的两个小姨、小舅。两个小姨、小舅是他六爷爷家的孩子,与他年龄不差上下,小舅德胜还比他小一岁。
站在六舅爷家房后的土崖边,他让小姨小舅往下跳,谁不跳,就把谁推下去。为此母亲打了他一顿,心疼的舅爷训斥了女儿。
但他的这个举动,对小姨小舅印象深刻,五十年后,德胜舅还提起了推他跳崖的事。
德胜舅说:“康民只要到舅舅家来,就是个小土匪,我们都得礼让三分,因为他是我们的外甥,我们是长辈,哈哈,哈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