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黄一鹤和他的春晚五年 | 逝者

黄一鹤和他的春晚五年 | 逝者

作者: 王珍一的自留地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22:45 被阅读0次
    黄一鹤

    4月8日清晨,央视春晚开创者、首届春晚总导演黄一鹤先生去世,享年85岁。黄一鹤先生曾担任1983年、1984年、1985年、1986年、1990年五届春节联欢晚会导演。

    文 | 王珍一

    编辑 | 李小白

    电视导演要像一位“好厨师”

    黄一鹤先生千古,他与央视春晚的故事至今为人津津乐道。曾担任首届央视春晚主持人的姜昆直言:“黄一鹤是中央电视台文艺编导的先行者,他开创了文艺娱乐节目的先河,为中国人民、全世界华人送去了欢乐愉悦和精神食粮,且培养了一大批中国电视文艺导演的中坚骨干,黄一鹤于中国电视文艺功不可没,黄一鹤先生千古。”

    姜昆至今还记得黄一鹤对他通俗地阐述过自己的艺术观“我认为电视导演不单单是一位懂得艺术的好观众,更重要的是一位好厨师。每一道好菜都有各自的味道,我们应该作为高级厨师,奉献给人们一个既有漂亮外观,又有鲜美口味的‘拼盘’。功夫应该下在‘拼’字上。‘拼’的技术精巧,就是半个樱桃、一片胡萝卜,或是一束香菜叶,都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使得整体锦上添花。而技术拙劣的就是高级发菜,弄不好就乱的像头发,影响人的食欲。”

    在自己担任的五届导演的春晚里,黄一鹤践行了自己的理念。仅1983年的第一届春晚,黄一鹤就进行了多样创新。彼时第一次设立了节目主持人、进行实况直播、开设了热线电话、在晚会现场摆开“茶座”,邀嘉宾出席....这些创新成为日后春晚一直沿用的规矩。随后春晚成为如同在年三十吃饺子、 放鞭炮一样的习俗。能将一台晚会变成春节习俗,黄一鹤功不可没。

    首届央视春晚主持人(从左至右)王景愚、刘晓庆、姜昆和马季

    要做最好的晚会

    自担任1983年第一届春晚导演时起黄一鹤就有一个很大胆的设想。为了将春晚办得好看,黄一鹤计划将全国第一流的演员和节目全集中到春晚,要把所有的文艺界名人如李谷一、袁世海、斯琴高娃、严顺开等都请来。并且要将当时获奖的两部电影《小花》和《骆驼祥子》的演员也请来。在武术界要请全国冠军王建军、体育界要请享有盛誉的女排。并且要设置四个主持人,为了避免四个主持人出场不够隆重,黄一鹤计划再让侯宝林大师隆重推出一下。

    黄一鹤没有丝毫耽搁,立马落地执行。姜昆还清楚地记得当时自己骑着自行车去请李谷一时的情况。当时找到李谷一之后,李谷一所在的中央乐团不愿意让她上春晚。姜昆很着急,但也没办法。黄一鹤没有放弃,为了能争取李谷一,当时的春晚筹备组和李谷一单位的领导开了两天的电话会议,结果始终没有谈妥。好在最后黄一鹤通过公安部协调出了一个方案,让李谷一成功上了春晚。而当时的王景愚为是否在春晚舞台上表演《吃鸡》犹豫了很久,黄一鹤一直鼓励他不要担心。

    李谷一

    黄一鹤后来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了第一届春晚当天的情景。因为当时没有宣传,没有预告,很多观众并不知道央视会在1983年除夕夜举办一台晚会。黄一鹤记得节目开播时,北京城还是此起彼伏的鞭炮声。后来鞭炮声渐渐稀疏,等到晚会结束,鞭炮声再次骤然响起,“原来都看晚会呢!”而这场晚会背后却只有五台摄像机,工作人员一共不到60人。

    因为采用直播形式,并在现场开辟电话点播,这场晚会观众参与热情很高。那一年观众看见李谷一,想起“禁歌”《乡恋》,于是就打电话点播。

    黄一鹤当时心里非常支持,但是有规定不能播出。正好当时的广电部部长吴冷西就在晚会现场,黄一鹤向他汇报,他犹豫了许久。随后黄一鹤让服务员拿了很多点播条给吴冷西看,大概有五盘,最后他冲黄一鹤走过来说了一句,“黄一鹤,播。”《乡恋》解禁了。那一晚李谷一连唱了7首歌。

    也是在这场晚会上姜昆和李文华连说三段相声《错走了这一步》、《对口词》、《战士之歌》,王景愚的《吃鸡》也大受观众欢迎。由王景愚、刘晓庆、姜昆和马季组成的四人主持团也大获认可。

    那天晚会结束后,有一件事情黄一鹤特别难忘。那时演出结束演员一起去吃夜宵,台长让黄一鹤看看人都到齐没。黄一鹤先看了主持人,一看发现少了个胖子。“ 我赶紧跳下车去喊马老师(马季)。最后在后台找到他,他抱着话筒,示意我别说话。我听了下才明白,他在说相声。原来一个首钢的工人很喜欢马季的相声,而当晚却因为值班没有听到他和赵炎的《山村小景》,就打电话来说,‘马季你必须再给我讲一个。’”

    为了让老百姓高兴一下

    第一届春晚成功之后,1984年的春晚依旧由黄一鹤担任导演,黄一鹤想有所突破。

    有一次黄一鹤在去深圳的一辆中巴车上听到了张明敏的歌。歌里有黄河有长江,“好像这样赞美祖国的内容是大陆的歌,但是听起来又不是大陆人唱的。”于是黄一鹤跑去问司机,司机告诉他这是张明敏演唱的《我的中国心》。

    当时为了买张明敏的这盘专辑,黄一鹤专门办了边境证,到距香港最近的沙头角去找磁带。回来后黄一鹤听了很多遍,觉得这首歌的词曲气氛非常符合1984年春节晚会的总体设想。但同时问题也来了,黄一鹤对张明敏的背景毫不知晓,他属于哪个公司、什么出身,都需要一一落实,特别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些因素都是十分严肃的内容。“当时香港还没回归,回到北京我无法直接联系到张明敏本人,只能委托新华社驻香港分社代为寻找。新华社香港分社一个姓林的工作人员,经多方联系,终于他(张明敏)的事落实了。”

    因为内地有关部门对港台演艺界不甚了解,因此规定对他们的接待要保持距离,不卑不亢,在气质上还得表示出高于对方一点。黄一鹤还记得张明敏到北京时,自己不能亲自去机场迎接,只能派人去。“把张明敏接到宾馆住下后,晚上,我才带着助手去见一下张明敏。为了不失气节和风度,我是用指尖与张明敏握的手。”

    1984年,香港艺人张明敏在央视春晚中演唱《我的中国心》

    对于黄一鹤而言比邀请嘉宾更难的是接受上级部门对邀请嘉宾和节目内容的审查。

    当时黄一鹤他们确定要做有港台艺人参与的晚会后遇到了来自上级的重重阻力。“到了腊月二十七,还有三天的时候,港台演员还没通过(审查),补都没法补啊。后来台领导也坐不住了,于是就打电话跟宣传部请示,结果是不同意。耗了20多分钟再打,打了很多次,一直都不行。部长最担心的是港台艺人说错话,当时大陆和港台的用语都不一样,就怕拿着话筒犯错误。”

    黄一鹤和团队的坚持还是取得了成绩,腊月二十七晚上,时任央视副台长洪梅生给上级部门打了最后一个电话,表示用剧组的一切来保证不出问题。挂了电话,洪梅生一跳几乎撞着房顶:“可以啦!就这么办吧!”“当时彩排结束后,我们所有人想说一些安慰的语句,但没有语言能表达当时的心情,就只剩下一个动作,大家都啪啪地猛打对方的后背,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都觉得这个事儿太难了。为了让老百姓高兴一下,怎么就这么困难呢?”若干年后接受媒体采访时黄一鹤回忆。

    这一届春晚大红的小品《吃面条》的诞生也不容易。当时由于没有任何参考案例和经验,朱时茂和陈佩斯在天坛体育宾馆的房间里憋了一个星期后,不辞而别。“他俩觉得不好意思:住宾馆,不交粮票、油票、肉票,光吃饭不干活。”前前后后二人总共跑了三次,每次黄一鹤都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我们是为老百姓做一档好的节目,要沉得下心,吃得了苦。搞创作大家都没主意,就是要同甘共苦一块战斗!”

    然而除夕夜晚会开始前一刻,陈佩斯和朱时茂又一次不见了。最终黄一鹤在演播大厅二楼的一个幕布后面找到了二人。“他俩情绪很低落,说到现在也不知道《吃面条》能不能上,就在这儿躲一躲。”三十年后,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起这一幕,黄一鹤仍不禁哽咽:“在那个岁月里,人们干一点破格的事,就要付出很沉重的代价。当时我思想斗争很激烈,含着泪跟他俩说:佩斯、老茂,这个节目没有人说可以上,但是也没有任何人说不能上。我是晚会的导演,我就可以做决定了:上!出了问题我负责。但你俩记住一条:表演时一定要按照审查的本子来,不要添枝加叶捅娄子。”在随后的确定节目单环节,黄一鹤毫不犹豫让主持人姜黎黎念出:“下面,请看小品,《吃面条》”。第一个春晚小品《吃面条》就此诞生。

    朱时茂、陈佩斯表演《吃面条》

    也是在这一年黄一鹤觉得缺少一首与整台节目相配合的歌曲。他找到了词作家乔羽,希望他能为猪年春晚的结尾曲写一下歌词,内容要有家人团聚,祖国大团圆,亲人间的骨肉之情和对未来的希望。乔羽把黄一鹤所说的主题思想,在歌词里全都体现了出来。歌词完成后,黄一鹤找来了作曲家王酩谱曲,导演组内部对这首还没彻底完成的歌曲发生了争议,但作为总导演的黄一鹤并没被这种声音所左右,与李谷一坚持把这首歌录了下来,这便是《难忘今宵》。

    1984年春晚再次成功,而这背后却有着黄一鹤对形势的敏锐观察,姜昆发现了这一点,后来他在回忆文章中写道“在数月的筹备工作中,他审时度势,不仅筹备节目,而且分析国内形势,看到了祖国统一的口号深入人心,又提出在中国人的‘情’字上下功夫。按照这一主导思想,大胆地‘引进’张明敏、奚秀兰两位香港歌星登台亮相,一首《我的中国心》催人泪下。当晚会推向高潮的时候,一曲《难忘今宵》唱出黄皮肤人们的共同情感。台上台下,荧屏内外,歌声与心声在撞击,艺术感染力把中国人、华人,把一切爱祖国的人的民族感情激发出来融在一起。”

    很多人不知道的是当年腊月二十三,正当春晚彩排进入倒计时的时候,黄一鹤在排练场突然接到妻子从医院打来的电话,妻子告诉他13岁的女儿得了肿瘤要马上做手术,并且医生怀疑是恶性肿瘤。黄一鹤没办法,只好请假去医院,但他只请了1个小时,连女儿的病房都没时间进去,只找医生了解了一下情况,一个小时后准时回到了排练场。还好后来确诊女儿的肿瘤是良性的,并且手术非常顺利。

    黄一鹤(左一)和剧组成员一起研究节目单

    春节晚会是人性真情的留恋

    连续两届春晚的成功,让黄一鹤毫无疑问的成为1985年第三届春晚的导演。这对于他而言压力更大了,怎样才能做出一场突破过往让观众满意的晚会呢?黄一鹤苦苦思索,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开幕式给了黄一鹤灵感,黄一鹤被震撼到了。

    对于1985年春晚,黄一鹤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将演出场地从演播室改到工人体育馆。然而黄一鹤没有想到这成为他职业生涯中最“惨败”的一役,使他备受批评。

    1985年2月15日的晚上,晚会准时开始,这一届演员阵容强大、服饰也比前两届华丽。然而因为技术和经验不足,很快很多问题暴露出来,画面黑乎乎一片,声音忽高忽低,主持人衔接不紧凑,现场观众的声音在电视机里根本听不到。导播间里的黄一鹤早就急得不行,他不停的对着话筒喊话,希望通过他的指挥调度,挽回混乱的局面。但是话筒的另一边,没有人可以及时的回应他。晚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黄一鹤已经绝望了。那天刚过晚上12点,后台就接到了无数的批评电话。晚会结束后,更多的批评和指责铺天盖地而来。虽然有正值鼎盛的女排助阵,有汪明荃等港台大腕加入,但晚会仍被斥为质量低下,杂乱无章。

    事后晚会遭到了媒体的强烈批评。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下,CCTV不得不在1985年3月2日的《新闻联播》中向全国观众道歉并表示:“诚恳接受大家的批评。”

    后来,黄一鹤还做了自我批评。不过在朱时茂看来,“其实黄导也是在探索,他为后来的春晚导演提供了一个经验,后来的春晚没有一个在这种大的体育馆里做。”因为这些事情,黄一鹤导演给朱时茂留下的最深印象是,非常有魄力,敢作敢当,“他要是不同意的,觉得不行的,就是不行。他要觉得好的,绝不会放弃。”

    在那之后,黄一鹤又导演了1986、1990年两届春晚

    黄一鹤对春晚有着极深的感情,在他看来春节晚会是人性真情的留恋。“每到春节的时候,不管是火车、飞机,水上、陆上,都有一亿多中国人要赶回家团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没有这么大的亲情号召力。如果不重视中国人这种亲情,春晚就没有立足之地。春晚应该让大家感到骨肉团圆,要让人民感到春晚是他们自己的晚会,而不单单是看演员美不美,穿得好看不好看。”

    斯人已逝,幽思长存。音容宛在,言犹在耳。

    黄一鹤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黄一鹤和他的春晚五年 | 逝者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bm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