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为基因“鸣不平”的研究

为基因“鸣不平”的研究

作者: 如炬 | 来源:发表于2017-07-28 09:51 被阅读0次

    是什么使你变成现在的你?

    可能,你会和我一样,将此归结于父母对自己的教育、上学时人生观或价值观的灌输、兄弟姐妹和朋友的相互影响、书籍的熏陶、重大人生事件的影响等。当然,还有自己的不断努力。所有的这些因素,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环境。

    我想,很少人会回答“我天生就是这样”、“我的基因使然”。

    我们都承认,身高、肤色、眼睛的颜色、体型等都具有遗传性。癌症、心脏病、糖尿病和高血压等的病发,也倾向于与遗传有关。相比之下,我们一般不认为基因在个人的心理品质、性格等方面也起着重要的作用,环境才是最关键的影响要素。

    想起前段时间,家人说娃的性格比较像他妈妈,自己面红耳赤地反驳,说基因只是占据一小部分,后天的培养和教育才是最关键的。如果要量化环境和基因对性格的影响的重要性,环境至少占80%,剩下的才是基因。

    《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中托马斯·鲍查德和大卫·莱肯1979的研究,指向了不同的结论。

    该研究用一种科学的方法将人格中遗传影响和环境影响加以分离,检验基因在决定个人心里品质中所起的作用。

    研究的方法是找到两个具有相同基因、但在截然不同环境中被抚养成人的同卵双胞胎,然后分析他们的行为人格。相同之处是遗传因素导致的。不同的地方则是环境导致的。研究者找到了56对早年分离、成长环境不同、成年后才相聚的同卵双胞胎,然后每个人都接受了将近50个小时的人格测试,包含了大部分能想到的维度。

    研究结果表明:

    001 智力主要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智力差异中的70%都可以归因于遗传的影响)

    002 在孩子长大成人的过程中,家庭环境的影响与所继承的基因相比,其作用是很小的

    003 并非环境影响人的特性,是人的特性影响和选择着环境。整体上看,在人格中40%的变异和智力中50%的变异,是以遗传为基础的。基因驱使人对环境做出选择,或驱使人回避特定的环境和行为。

    后来,其他研究者又完成了大量相关的研究,这些研究还是表明,基因对许多人格特性和行为的影响很大的,基因不仅是重要的因素,作用比我们想象还大很多。

    研究结果让人大跌眼镜,基因对人格的塑造作用得到了“平反”。以前的观念被极大地颠覆,想必大多数人一下子无法接受。不过,这个实验让我们接近现实。基因和环境对性格的共同塑造,没有必要因为要强调环境的重要性,而故意贬低前者的作用。人们之所以不愿意承认基因对性格的重大影响,也许是因为不知道该如何衡量,或者这样的解释会让很多成功学黯然失色所以选择性地贬低。

    这样的结论,正如研究中提到的,容易让人类产生各种“何必”开头的问题:

    “何必还要努力呢?”

    “何必努力成为好家长?”

    “何必去帮助穷困潦倒的人?”

    “何必努力提供高质量的教育?”

    恩,是可以“破罐子破摔”,不过这样可能让原本就“落后”的状况更加糟糕。乌龟天生跑得慢,如果再不练习跑步,就绝无赶上兔子的可能了。

    另外,我们容易忽略一点,基因即便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性格和智力,但是是需要跟环境一起才能体现其作用。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关于天性与教养的看法很适合放在这里:“通过教养体现天性”。一块含金量很高的矿石,没有经过后期加工,跟普通的石头没有什么两样。况且,性格无好坏,任何性格都有成功的可能。知道了自身的天生秉性后,更有利于我们扬长避短。

    我们应该庆幸,自然选择也许对某些人关掉所谓的“优异基因”的门,却慷慨地开了后天学习、勤奋、反思、积极等各扇窗。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为基因“鸣不平”的研究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dxl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