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大概有6个月的时间没有写过东西了,两张写字台上都蒙上了厚厚的尘,17年计划的6到8万字仅仅完成了1万字。
过去的这几个月我经历了换工作、人生大事还有学习,每件事都让我很开心,却也让我不得闲,理科生那颗闷骚的文科心总是无法释放。灵感就像是多云的夜,星星很闪耀,没能抓住便转瞬即逝,即便几个月中闪过了无数次,我以为,用来垫脚的书不够厚;文学就像是夏天的知了,此起彼伏不间断地叫着,即便站在林中,也很难抓到一只,我以为,走过的阅历还不够。
自从开始读书以后,李白和杜甫便成为了我终身难忘的两个人,直至现在,依然会在醉酒后念起《梦游天姥吟留别》,梦中忆起《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或许是有读不完的书,或许是同样心有愤懑。
我自认没有达则兼济天下的壮志,也没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胸怀,这丝毫不影响我对“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共鸣,因此更加深了对于杜甫的崇拜之情,或许负面情绪总能引起共鸣也是一个原因吧。学习之路走下去,大多还是失魂落魄,一如生活之潦倒,被动地前进,总期待有天能够逃离这些或者是遇到惊喜,从高中逃到大学,从大学逃到研究生。那时候我以为,真性情尚且可以称作豪士,直抒胸臆不过是人人都会的文学,苦情志方能打动人心,才算是直击人心振聋发聩的作品,真正的文学。
前年工作还算清闲,开始做公众号以前我突击看了很多书,回望了很多经历,得到了很多感触,想的越多,写得越多,就越不能认同自己之前的看法。一味地悲伤或许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终究会让人看不到希望,作品中的无助和抱怨亦或是遗憾从不会带来家庭美满或是山河收复,难免会让人感到心情不畅直至麻木,而豪情背后的落寞或者绝境中的逢生才更能让人感受到一种复杂。这个时候,我重新看李白。
初识李白,他叫高力士脱靴,他是饮中八仙之一,他寻丹访道,认认真真地做一个仙人,甚至在《容斋随笔》对于李白结局的描写是月夜饮酒,水中捞月,溺亡,彼时的李白,如同《妖猫传》中一般,眼里谁都没有,喜则笑,悲则哭。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觉得做人该当如李白,人生得意须尽欢。
后熟李白,他为贵妃作诗,他两入仕途,渴望兼济天下,自比定世安邦之人,最终郁郁不得志外加长期饮酒染疾客死途中。李白虽然号称“谪仙人”,其实他的功名欲望是非常强烈的,如此李白,却被称作了浪漫主义诗人,说起来还真有一丝戏谑。
我向来不喜欢这种所谓自由或是奔放,浪漫或是洒脱,就如我在先前文章中对于令狐冲的看法一般。李白虽然在年轻的时候就遁入道中,但是或许在他自己的心中可能早已发现自己无法做到完全出世,没有悲喜和没有欲望也是很难,难过于大喜大悲。这世上除了颜色,再不可能做到黑白分明,人人都想活的洒脱,能说到做到的人却没几个,这种人真的太少了。
有时清高,有时留恋宫廷,海阔天空,游山玩水,当隐君子,想要了然识所在,悟得彻底,却也是不可能的,人跟人都有羁绊,没法分到很明确,李白的心中还有不少牵挂,《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赠韦秘书子春二首》、《赠汪伦》维系着一个又一个的人,与杜甫的友谊更是传为佳话,人们记住的不是极左或者极右的李白,而是那个得志又遭贬,分别又重逢的李白,是那个生活中时时处处留下文采的李白,那个昂扬却又邋遢的李白,那个提到月亮必定会想起来的李白,李白真的是捞月而亡的么?
前段时间手腕受了些伤,每天晚上回家之后,爱人总会为我揉上一会,这让我想起了我妈崴脚的那个夏天,没法起身做饭,我爸日复一日地和面,顿顿吃面,几乎没有换过花样,几个月仍然吃了过来,没有觉得厌烦。我们或许都是普通人,经历着平凡的事,渴望在循环中闪烁出自己的光辉,却终究无法脱离世俗,岁数越来越大,才方知在起起伏伏中能够有一件自己坚守的事是多么重要,带着一身牵挂坚守下来又有多么难。去年我险些丢掉了公众号,还好现在坚持了下来顺便草草地印了本书,以后需要坚守的东西或许还有更多,我选李白便是认定他的诗而非他是仙,李白的生活离不开诗,也可以接地气。
我想,李白最爱的应该是月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