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程定义
进程是正在运行的程序的实例,是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
进程状态
当一个进程开始运行时,它可能会经历下面这几种状态
图中会涉及三种状态
- 运行态,运行态指的就是进程实际占用 CPU 时间片运行时
- 就绪态,就绪态指的是可运行,但因为其他进程正在运行而处于就绪状态
- 阻塞态,除非某种外部事件发生,否则进程不能运行
逻辑上来说,运行态和就绪态是很相似的。这两种情况下都表示进程可运行,但是第二种情况没有获得 CPU 时间分片。第三种状态与前两种状态不同的原因是这个进程不能运行,CPU 空闲时也不能运行。
三种状态会涉及四种状态间的切换,在操作系统发现进程不能继续执行时会发生状态 1的轮转,在某些系统中进程执行系统调用,例如 pause,来获取一个阻塞的状态。在其他系统中包括 UNIX,当进程从管道或特殊文件(例如终端)中读取没有可用的输入时,该进程会被自动终止。
转换 2 和转换 3 都是由进程调度程序(操作系统的一部分)引起的,进程本身不知道调度程序的存在。转换 2 的出现说明进程调度器认定当前进程已经运行了足够长的时间,是时候让其他进程运行 CPU 时间片了。当所有其他进程都运行过后,这时候该是让第一个进程重新获得 CPU 时间片的时候了,就会发生转换 3。
程序调度指的是,决定哪个进程优先被运行和运行多久,这是很重要的一点。已经设计出许多算法来尝试平衡系统整体效率与各个流程之间的竞争需求。
当进程等待的一个外部事件发生时(如从外部输入一些数据后),则发生转换 4。如果此时没有其他进程在运行,则立刻触发转换 3,该进程便开始运行,否则该进程会处于就绪阶段,等待 CPU 空闲后再轮到它运行。
进程控制结构
在操作系统中,是用进程控制块(process control block,PCB)数据结构来描述进程的,
Linux中的PCB是task_struct结构体。
包含
- 进程状态;
- 全局变量;
- 虚拟地址空间的信息;
- 所打开文件的列表;
- 所使用的 I/O 设备信息。
Linux内核其实是不区分进程和线程的,调度器实际是识别task_struct进行调度。
无论进程线程,底层都对应一个task_struct,进程和线程的区别是共享资源的多少,两个进程间完全不共享资源,两个线程间共享所有资源。
PCB组织方式(进程表)
通常是通过链表的方式进行组织,把具有相同状态的进程链在一起,组成各种队列。比如:
将所有处于就绪状态的进程链在一起,称为就绪队列;
把所有因等待某事件而处于等待状态的进程链在一起就组成各种阻塞队列;
另外,对于运行队列在单核 CPU 系统中则只有一个运行指针了,因为单核 CPU 在某个时间,只能运行一个程序。
那么,就绪队列和阻塞队列链表的组织形式如下图:
进程间通信方式
-
消息传递:消息传递是进程间实现通信和同步等待的机制,使用消息传递,进程间的交流不需要共享变量,直接就可以进行通信;消息传递分为发送方和接收方
-
先进先出队列:先进先出队列指的是两个不相关联进程间的通信,两个进程之间可以彼此相互进程通信,这是一种全双工通信方式
-
管道:管道用于两个相关进程之间的通信,这是一种半双工的通信方式,如果需要全双工,需要另外一个管道。
-
直接通信:在这种进程通信的方式中,进程与进程之间只存在一条链接,进程间要明确通信双方的命名。
-
间接通信:间接通信是通信双方不会直接建立连接,而是找到一个中介者,这个中介者可能是个对象等等,进程可以在其中放置消息,并且可以从中删除消息,以此达到进程间通信的目的。
-
消息队列:消息队列是内核中存储消息的链表,它由消息队列标识符进行标识,这种方式能够在不同的进程之间提供全双工的通信连接。
-
共享内存:共享内存是使用所有进程之间的内存来建立连接,这种类型需要同步进程访问来相互保护。
CPU上下文与切换
在每个任务运行前,CPU 都需要知道任务从哪里加载、又从哪里开始运行,也就是说,需要系统事先帮它设置好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Program Counter,PC)。
CPU 寄存器,是 CPU 内置的容量小、但速度极快的内存。而程序计数器,则是用来存储 CPU 正在执行的指令位置、或者即将执行的下一条指令位置。它们都是 CPU 在运行任何任务前,必须的依赖环境,因此也被叫做 CPU 上下文。
CPU 上下文切换,就是先把前一个任务的 CPU 上下文(也就是 CPU 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保存起来,然后加载新任务的上下文到这些寄存器和程序计数器,最后再跳转到程序计数器所指的新位置,运行新任务。而这些保存下来的上下文,会存储在系统内核中,并在任务重新调度执行时再次加载进来。
进程上下文切换
Linux 按照特权等级,把进程的运行空间分为内核空间和用户空间,分别对应着下图中, CPU 特权等级的 Ring 0 和 Ring 3。内核空间(Ring 0)具有最高权限,可以直接访问所有资源;用户空间(Ring 3)只能访问受限资源,不能直接访问内存等硬件设备,必须通过系统调用陷入到内核中,才能访问这些特权资源。
进程既可以在用户空间运行,又可以在内核空间中运行。
进程在用户空间运行时,被称为进程的用户态,而陷入内核空间的时候,被称为进程的内核态。
系统调用
从用户态到内核态的转变,需要通过系统调用来完成。比如,当我们查看文件内容时,就需要多次系统调用来完成:首先调用 open() 打开文件,然后调用 read() 读取文件内容,并调用 write() 将内容写到标准输出,最后再调用 close() 关闭文件。
在这个过程中就发生了 CPU 上下文切换,整个过程是这样的:
1、保存 CPU 寄存器里原来用户态的指令位
2、为了执行内核态代码,CPU 寄存器需要更新为内核态指令的新位置。
3、跳转到内核态运行内核任务。
4、当系统调用结束后,CPU 寄存器需要恢复原来保存的用户态,然后再切换到用户空间,继续运行进程。
所以,一次系统调用的过程,其实是发生了两次 CPU 上下文切换。(用户态-内核态-用户态)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系统调用过程中,并不会涉及到虚拟内存等进程用户态的资源,也不会切换进程。这跟我们通常所说的进程上下文切换是不一样的:进程上下文切换,是指从一个进程切换到另一个进程运行;而系统调用过程中一直是同一个进程在运行。
所以,系统调用过程通常称为特权模式切换,而不是上下文切换。系统调用属于同进程内的 CPU 上下文切换。但实际上,系统调用过程中,CPU 的上下文切换还是无法避免的。
进程上下文切换跟系统调用区别
首先,进程是由内核来管理和调度的,进程的切换只能发生在内核态。所以,进程的上下文不仅包括了虚拟内存、栈、全局变量等用户空间的资源,还包括了内核堆栈、寄存器等内核空间的状态。
因此,进程的上下文切换就比系统调用时多了一步:在保存内核态资源(当前进程的内核状态和 CPU 寄存器)之前,需要先把该进程的用户态资源(虚拟内存、栈等)保存下来;而加载了下一进程的内核态后,还需要刷新进程的虚拟内存和用户栈。
如下图所示,保存上下文和恢复上下文的过程并不是“免费”的,需要内核在 CPU 上运行才能完成。
进程上下文切换潜在的性能问题
根据 Tsuna 的测试报告,每次上下文切换都需要几十纳秒到数微秒的 CPU 时间。这个时间还是相当可观的,特别是在进程上下文切换次数较多的情况下,很容易导致 CPU 将大量时间耗费在寄存器、内核栈以及虚拟内存等资源的保存和恢复上,进而大大缩短了真正运行进程的时间。这也正是导致平均负载升高的一个重要因素。
另外,Linux 通过 TLB(Translation Lookaside Buffer)来管理虚拟内存到物理内存的映射关系。当虚拟内存更新后,TLB 也需要刷新,内存的访问也会随之变慢。特别是在多处理器系统上,缓存是被多个处理器共享的,刷新缓存不仅会影响当前处理器的进程,还会影响共享缓存的其他处理器的进程。
发生上下文切换场景
- 为了保证所有进程可以得到公平调度,CPU 时间被划分为一段段的时间片,这些时间片再被轮流分配给各个进程。这样,当某个进程的时间片耗尽了,就会被系统挂起,切换到其它正在等待 CPU 的进程运行。
- 进程在系统资源不足(比如内存不足)时,要等到资源满足后才可以运行,这个时候进程也会被挂起,并由系统调度其他进程运行。
- 当进程通过睡眠函数 sleep 这样的方法将自己主动挂起时,自然也会重新调度。
- 当有优先级更高的进程运行时,为了保证高优先级进程的运行,当前进程会被挂起,由高优先级进程来运行
- 发生硬件中断时,CPU 上的进程会被中断挂起,转而执行内核中的中断服务程序。
线程
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是进程当中的一条执行流程。
同一个进程内多个线程之间可以共享代码段、数据段、打开的文件等资源,但每个线程都有独立一套的寄存器和栈,这样可以确保线程的控制流是相对独立的。
线程上下文切换
内核中的任务调度,实际上的调度对象是线程;而进程只是给线程提供了虚拟内存、全局变量等资源。
所以,对于线程和进程,我们可以这么理解:
- 当进程只有一个线程时,可以认为进程就等于线程。
- 当进程拥有多个线程时,这些线程会共享相同的虚拟内存和全局变量等资源。这些资源在上下文切换时是不需要修改的。
- 另外,线程也有自己的私有数据,比如栈和寄存器等,这些在上下文切换时也是需要保存的。
这么一来,线程的上下文切换其实就可以分为两种情况:
- 第一种, 前后两个线程属于不同进程。此时,因为资源不共享,所以切换过程就跟进程上下文切换是一样。
- 第二种,前后两个线程属于同一个进程。此时,因为虚拟内存是共享的,所以在切换时,虚拟内存这些资源就保持不动,只需要切换线程的私有数据、寄存器等不共享的数据。
虽然同为上下文切换,但同进程内的线程切换,要比多进程间的切换消耗更少的资源,而这,也正是多线程代替多进程的一个优势。
线程与进程比较
从概念来说,线程是调度的基本单位,而进程则是资源拥有的基本单位。
从本质上来说,线程与进程的实现方式是一样的,底层都是由一个叫task_struct的结构体实现,可以被cpu调度,只是资源共享方式不同,进程间是不共享资源,而同一个进程内的线程共享这个进程的所有资源。
线程的实现
- 用户线程(User Thread):在用户空间实现的线程,不是由内核管理的线程,是由用户态的线程库来完成线程的管理,例如go的goroutine;
- 内核线程(Kernel Thread):在内核中实现的线程,是由内核管理的线程;
- 轻量级进程(LightWeight Process):在内核中来支持用户线程;例如Linux的pthread_create。
用户线程
用户线程是基于用户态的线程管理库来实现的,那么线程控制块(Thread Control Block, TCB) 也是在库里面来实现的,对于操作系统而言是看不到这个 TCB 的,它只能看到整个进程的 PCB。
所以,用户线程的整个线程管理和调度,操作系统是不直接参与的,而是由用户级线程库函数来完成线程的管理,包括线程的创建、终止、同步和调度等。
用户线程的优点:
- 每个进程都需要有它私有的线程控制块(TCB)列表,用来跟踪记录它各个线程状态信息(PC、栈指针、寄存器),TCB 由用户级线程库函数来维护,可用于不支持线程技术的操作系统;
- 用户线程的切换也是由线程库函数来完成的,无需用户态与内核态的切换,所以速度特别快;
用户线程的缺点:
- 由于操作系统不参与线程的调度,如果一个线程发起了系统调用而阻塞,那进程所包含的用户线程都不能执行了。
- 当一个线程开始运行后,除非它主动地交出 CPU 的使用权,否则它所在的进程当中的其他线程无法运行,因为用户态的线程没法打断当前运行中的线程,它没有这个特权,只有操作系统才有,但是用户线程不是由操作系统管理的。
- 由于时间片分配给进程(或者轻量级进程),故与其他进程比,在多线程执行时,每个线程得到的时间片较少,执行会比较慢;
内核线程
内核线程是由操作系统管理的,线程对应的 TCB 自然是放在操作系统里的,这样线程的创建、终止和管理都是由操作系统负责。
内核线程的优点:
- 在一个进程当中,如果某个内核线程发起系统调用而被阻塞,并不会影响其他内核线程的运行;
- 分配给线程,多线程的进程获得更多的 CPU 运行时间;
内核线程的缺点:
- 在支持内核线程的操作系统中,由内核来维护进程和线程的上下文信息,如 PCB 和 TCB;
- 线程的创建、终止和切换都是通过系统调用的方式来进行,因此对于系统来说,系统开销比较大;
轻量级进程
是内核支持的用户线程,一个进程可有一个或多个 LWP,每个 LWP 是跟内核线程一对一映射的,也就是 LWP 都是由一个内核线程支持。
另外,LWP 只能由内核管理并像普通进程一样被调度,Linux 内核是支持 LWP 的典型例子。
在大多数系统中,LWP与普通进程的区别也在于它只有一个最小的执行上下文和调度程序所需的统计信息。一般来说,一个进程代表程序的一个实例,而 LWP 代表程序的执行线程,因为一个执行线程不像进程那样需要那么多状态信息,所以 LWP 也不带有这样的信息。
在 LWP 之上也是可以使用用户线程的,那么 LWP 与用户线程的对应关系就有三种:
1 : 1,即一个 LWP 对应 一个用户线程;
N : 1,即一个 LWP 对应多个用户线程;
N : N,即多个 LMP 对应多个用户线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