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观师太是韩国首尔南部一座寺院的尼姑,年已花甲。她常年在寺院里种植蔬菜,制作料理,负责自己和寺里其他尼姑的饮食,还同时招待来山里的游客。地道的山味,独特的创意,被《纽约时报》誉为:“世界上最高贵的料理,并不在纽约或是哥本哈根。韩国的一所偏僻的寺院中,一位59岁的尼姑,站在了世界素食料理之巅。”
静观师太,7岁时即能做出像样的拿手菜,因为从小父亲就教导,女人想要嫁一个好人家,必须有一手漂亮的厨艺。不过她17岁就选择了出家,在寺里日复一日的修行中,把厨艺和佛法完全融合在一起,“我不是厨师,我只是僧侣。”
她的菜园整年时间依赖自然,播种进去之后,剩下的就交给土地、水、空气,任由风吹日晒,植物完全是顺其自然、无拘无束地生长。制作料理时,对食材有一种特别的关心和觉察:“我是像这样充分利用一根黄瓜的。黄瓜如我,我似黄瓜。我亲自种植它,并将自己的感情注入其中。”时间的概念也得以消解,食物、调料、发酵、酝酿,所有的一切都在当下的一刻得到交融,食客受到感染也得以全身心地品尝,感受出不同以往的味道和心境。
日本作家水上勉写过自己的山居一年。他9岁时到寺院做小和尚,后来还俗。这一年就是应杂志编辑的邀请,居住在轻井泽的山里,整地种菜,以地里收获的瓜果蔬菜为原料,烹调制作小时候在寺院学会的那些素食菜肴。
这段生活有个很形象的名字,叫吃“土”的日子,在日语的题目中有个“喰”字,字面上就很形象,用口吃饭,因为他感觉现代人并不是用口吃,而是用脑袋,尝不出食物真正的滋味。战国时代,老秦人吃饭用的是“咥饭”,也很生动,食物至口。味觉是人类最古老最原始的生存智慧。
水上勉的一年都是就地取材,“吃土”,就是选取时令蔬菜。一月至三月,天寒地冻,大地都在冬眠,菜肴都是年前置备在储藏室的的干货,小芋头、土豆、大葱、腐竹、冬菇、裙带菜、萝卜干、海带等。
进入春天,万物苏醒,新鲜的食材就要一一登场,四月是野菜的宝库,各具个性的嫩芽令人怜惜;五月是鲜笋的季节,与裙带菜搭配,泥土产生的鲜活的精灵都在冒泡;六月是梅子的季节,自制梅干有醍醐之味,人通过自制的东西才能与土地共生,而梅干本身就具有长久的生命力。
七月是地里最繁盛的季节,吃点什么,问问土地,总能得出一长串的回答,最普通的萝卜,叶子切碎,根部切片,撒盐挤水,拌入酱油都是爽口下饭;八月是凉拌豆腐的季节,豆腐是禅僧日常素食补充脂肪增加营养的方式,用来制作豆腐的不仅仅是豆类,还可以是芝麻、花生、核桃、莲藕、香菇,什么都可以,而豆腐本身则可以做出多达一百多道菜;九月是松茸的季节,秋天味觉的王者,松茸煮海带是豪华的饮食,它们的美味就在于新鲜度。
十月是野果成熟的季节,收获这么多果实自然是为了酿造果酒,放置到第二年第三年,果实变得更软,连果核和果皮都在舌尖融化,时间酿制了成熟果实的甜美酒气;十一月是栗子的季节,栗子饭,烤栗子,还可以做成栗子干,精进的极致也就在于饮食季节;十二月,焚烧积满大地的落叶,为土地准备肥料,还可以顺带用银纸包着土豆扔进火里,差不多快忘记的时候取出来,撒上盐,拌上黄油,一口一口舀着吃,滋滋地冒着热气,旁边还可以温着一壶清酒,寂寞的冬季也有了风情流转的韵味。
这一年,水上勉是60岁。他用一年的时间,从一无所有的厨房里“榨”出菜肴,品尝四季的味道,回忆着少时寺院里的点点滴滴,怎么烧水,怎么烧火,怎么使用抹布,怎么使用笤帚,怎么泡茶,怎么喝茶,怎么煮粥,怎么蒸饭。在寺院中,从早到晚每个人都干着自己该干的活儿,该做而没有做,马上会有人过来提醒。禅宗的和尚不会用大道理和刻板的教条训导人,而是融入到每一件细小的事情中。当他把淘米水直接泼到院子里时,会受到和尚的呵斥,每一滴水都要珍惜,即使要泼,也要走出院子浇到大树的根部。当他把菠菜沾满泥土的菜根扔到厨房角落时,长老虽未生气只是提醒他“不要把最好吃的部分扔掉”,却是严厉之至,叶子和根一视同仁,无尊卑之分。
水上讲到中国古代一位老典座的故事。典座,是寺院专事厨房的僧侣。这位老典座年已六十,走了三十四公里的山路专程去采购蘑菇,而且也不留宿,采到后即刻返程。作为厨师,专心致志于烹调,心无旁骛,就是通往学问和修行的道路。一日三餐,做饭的时间,其实是与人的全部生活休戚相关的大事。禅僧可以在做饭、扫地、礼佛、诵经任何一件事上知文字,知辨道,并无优劣高下之分。这是佛的慈悲和了然,世间事无大小事,悟道心无早晚分,有心专注,精诚开石。
水上勉和静观师太,两位差不多在同样的年纪,一个选择出家,在寺院中感到无比舒畅和自由;一位选择入世,在文学和诗歌中体悟人生,却在与食物的对话中殊途同归。
就像静观师太体会到“黄瓜如我,我似黄瓜”的感受一般,水上勉也同样引用过梶浦逸外禅师的一段话:“遇见竹笋,我就成为竹笋;遇见松簟,我就成为送簟;遇见胡萝卜,我就成为胡萝卜;遇见土豆,我就成为土豆;遇见萝卜,我就成为萝卜;遇见芜菁,我就成为芜菁,不仅熟知它们的原味,而且发现单一的味道不能成为一道菜肴,必须将各自的原味提取出来,再融合成一种完整的味道。”
常年的观察和交流,试验、制作、了解、精通、创造每一种平常和平凡的食材,爱物、惜物、敬物并不仅仅是不浪费,还要尽可能地发挥创意,千方百计地改进前人制作的饮食,探索更多的可能性,让自己和食物的生命拓展出新的维度和深度。
每一个活的生命的都是可以交流的,生活之中,哪里不是道场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