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

作者: 绍嘉咸熙 | 来源:发表于2018-03-12 13:11 被阅读0次

   上班的第一天,我开始学习了《梁宁产品思维课》。第二节课讲的是看一个人和产品,要由表及里地从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能力圈和存在感五个层次去观察和判断。其中感知层和角色层是浅层,而存在感是最核心的。这样的说法,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和氏璧的故事。

    话说楚人卞和在荆山中得到一块玉璞,捧着进献给楚厉王。厉玉让玉匠鉴定。玉匠说:“是石头。”厉王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左脚。到厉王死,武王继位。卞和又捧着那块玉璞去献给武王。武王让玉匠鉴定,玉匠又说:“是石头。”武王也认为卞和是行骗,就砍掉了他的右脚。武王死,文王登基。卞和就抱着那块玉璞在荆山下哭,哭了三天三夜,眼泪干了,跟着流出的是血。文王听说后,派人去了解他哭的原因,问道:“天下受断足刑的人多了,你为什么哭得这么悲伤?”卞和说:“我不是悲伤脚被砍掉,而是悲伤把宝玉称作石头,把忠贞的人称作骗子。这才是我悲伤的原因。”文王就让玉匠加工这块玉璞并得到了宝玉,于是命名为“和氏之壁”。

    这个故事记载在《韩非子》里,本来讲的是有才华的人不被重视,而我从中看到的是关于感知层和角色层的内容。

    第一次玉匠对和氏璧的判断。玉匠说是石头,可能真的就像石头,这就是和氏璧的感知层,它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石头。而第二次的判断,就是和氏璧的角色层。在玉匠的眼里,这块“石头”已经成为了判断他能力的试金石。既然一开始我说它是石头,那这次我也得说它是石头。这就是和氏璧的角色层。现实生活中,感知层就是我们的外表,是我们给人的第一印象。而角色层就是我们的职业,赋予我们的角色,很大程度上不是真正的自己,而是一个面具。和氏璧被说成是石头,就是被赋予了一个面具。

    明明是一块美玉,只是因为在感知层和角色层上的原因,险些被人忽视。但是无法看出和氏璧是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楚王和玉匠,他们确实仅仅凭借表面去判断,而没有透过现象看本质。而另一方面,就是卞和的原因,他只要敢于剖开玉璞,美玉自然呈现。

    现实生活中,如果我们仅仅是与人浅层交往,凭借感知层和角色层就足够了。但是想要深层次长期的交往,就必须达到最深的存在感层,看到真心。而我们的心的外面有一层层壳,它们包裹着我们的心,成了一块璞玉。很少有人会愿意走进一层层壳去探究你的真心,因为这要消耗的能量太大了。所以,不要怪别人没有看见你,而是你没打开你的心。与其坐等别人来打破你的壳,不如勇敢的走出去。让别人直接看到自己的真心。如果当初卞和如果敢于当场剖开玉璞的话,怎么还会有被切去双腿的悲惨结局。

相关文章

  • 和氏璧

    古人好玉。 在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樵夫,靠每天上山砍柴为生。一天傍晚,他正挑着柴火下山,灰蒙蒙的天...

  • 和氏璧

    题语:岁星之精,坠于历史,化而为玉。 《和氏璧》 凤凰栖落青石之上 天和地拖曳着诱惑的色彩 色彩中,那个叫 卞和的...

  • 和氏璧

    上班的第一天,我开始学习了《梁宁产品思维课》。第二节课讲的是看一个人和产品,要由表及里地从感知层、角色层、资源层...

  • 和氏璧

    和氏璧是我看过的,最让人伤心的一个故事了……本来想写很多很多的话,却发现,无言才是对这个故事最好的诠释。深深的理解。

  • 和氏璧

    洪荒乱 湮灭多少遣蜷的眼 几回崛峭 荆山 苕华傍壁 瑶光神韵绵 时光复琢 容颜 苍白成那年深谷遇见 梦彩斑斓 形相...

  • 和氏璧

    石出荆山阿, 义士心怀贞。 君王不一顾, 和氏泪千痕。 献璞三叩奉, 报国双刖恨。 但知琢玉法, 岂得十年沉? _...

  • 和氏璧

    凤落楚地宝壁见 厉王不识璞中玉 完璧归赵终成玺 既寿永昌无处寻 (客星之尘) 2017.03.26. 夜 于 松江之阳

  • 和氏璧

    为写这题目,点来点去看了许多杂七杂八的东西,感觉还是乱乱的。看来和氏璧是个神奇的宝物一一就在刚刚写这“璧”字的时候...

  • 和氏璧

    楚国人和氏有一次在楚山中发现一块叫做璞的玉石。他把这块璞玉拿去奉献厉王。厉王把玉匠召来进行鉴定。那匠人看了璞后对厉...

  • 和氏璧

    《韩非子和氏》有一篇文章《和氏献璧》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和氏璧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iqxx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