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对于很多人来讲转型很难?
作者在书里提及转型难的原因,“不能成功跨过过渡阶段的员工会经历持续的身份认同危机,他们放不下往日的自己,又无法拥抱新的、改变后的自己,认知和感情都被失落感耗尽。”
我们习惯于做事,习惯于用一个指标评价自己,习惯于把自己物化。即使未来有很多种可能,也不接受,不愿意让自己成为一个那样的人,非得要做现在这样的人,这就是转型时候最难的原因。
事实上,人生的所有失败、挫折都很“委婉”。樊登讲书用了委婉这个词,就是时间会让一切东西逐渐变得积极。
比如高考失利,当时是不是觉得天都塌下来了,过了十几年后,再来看高考没考上这件事,是不是觉得那就是缘分,它让我遇到了什么什么,要不怎么能这样呢?
在心理学上这叫“情感衰退偏差”。就是好的感觉衰退得慢,坏的感觉衰退得快。比如一个人在单位中出了丑闻,觉得很丢脸,被单位开除了,没法见人,得半年时间。但只要过个一年两年的,都不要三年,这件事情已经成为笑谈了,已经都不重要了。有可能三年、五年,好事发生了:要不是当时怎么怎么着,后来怎么挣这么多钱?能遇到这样的事?
如果我们能够理解人生中的痛苦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大,我们就更容易面临转型这件事。中年,或者转型,不一定意味着危机。
有的人喜欢中年叛,就是老想年轻,依然希望活力充沛,依然希望是舞台中间的主角,依然希望都围着我转,不要让我成为一个幕后的那个人,受不了。
作者在《中年觉醒》书里举了一个例子,说有一个叫作奇普·康利的人,创办了一个学院,叫作现代长者学院,就是一个人面临了职业危机,想要转型,却不知道怎么做。可以报名参加这个现代长者学院,学院上课的形式,就是把你带到沙漠里边,在沙漠里静修、开会、讨论,帮你规划人生的下半场。
有一段时间、空间,有一群伙伴,一块儿思考人生下半场的转折,这件事甚至都能够成为一个创业项目,创建“长者学院”,带领人们重新规划人生下半场。
奇普·康利自己因此完成了一个转型,他自己本来是一个创业者,也赚过很多钱,做酒店做得很成功。年纪大了后,把酒店卖掉,成了酒店的顾问,给那些用新的方式做酒店的人做顾问,一样延续着他职业的辉煌,只是辉煌的方式不同而已。
所以人生的下一篇章,需要我们做好准备,认真地谋划。
作者在《中年觉醒》这本书最后总结人生转型期的四条建议。
1.识别你的棉花糖。棉花糖实验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斯坦福大学在幼儿园进行的有关自制力的心理学经典实验。小时候要吃棉花糖,有人告诉你再等一等,会给你两个。
什么是“识别你的棉花糖”?就是找到你想要的那个东西是什么。比如我想要的是心灵的纯粹、美好;我想要建立我和他人的关系,想要获得爱、友谊;我想要获得知识,我想成为一个更智慧、更淡定、更从容的人。这可能就是我们人生下半场的棉花糖的转变。
2.你所做的工作总会有回报。我们常讲功不唐捐,人生中所有的经历,哪怕是挫败,在事后看来都一定会有它的作用。
3.尽你所能做最有趣的事。这不意味着天天换工作,觉得所有的工作都无趣,我要去干那个最有趣的事,而在于要能够学会发现每一件事的有趣之处,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发现过程。
4.转型不一定会一步到位。有可能你做两天顾问,别人不用你了,那你就再换一个工作,一步一步地改变。最后你创立了一个自己的学派,带了一群徒弟,也挺好。多去使用我们的晶体智力。
作者最终把《中年觉醒》这本书总结成了七个字——用物,爱人,敬畏神。
“用物”是什么?“用物”就是物是要“用”的。比如你有一辆车,你舍不得开,每次开回来,都要给它干干净净地擦一遍,你会发现你成了这辆车的奴隶。买这辆车的目的就是用,即使这辆车撞了,但它保护了你,它的使命也就完成了,你内心中不用过于纠结。对于物,就是要“用”,损耗就损耗,丢了就丢了。钱花掉了才是自己的,没有花掉的都是银行的,要学会用物。
“爱人”,就是爱具体的人,爱你身边的人,爱这个社会上你可能不认识的人。你要能够爱人,需要理念,需要力量,需要能力。
“敬畏神”,一个人如果有宗教信仰,会敬畏神。如果没有,可以敬畏真理,你可以敬畏道,可以敬畏智慧,敬畏知识。
作者总结七字法则——用物,爱人,敬畏神,非常引人深思,受到深深触动。
我已经走到了人生下半场,从50岁开始,就有了思考和探究的意识。这本书又是能让我产生深深共鸣的书。
产生共鸣是因为作者的许多观点已是我非常认同并在践行的观点,还有一些观点和方法指引正是我需要深化的东西。感恩遇到这本书,感谢遇到樊登讲书,使我越来越能感受到平静和喜乐,内心也越来越强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