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段时间和朋友聊天的时候谈到被裹挟的情况,觉得很被动、拉扯和耗散,但是又无可奈何、下不了车。
比如关于社群运营、不断开会、对自己和他人的承诺、有意无意打造的人设......
最近我对于这种状态又有了新的思考。
把这种看似被动承受的东西转化为主动设计,就是一种聪明的借力。
1、人,是场景化和角色化的动物。
罗胖在第18期启发俱乐部中的分享主题是《什么是场景》
他说:一个人的态度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这个问题看似很简单。直觉上答案应该是:一个人的态度是因为他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这是长期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真的如此吗?
其实:我们的态度是由场景决定的。这不是说“三观”就不重要。而是说,在不同的场景下,我们即使有稳定的三观,也会有不同的态度。
对于这一点,我深有体会。
举个例子。
有一天我再次温故《被讨厌的勇气》,对于其中的共同体感觉感触特别深刻,写了很多关于人生使命、利他助人,找到自己和这个宇宙之间的关联、要把任何周围的一个人都看成是自己的伙伴等等之类的慨叹,然后整个人觉得仙气飘飘、热血沸腾,简直就是全世界love&peace,那种感觉走在路上的话,就是对周围的各种人或物就充满了慈爱、感激、喜悦之情,然后就折腾到下午两点钟左右的时候就吃午饭。
吃的时候来了一个做兼职的姑娘,让我扫码关注他们店然后可以送口罩。
我不想给自己那个快要爆炸的微信再增添一些无用关注了就很不情愿,但又不好意思直接拒绝。
我当时正开着微信准备回消息,她把口罩一甩直接盖住了我的手机屏幕,然后我拿开之后,她就要直接伸过手来给我点开右上角的扫一扫;
我说,你不要直接动我的手机,我自己来。
我就扫了一下她的二维码,但是没有点击立马关注
我说:待会我会操作,我不需要你的口罩,我要吃饭了
她说,旁边那个妹儿都关注了,你再不点击关注待会二维码过期了。
然后她就伸过手准备再动我的手机,我就直接把手机给扣下来了。
然后她就特别生气的走了,说:你装什么装?
然后我就特生气地回了她一句:这个人怎么这么没有礼貌,还怎么做生意?!
当时我就想,去你MD共同体感觉,动我手机者XXXX。
在那一刻哪里还能想起自己的人生观、价值感和使命感啊,普通人在这样一个具体的场景下就像被扣动了一个心理扳机,会自动地执行一套更加底层的行为模式,那个时候你所有的纸上谈兵一下子就破功。
所以啊,人真的是场景化和角色化的动物。
罗胖在那一期启发俱乐部中提了一个行动出口:
他说:场景是可以创造的。创造场景,就是创造价值的方式。既然场景是可以创造的。与其让别人创造,就不如自己创造。我们的自我塑造,自我成全,也就在其中了。
为自己创造积极的场景,是人自我塑造最重要的手段。
2.主动给自己养一个场、拉一张网
根据人的场景化和角色化的特点,以及结合这么多年死磕自己又败给自己的血泪经验,我终究不得不承认,只有自己一个人见证的对自己的承诺这件事情,真的很不靠谱。
你的目标和行动需要给自己拉一个舞台、攒一帮观众,你才真正能够在台下用功、在台上发力。
因为不管你自己一个人的时候给自己订立什么原则、宪法,那只是势单力薄、毫无保障的单点,任何一个小小的变量都可以摧毁这种一厢情愿;
但是,当你处在某种情景中的时候,你就被植入了某种剧本,你就会不可遏制地调动所有的认知、情绪、行为去达成这个角色应该去做的事情。
那个是比你个体更加复杂、强大、高维的系统,你只是其中的一个小因素,你被某种强大的连接关系裹挟着往前走,在那个系统里“不得不”完成自己的使命。
把自己全然交付出去,到了指定的时间、空间和人物,就会有多个“人格”出来帮助你达成。
所以,给自己养一个能量场、拉一个行动网,就是利用他律倒逼自律,主动选择一种被裹挟的主动设计。
3.同侪是一个人无法堕落的底线
不管是场还是网,其中的关键因素是人。
为什么说选择了圈子就是选择了命运,因为同侪是一个人无法堕落的底线。
就像阳志平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过安替讲过的一句话:你来北京的前五年,会遇到你所有的朋友和所有的敌人,这些人是你不会堕落的底线。
所以在年轻的时候尽可能多地去见识到更多的人性样本,把你所喜爱的、羡慕的、崇拜的样本纳入你的支持系统,和他们一起在相互连接中互相成就。
这就是我为什么会建这样一个早起阅读/写作铁血三人组群的原因,来倒逼自己更加刚性的输出和交付。独苦苦不如众苦苦,拉着优秀的朋友一起上路,向上那种向上挣扎的痛快。
网友评论